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美儀 李紅霞
廣州市胸科醫院重癥醫學科,廣州 510095
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救治難度較大、病情復雜進展迅速,體腔內需留置氣管插管、中心靜脈導管、引流管、胃管、導尿管等多種管道,而各種管道在幫助患者疾病診療的同時,會給護理工作帶來一定隱患。非計劃性拔管是管道護理中常見問題,指導管意外滑脫或患者在未得到醫護人員同意時自行拔管,這會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長治療時間,引起醫療糾紛,甚至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如何做好ICU患者管道護理,及時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確保患者置管安全,是ICU護理工作重點之一。為了增強ICU護士防范意識,降低管道護理隱患,減少管道滑脫發生,本科查閱相關文獻并根據臨床經驗,設計了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并應用于ICU患者中,根據風險評估表的評分結果進行風險分級,針對性實施防范措施,現報道如下。
選擇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在廣州市胸科醫院ICU留置管道治療的1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因病情需要置入2條或以上管道;②入住ICU時間至少24 h;③家屬簽訂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皮膚疾病;②有嚴重出血性疾病;③精神類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0例。對照組男39例,女11例,年齡26~84(55.10±29.06)歲,置管類型(導管留置≥2根):47例氣管插管、50例胃管、48例中心靜脈導管、50例尿管;觀察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23~85(54.30±31.02)歲,置管類型(導管留置≥2根):48例氣管插管、50例胃管、49例中心靜脈導管、50例尿管。兩組性別、年齡、置管類型分布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ICU常規管道護理措施,護士妥善固定各個管道,標識清楚管道,密切觀察患者管道運行情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維護管道,并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臨床相關指標變化,進行護理記錄等。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引入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即患者入科時進行風險評估,識別不同風險人群進行針對性管道管理。(1)設計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①管道風險評分條目:將ICU患者管道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分為患者、置管、護理3個方面。患者因素包括年齡、意識狀態、活動限制、疼痛觀察工具(Critical-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評分等;置管因素包括導管類型、數目、留置部位等;護理因素主要指責任護士工作年限。②風險評分內容:設計的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表1)共8個條目,總分26分,分值越高提示風險越高。③風險度分級:查閱文獻[2-3]并根據該量表在臨床導管滑脫危險度評分情況,分為風險Ⅰ度<10分:有非計劃性拔管發生可能,風險Ⅱ度10~20分:容易發生非計劃性拔管,風險Ⅲ度>20分:隨時會發生非計劃性拔管。④風險評估表培訓:對ICU護士進行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使用培訓,介紹風險評估表的使用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要求所有ICU護士均能夠理解并正確使用風險評估表。同時,對ICU護士進行分組并設定1名組長,監督和指導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臨床應用,保證其有效運用。(2)實施防范措施。①評估時間及頻率:在患者進入ICU時進行管道風險評估,每2 d評估1次,直至轉出ICU。②對于風險Ⅰ度患者,非計劃性拔管風險相對較低,主要采取清晰標識各種管道、導管牢固固定、保證管道運行通暢、床頭懸掛警示牌等。③對于風險Ⅱ度、Ⅲ度患者,非計劃性拔管風險較高,應將其視為重點防范對象,在上述Ⅰ度防范基礎上增加床邊巡視和管道觀察次數(1次/h),每班在床旁進行護理交接,詳細記錄導管運行狀況。要求護士熟練掌握非計劃性拔管應急預案及導管護理流程,如一旦發生非計劃性拔管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緊急處理,積極采取補救措施,上報護理部,填寫導管非計劃性拔管經過,組織全科護理人員討論分析其原因及制定預防或改進措施。

表1 重癥監護室患者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
(1)比較兩組患者在ICU住院期間氣管插管、胃管、中心靜脈導管、尿管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2)比較兩組導管意外事件發生概率,包括導管堵塞、導管扭曲、導管移位、導管相關性感染,若同一例患者≥2根導管出現同一導管意外事件計1例。
選用SPSS 25.0軟件,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兩組重癥監護室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氣管插管、胃管、中心靜脈導管、尿管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表3 兩組重癥監護室患者導管意外事件發生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導管堵塞、導管扭曲、導管移位、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概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
ICU是臨床救治急危重癥患者的主要單元,收治的患者置管比例顯著高于普通臨床科室[4]。有數據顯示,ICU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為2.8%~22.5%[5],非計劃性拔管可導致患者損傷,增加感染發生風險,延長其住院時間,并有可能打亂治療計劃,嚴重危及生命安全,引發醫療糾紛。為了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發生,國內外均有學者提出非計劃性拔管預防措施[6-7],如優化完善導管維護流程、合理性身體約束、開展鎮痛鎮靜策略、品管圈活動等,但是受區域差異、醫護人員專業水平、醫療結構管理缺陷等多因素影響,致使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的干預措施依從性欠佳[8]。近年隨著醫學模式以及護理理念更新,越來越多學者認為,非計劃性拔管的預防不僅僅需要優化護理操作流程,更需增強醫護人員的防范意識和思路[9]。
風險評估是臨床增強醫護人員、患者隱患意識的手段之一,旨在活動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測并對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進行預測和及早防范,避免意外事件在不知情、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發生,最大限度降低危害[10-11]。本研究以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影響因素為基礎制定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結果顯示,觀察組氣管插管、胃管、中心靜脈導管、尿管非計劃性拔管率以及管道堵塞、移位、扭曲等意外事件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在減少ICU非計劃性拔管及管道不良事件發生方面有顯著的優勢。分析其原因,評估不到位是管道滑脫的重要因素之一[12]。另有研究指出,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的危險因素可以概括為患者、導管、醫護人員、管理4個方面[13-14]。其中,患者自行拔管是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的重要原因,而患者意識狀態、精神、生理或心理舒適度、疾病狀況是患者自行拔管的主要因素[15]。相關文獻報道,導管材質、管道固定方法、管道留置天數、醫護人員工作經驗、管道維護技能等均會引發非計劃性拔管[12]。因此,本研究根據目前研究證實ICU患者非計劃性拔管危險因素以及本院ICU實際狀況制定的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各項評估內容清晰簡單,高低年資護士都可以根據風險評估表對患者管道留置情況進行客觀評估,進而根據危險分級及早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使得各項護理措施有據可依,有效減少非計劃性拔管[1,16]。應用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后,護士在工作中能夠快速準確識別非計劃性拔管高風險人群,高度重視,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使得管道護理更為規范,故其還可以減少管道意外事件發生[17]。對于管理者而言,通過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能夠快速全面掌握整個ICU病區內患者管道留置情況,熟悉非計劃性拔管或管道相關并發癥發生高危人群,進而有針對性地督導護理工作,匯總問題和提出整改或補充意見,使得科室管道護理更為標準化,進而有效降低非計劃拔管率和管道意外事件發生率[18]。
綜上所述,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表可幫助醫護人員識別非計劃性拔管高危人群,將其應用于ICU護理中能夠有效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率,減少導管隱患事件發生,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