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牧之
4 月14 日晚,CBA 季后賽12 進8 第三場,上海久事隊主場迎戰蘇州肯帝亞隊的比賽,在距離比賽結束還有1 分30 秒的時間里,上演了可能是CBA 歷史上最荒唐的一幕。比分領先的江蘇隊,在比賽的最后時刻接連出現低級失誤,最終將出線權拱手讓給了上海隊。
比賽結束后,“CBA 假球”等相關話題迅速登頂微博熱搜榜,輿論開始發酵。三個小時后,CBA 聯賽官方微博在15 日凌晨1 點做出回應,稱中國籃協已在第一時間責成中籃聯(以下簡稱CBA 公司)查明情況。
據有關媒體報道,15 日一早,上海、蘇州兩家俱樂部管理層先后趕往北京,接受中國籃協的詢問并配合調查。
17 日上午10 點,中國籃協召開媒體通氣會,在會上公布了對于上海久事隊和蘇州肯帝亞隊的處罰決定。經中國籃協紀律與道德委員會查核,認定上海久事隊在12 進8 第二場比賽消極比賽情況屬實,認定蘇州肯帝亞隊在12進8 第三場比賽消極比賽情況屬實。兩隊的行為嚴重違反體育運動精神。
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4 月8 日消息,中央第十五巡視組將在近日對國家體育總局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機動巡視。考慮到中國體育系統當下的反腐背景,上海隊與蘇州隊的這場比賽,毫無疑問是CBA 近20 年歷史上最重大的一次負面輿情。
但事后看來,中國籃協和CBA 聯賽卻很好地化解掉了這次危機,毫不夸張地說,這次危機公關能夠稱得上是中國體育界的一個范例。
首先是這次事件處理的時間周期,對于危機公關而言,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速度第一”。從傳播學的角度,事件發生的12-24 小時內,是消息傳播最快、公眾最渴望權威信息的時段。
盡管比賽結束已是14 日晚10 點,但在距離比賽結束后三小時,CBA 和中國籃協針對公眾質疑迅速做出回應。而到了第二天一早,俱樂部相關責任人便已前往籃協報到,并配合調查。
中國籃協主席姚明在接受采訪時,用“沉痛”二字定義了過去的一個周末,但也僅僅是用了一個周末的時間,中國籃協和CBA 便將基本事實查明,并依照相關管理規定,開出了籃協歷史上最重磅的一紙罰單。
其次是對于此次事件的定性和處罰依據明晰。在17日上午的通氣會上,CBA 公司首席執行官張雄則對兩隊消極比賽的判定做出了解釋。“簡單來講,消極比賽是指一方或雙方為特定目的而違背求勝原則的行為,是一種利用規則策略性地放棄比賽的行為。”此次籃協的罰單,針對的并不單純只是兩隊的第三場比賽,同樣還涉及到第二場江蘇隊主場的比賽,最終兩場比賽均被定義為消極比賽。
在籃協的公告中,明確提到了做出處罰的依據。《中國籃球協會紀律準則和處罰規定》第三十三條和《2022-2023 賽季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紀律準則》第八十一條為籃協的處罰量刑提供了規定層面的參照和保障。《紀律準則》明確寫到,中籃聯有權對被認定為消極比賽的俱樂部、教練組成員或工作人員視情節輕重處以不同程度的處罰。
事件處理的主體明確,是籃協此次危機公關第三個值得學習的地方。參與消極比賽的隊員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但作為負有領導責任的俱樂部、總經理和主教練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處罰。
在通氣會的最后,姚主席表示,“對于體育比賽來說,最重要的是信譽,甚至不是能力。”也正是因為此次事件在社會輿論層面影響惡劣,嚴重傷害了CBA 聯賽的公眾形象和公信力,籃協才要依照相關規定對涉事雙方做出頂格處罰。此番姚主席的表態和籃協的重磅罰單,同樣向公眾傳達出籃協對于處理消極比賽的堅決態度,幫助籃協在一定程度上修復了公眾形象。
在過往的電競賽事中,也出現過類似消極比賽的例子。只是對于同樣的事件,電競聯盟的處理卻往往很難平息眾怒。如果對標籃協和CBA 公司的處理方式,我們不妨思考一下,電競聯盟在處置輿情時回應是否足夠迅速;針對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是否采取了正面回應的態度;處罰的量刑標準是否有據可依,處罰力度又是否恰如其分,不會過分輕縱同時又不會過于嚴苛;處罰的主體是否恰當,選手、教練員、管理層和俱樂部在整個事件中應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在賽事的規章制度中是否有嚴格的劃分。
拿著籃協和CBA 公司的處理范本,再來回頭審視自己,如果電競行業出現了類似的重大輿情時,我們是否能做得像籃協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