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溫桂香 谷云青 蟻淳 楊麗 陳星星
1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護理部,廣州 51009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骨科,廣州 510095;3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針灸康復科,廣州 510095;4廣州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廣州 510006
護理人才的培養不僅依賴于高等教育,臨床的帶教也是重要一環。護理人才的培養主要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及學生素質采取的適當的教學模式[1]。我國中醫護理人才無論在數量上、規模上,還是專業水平上均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各中醫院護理隊伍中從中醫院校畢業的護士所占比例很小,西醫院校護理畢業生成為主力軍,這導致在開展中醫特色護理時面臨著中醫基礎理論的巨大盲區,中醫護理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中醫護理發展的瓶頸問題[2]。《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3]中提到,要大力開展中醫護理人才培養,促進中醫護理技術創新和學科建設,推動中醫護理發展。實習護生作為護理隊伍的新生力量,其中醫護理能力的培養直接關系到未來中醫護理工作的開展[4]。目前,中醫護理能力的培養主要集中在繼續教育和專科護理崗位教育方面,針對實習護生中醫護理能力培養的問題鮮有研究[5]。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培養措施,提高實習護生中醫護理綜合能力是目前中醫院護理人員所面臨的一項難題。而核心能力是護理畢業生所應具備的既要達到護理教育培養目標和國家政府部門與相關機構的能力要求,又能適應社會發展對其的能力要求[6]。中醫院臨床護理帶教注重學生中醫護理核心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職業勝任力,使他們畢業后能夠在各大中醫院工作中適應各種環境、崗位、突發情況的變化[1]。本研究將以“雙導制”為基礎、突出中醫護理核心能力培養的帶教模式用于臨床實習護生帶教,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黃埔院區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實習的護生共47人設為對照組,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實習的護生共50人設為研究組。對照組女生35人、男生12人,年齡19~22(20.34±1.07)歲,專科39人、本科8人,實習前摸底測試成績(79.72±6.53)分;研究組女生36人、男生14人,年齡19~23(20.92±1.34)歲,專科40人、本科10人,實習前摸底測試成績(79.66±7.35)分。兩組護生在實習過程中所輪轉的科室及實習周數相同,電腦隨機安排先后順序。兩組護生的性別、年齡、學歷、實習前摸底測試成績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2.1.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臨床帶教模式 包括4個方面:帶教老師與護生一對一的操作示范、護生實踐、理論考核、操作考核。帶教老師根據實習大綱中的教學要求對護生進行帶教培訓,講解理論知識時結合醫學模型,每一項護理操作都會進行示范。護生根據帶教教師的授課及操作示范進行練習,帶教老師結合護生的學習與練習情況給予指導和總結,指出護生不足之處,并進一步改進。
2.2.研究組采用中醫護理臨床教學新模式管理 在我院區原來的臨床帶教模式基礎上,揚長避短,以“雙導制”為基礎,增加線上慕課、線下翻轉課堂、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PBL)教學;在原有的考核方式上增加專科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考核、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
(1)“雙導制”。“雙導”是指一個導師,一個導生。每個臨床科室設1名主帶教老師,該主帶教老師即為導師,導師負責實習生管理和考核。50名實習生用電腦分組軟件隨機分為9個小組,每個小組4~7人,由組員們推薦出1位組長,該組長即為導生。小組成員們在整個實習過程中,會盡可能安排一起輪轉科室。導生負責督促及向導師反饋組員的工作、生活、學習情況,以及組員們遇到的問題、提出的建議和想法,負責醫院信息通知、組織、聯絡等,在導師與護生之間起到橋梁作用。
(2)慕課教學[7]。根據各專科臨床實習教學內容,由導師提煉出教學重點,專人制作成教學視頻,視頻由動漫、圖片、文本組成。導師提前1周將視頻上傳至護生QQ群或微信群,將理論知識和操作過程以輕松活潑、簡單清晰易懂的形式展示出來。導師提前組織護生進行觀看,并且要求導生組織護生在模擬人身上進行技能操作訓練。
(3)翻轉課堂教學[8-12]。定每周一下午由科室導師負責組織護生們進行線下翻轉課堂。護生根據之前線上慕課學習的內容,對學習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并匯總出主要問題,由導師從旁進行指導并答疑解惑。導師在課堂中引導護生討論學習,對護生進行啟發指導,每次課堂結束時導師總結匯報,讓大家交流學習心得、體會,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導師把線上、線下的學習內容融會貫通,形象、具體地展現給護生,讓護生們輕松掌握。
(4)PBL教學[13]。在臨床帶教過程中,專科護理問題帶教老師采用提問方式帶教,并對護生回答不全的地方進行補充和完善。選擇1個特殊、有價值的病例,提出護理問題,讓護生自己去查找相關資料。每周組織1次討論,每名護生就事先提出的問題進行發言,后面發言的護生只提出前面護生未完善的或不同的意見和答案,最后由導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5)中醫護理方案考核[14]。專科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包含6個方面:常見證候要點、常見癥狀及證候施護、中醫特色治療護理、健康指導、護理難點、護理效果評價。將中醫護理方案與實習大綱相結合,考核護生對患者病情的掌握、癥狀/證候護理、中醫護理技術的應用、中醫護理健康教育(生活起居、飲食調理、藥物服用指導、情志護理)及康復指導落實、患者健康宣教知曉率等內容,評價護生運用中醫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特色護理服務的能力。護生在每個專科要求掌握3項中醫護理方案。
(6)OSCE[15]。入科當天,導師隨機抽取前期編制好的標準病例資料發放給護生,由導生組織組員自行仿真模擬演練,帶教老師進行指導。實習第4周,護士長和導師根據標準病例資料采用OSCE模式對護生進行綜合測評。OSCE考站分為5站,第一站:護理評估,此站主要考核護生病史采集、身體評估、檢查結果判斷;第二站:病情診斷與護理問題,此站主要考核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通過病史采集及身體評估結果,進行病例分析及鑒別診斷,提出醫療和護理診斷;第三站:護理措施,此站主要考核護生對相應疾病的專科護理知識掌握與運用情況;第四站:護理技術,此站主要考核護生基礎和專科護理技術操作的技能;第五站:健康教育,此站主要考核護生運用理論知識及技能針對不同疾病患者進行個性化健康宣教的能力。在護理評估、護理技術、健康宣教考核過程中,能體現護生人文關懷和交流溝通能力。
3.1.教學滿意度評價表 采用院內自行設計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教學態度、帶教方法、教學水平、輔導答疑、技術操作規范、教學活動安排、專科宣教水平、教學查房質量、出科考試形式、對臨床思維/專業能力的培養,每個條目總分10分(很滿意10分、滿意8分、一般滿意6分、不滿意4分、很不滿意2分),滿分100分,其中91~100分、76~90分、60~75分、60分以下分別為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滿意率=(滿意+基本滿意+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3.2.理論考核 護理部統一制定試卷,包括閉卷和開卷,總分100分,閉卷考試占60%,全部為客觀題,中西醫試題各占30%;開卷考試占40%,均為主觀題。
3.3.操作考核 護理部統一組織考核,考核項目隨機抽取,中醫操作、西醫操作各一項,滿分均為100分,計兩項操作的平均分。
3.4.中醫護理實習質量自評量表 該量表由穆欣等[16]于2013年修訂,共9個維度69個條目(非常不好、不好、一般、好、非常好),包括臨床護理技能(15個條目)、健康教育能力(6個條目)、護理科研能力(5個條目)、中醫護理技能(6個條目)、臨床管理能力(7個條目)、護理教學技能(4個條目)、溝通交流能力(8個條目)、評判性思維能力(9個條目)、專業素質和自我發展(9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好”到“非常好”依次為1~5分,總分69~345分,得分越高表示中醫護理實習質量越好。此量表Cronbach’s α系數均在0.70以上,該量表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即具有良好的信度;所提取的9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78.12%,顯示出良好的結構效度。
采用SPSS 26.0進行數據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實習護生教學滿意度評價比較[例(%)]
研究組實習護生的教學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884,P=0.004)。
表2 兩組實習護生臨床專業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分,)
表2 兩組實習護生臨床專業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臨床帶教模式,研究組采用中醫護理臨床教學新模式管理
操作成績85.75±5.77 90.17±3.79 4.38<0.001組別對照組研究組t值P值例數47 50理論成績83.72±5.51 88.27±3.70 4.80<0.001
研究組實習護生的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均P<0.001)。
表3 兩組實習護生中醫護理實習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實習護生中醫護理實習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臨床帶教模式,研究組采用中醫護理臨床教學新模式管理
P值<0.001<0.001<0.001 0.001 0.040 0.004 0.007 0.010 0.013維度臨床護理技能健康教育能力護理科研能力中醫護理技能臨床管理能力護理教學技能溝通交流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專業素質及自我發展總分75 30 25 30 35 20 40 45 45對照組(47例)32.22±12.22 14.57±5.95 9.97±4.26 17.08±5.63 21.77±6.66 11.45±4.06 20.91±7.27 20.57±7.25 24.55±7.84研究組(50例)48.57±13.42 19.58±5.41 13.50±5.32 20.95±5.66 24.55±6.54 13.82±3.96 24.75±6.52 25.13±9.51 28.41±7.11 t值6.26 4.34 3.62 3.37 2.07 2.91 2.74 2.64 2.54
研究組實習護生中醫護理實習質量自評量表中的9個維度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
臨床實習是護生由學生向護士角色轉變的關鍵時期。而護生在臨床實習期間對實習的滿意度直接影響到護生的實習效果。護生實習滿意度是指護生在臨床護理實踐過程中對各方面的一種主觀評價,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17]。護生的實習滿意度調查水平不高表示護生對帶教老師能力的認可、社會能力的培養、實習科室的安排和實習成績的考核滿意度都較低,使大部分護生對將來從事護理工作的信心不足。
本研究通過對導師嚴格的遴選,使各位帶教老師積極自主學習,提升自身綜合能力水平,規范了帶教老師的帶教態度和帶教行為,保證了帶教質量,提高了護生對帶教的滿意度。同時,每個科室有專門負責教學的導師,使護生有歸屬感。從表1可以看出研究組護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結果表明:護生對于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帶教老師水平等滿意度顯著提高,充分調動了護生培訓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同時,也表明加強對帶教老師的培訓和管理,提高帶教老師的綜合素質,能提高護生對帶教的滿意度,這與加強臨床護理教師隊伍建設,通過全面提高帶教老師個人綜合素質可提高帶教滿意度的觀點一致[18]。實習過程中導師和導生之間的雙向反饋實習生和帶教老師的建議和意見,可以不斷改進臨床教學質量,聽取實習生對帶教的意見和建議讓實習生感受到醫院和科室對他們的重視,帶教老師對實習生的建議和意見可以促進臨床教學的進一步改進。帶教老師的帶教態度、帶教能力提高,促進了帶教質量的提高,從而提高了實習生對帶教老師的滿意度,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臨床實習的效果直接關系護生將來在工作中的態度和能力,甚至影響他們職業生涯的發展。實習過程是護生將所學理論應用于臨床,將知識由抽象轉化為具體的過程[19]。在中醫院臨床實習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提高中醫護理實習質量的關鍵。本研究采用“雙導制”應用于臨床實習護生帶教,導生與導師之間的互動增加,導師引導導生思考和自主學習內容,再由導生引導護生思考及進行臨床操作,便于導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同時,增加線上慕課、線下翻轉課堂、PBL教學,讓教學方式多樣化,護生能多方面地去掌握和鞏固所要學的知識。增加專科優勢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考核、OSCE站點式考核,讓護生能更全面地掌握用中醫知識和技能操作去評估和護理患者。此外,此種教學模式可使護生直接面對疾病、患者或者問題,能夠進一步穩固基礎知識、提升操作實踐能力,以起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目的。
該研究兩組護生實習前摸底測試成績無明顯差異,而從表2可以看出,實習后研究組護生的理論、操作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基于“雙導制”、突出中醫護理核心能力培養帶教模式對提高護生理論知識及操作技能均有良好的效果。
2003年國際護士會提出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框架,將護理核心能力定義為“護士為提供安全及合乎倫理準則的護理服務所要求的特別知識技巧、判斷力和個人特質”[20]。護理核心能力包括評估和干預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臨床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知識臨床運用能力、領導能力、教育能力8要素[21]。護士的核心能力已經逐步受到各相關行政部門的重視,并作為護理人才的培養目標。臨床實習是護生完成護士角色轉變的重要啟蒙教育階段,是培養學生核心能力的關鍵時期。護生的核心能力是指護生在受教育和學習過程中逐漸積累而成的態度、責任感、理論知識、技能操作以及人際溝通交往等結合形成的綜合體[22]。核心能力的培養不僅要求學生要改變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習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授課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本研究教學過程中增加慕課、翻轉課堂、PBL教學等方式,使帶教老師掌握各種帶教技巧和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常規以提高教學能力。此外,導生將取代帶教老師成為教學主體,通過讓學生組長作為導生,使導生責任心增強,提高導生積極性,同時,護生之間相互溝通更順暢,有利于增加護生歸屬感、提升小組團結性。并且,由于導生需要承擔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者并輔助帶教,導生和組員之間溝通增加,增強了導生的溝通協調能力。“雙導制”能提高護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護生的臨床辨證思維能力,促進護生提升臨床實踐能力,將護生培養成為具有護理核心能力的護理人才。
由表3可以看出,研究組護生不僅臨床基礎護理技能、中醫護理技能、護理教學技能都較對照組提高,且健康教育能力、護理科研能力、臨床管理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專業素質及自我發展能力也較對照組明顯提高。說明新的臨床帶教管理模式符合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要求,是一種理想的中醫護理帶教模式。這種帶教模式為提升護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加速中醫優秀護理人才的隊伍建設提供一種理想的方式,有深入完善并廣泛推廣的價值。
作者貢獻聲明王慧:醞釀和設計試驗,文章撰寫;溫桂香:實施研究;谷云青:采集數據;蟻淳:分析/解釋數據;楊麗:統計分析;陳星星:起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