韓大洋
說起太陽的外在爆發活動,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發出的光與熱。但你要真這樣想的話,太陽可就不太樂意了:“這些光和熱只是我的附屬品,連熱身活動都算不上!”
“那你還有哪些本領?”
“耀斑、暗條爆發、日冕物質拋射,這些都是我的拿手好戲。”
耀斑——太陽系最強閃光
閃光燈,通過電容充電與快速放電,在一瞬間產生高亮的光照,幫助我們在拍攝時補光或進行藝術創作。太陽同樣擁有這樣的本領,甚至還是全太陽系最強的。
平日里,來自太陽對流區的等離子體向外部大氣傳導著能量,對應表面黑子活動區逐漸積蓄的磁場能,太陽也在按部就班地自轉著。突然,一道光亮從黑子活動區的附近竄出,且亮度快速升高,數分鐘后逐漸降低,但它發出的光仍在傳播,最終照亮近半個太陽系。
這就是一次典型的太陽耀斑活動。它發生在太陽色球層及其上方日冕過渡層中,由磁場為其提供能量,表現為輻射的陡然增加。
與人造閃光不同,耀斑包含了宇宙中所有波段的光。按照波長從短到長排列主要有γ射線、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射電等。一次典型耀斑爆發釋放的能量是太陽每秒鐘釋放總能量的數倍,甚至更高。
為了準確描述耀斑的強度,科學家將其中X射線波段的能量作為分級標準,把耀斑由小到大分為A、B、C、M、X五級,每級間的能量相差十倍。一般X級的耀斑就被稱為大耀斑,釋放的能量相當于同時引爆千萬顆百萬噸級核彈所釋放的能量。
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遇到的最強耀斑是發生在2003年11月4日的X28級特大耀斑,因為當時測量儀器的探測上限為X28,它的實際級別可能高達X45。
暗條(日珥)爆發
——消失的“一只耳”
在太陽磁場的作用下,日冕等離子體沿著磁力線運動。由于太陽磁場較為復雜,通常情況下表現為由無數磁力線繞成的一團亂麻,所以太陽表面會時不時凸起一些磁力線環,日冕等離子體相應地被它高高舉起,如此形成的結構就是暗條。
對于地球的觀測者而言,當暗條剛好發生在太陽側面時,看上去就像一個光光的腦袋上長著一只“招風耳”,日珥也因此得名。
暗條的長度能達到數萬千米甚至近百萬千米,歷史上曾出現過幾乎橫跨整個太陽圓面的巨大暗條。暗條不僅能高高躍起,滯空在距離太陽幾萬千米的高空也是手到擒來。
暗條能在能量與結構快速變化的日冕中長期存在,這是它的一個重要本領——一邊由色球層通過磁場不斷輸送高密度的物質,另一邊則不斷從高溫、低密度的日冕大氣中回落物質到色球層,以此達到相對平衡的狀態,從而數天甚至更久地停留在太陽表面。
但最終等待暗條的只有兩種結果:一是能量逐漸停止輸送,最終慢慢回落或消散在太陽表面,二是暗條爆發。暗條產生以及穩定存在的關鍵就是其下方的磁場,一旦有新的磁場生成并打破原有平衡,磁力線就可能發生重聯,并發生斷裂與磁極轉向。原本被磁力線“吸附”在太陽表面的暗條一瞬間轉而被新的磁場向外推出,于是,暗條被不斷加速,最終離開太陽形成向外的爆發。
日冕物質拋射——“KO”后手拳
第三個典型的太陽活動就是日冕物質拋射,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太陽將日冕這些物質拋出。但為何稱其為“KO”后手拳呢?
“KO”這個詞經常出現在拳擊運動中,意思是打出重拳從而將對手擊倒。在太陽系,太陽通過日冕物質拋射是要“KO”誰呢?它憑什么能產生“KO”之力呢?
如果把太陽看作拳手,地球看作陪練員的話,耀斑就是拳手的假動作,用來刺探和干擾對手的判斷,日冕物質拋射就是集全身之力揮出的一記重拳。在恒星級別的攻擊之下,地球基本上每次都是“應聲倒下”。
同樣是在磁場的作用下,太陽能在幾分鐘至幾個小時內,將數億甚至數百億噸的日冕物質加速到每秒幾百千米的極值,然后一股腦地向外拋出,形成如同霰彈槍打出的子彈雨一般的粒子雨。太陽正是借助這種方式將自身的磁場能向外傳輸,進而影響其他行星的空間環境。
太陽展示的還只是它的部分技能,高能帶電粒子流、冕洞高速太陽風也是它的“撒手锏”。在領教過太陽爆發的本領后,我們不由會想,這些爆發是否會給人類帶來影響?被太陽“KO”的地球又會怎樣呢?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下期內容。
[作者系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工程師、中國氣象學會科學傳播專家、科普作家,著作有《太陽不完全使用手冊:探索太陽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