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朝陽
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加。在驚濤駭浪般的世界經濟形勢下,中日該如何務實合作,同舟共濟?經貿分論壇上,兩國嘉賓圍繞“防范世界經濟風險與中日合作”這一主題,展開了討論。
當前世界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居高不下的通脹率,圍繞其背后的深層原因,兩國嘉賓展開了深入討論。
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分析認為,通脹難以控制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化規則受到了破壞。全球化是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治理,以烏克蘭危機各方反應為例,各國出臺的制裁和反制裁措施達到了7000 余項。全球貿易在逐漸變成價值觀貿易,這是對全球化最大的挑戰。“亞太地區也難以幸免,一個明顯的體現就是,在本地區出現了《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以及‘印度—太平洋經濟框架’三個經濟框架。”曹遠征說,“中日韓特別是中日兩國在過去40 多年享受了全球化的紅利,所以我們更應該旗幟鮮明地反對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價值觀貿易。”
日本眾議院議員、原經濟產業副大臣牧原秀樹同樣認為全球化規則遭到了破壞。他表示:“最先打破世貿組織貿易規則的就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他阻撓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法官的遴選和任命,導致爭端解決機制失效,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違反規則。在維護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方面,日本希望和中國步調一致,共同推動國際貿易在公平公正的法律之下運行,甚至可以通過日中合作,推動美國做出負責任的行動。”
烏克蘭危機加劇、巴以局勢持續惡化,人類正身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不穩定的一個時代。當下的全球經濟風險也不同于過往,疊加了更多的政治因素。面對成因更加復雜的經濟風險,中國和日本的國內經濟都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但與此同時,兩國的經濟發展對亞洲乃至世界維持和平繁榮也變得愈發重要。

現場嘉賓記錄論壇討論。

第19 屆“北京—東京論壇”經貿分論壇現場。
下半場討論中,中日嘉賓圍繞兩國如何開展合作、構建互信,進行了坦誠直率的交流。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對中國的下一輪經濟增長動力進行了介紹:“第一個動力是發展新能源,第二個動力是發展數字經濟。為實現‘3060’目標,即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需要投資100 萬億元以上。這對中國經濟是極大的推動,如果這個市場對全世界開放的話,也將是最大的市場。”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呂克儉從RCEP 框架下的中日合作角度出發,建議未來兩國應重點推動在第三方市場的氫能、低碳合作項目。
三菱UFJ 銀行副行長兼執行董事板垣靖士指出,目前,世界6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亞洲地區產生,脫碳是日中未來4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共同課題,日中兩國應攜手創建更加適合亞洲的低碳化發展路徑。
日本松下公司自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深耕中國市場。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副總裁兼執行董事本間哲朗分享了自己對中國市場的感受:“中國是一個極具活力、變化迅速的大市場,存在很多機會。日本企業應該持續關注中國市場的新興領域,尋找新商機,不能安于現狀。松下一直十分關注中國的養老產業發展,已經在中國30 多個地方開展了養老住宅項目。”
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認為,亞洲今后將會成為全球的新經濟中心,作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日兩國未來是走向合作還是相互競爭,關系到世界經濟的恢復。“雖然上半年兩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出現了同比下降,但我對中日未來的經貿關系非常有信心。我堅信,就像長跑時出現的假性疲勞一樣,只要堅持下去,中日一定能走出現在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