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Protoss
2023 年4 月6 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布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23 年度課題指南》(下文簡稱《課題指南》),2023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下文簡稱國社科基金)項目申報已經正式啟動。
在《課題指南》羅列的23 個一級學科,幾百個課題中,出現了“電子競技”的身影。
其中,體育學條目下第52 項課題就是“電子競技專題研究”。
之前討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的成立時,《電子競技》雜志曾經重點強調:“在揭牌儀式上,來自北京大學、北京體育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多所國內頂尖院校的重量級學者受聘為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第一批咨詢專家。這或許意味著國家電子競技發展研究院將對電子競技展開深入的研究,為后續政策的制定提供相應的依據,這才是影響更長遠的地方。”
在“電子競技專題研究”出現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課題列表之后不久,4 月17 日,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電子競技工作委員會也宣布了成立“中國電競產業研究院”的消息。
在總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和音數協這些頂層機構接連從實操層面介入電子競技發展的當下,一股不可逆轉的電競研究熱潮突然而至。電競領域的學術研究將迎來一個實質性的起點。而國社科基金又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China),于1986 年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負責管理,是國家設立的社會科學領域最高規格的研究資助計劃。
國社科基金項目被稱為目前我國社會科學領域級別最高、最具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研究項目,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我國社會科學在相關領域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方向,在培育和加強各學科研究實力、組織研究和解決國家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方面肩負著示范和引領作用。
從過往成功立項的研究者的分享看,國社科基金項目的研究課題往大了說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面臨的難題,往小了說是單個學科的焦點課題。
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學術研究資金的最高分配制度,其將直接影響到入選議題的社會地位。考慮到廣泛的影響力之下一些衍生效應,對于電競而言,這是向前邁出的一大步。
《課題指南》也明確提到,國社科項目的應用類研究“要立足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具有現實性、針對性和較高的決策參考價值。”
簡而言之,這些高規格研究機構的介入必然協助政策制定者更加深入認識電子競技,并為其制定相關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而且,國社科基金項目在評審時,非常注重項目的可行性,既難申請,也難結項。這意味著,過往一些套利者開空頭支票的行為在這里難以行通。
一旦電競相關的課題在國社科基金立項,一定會產生一系列在及格線之上的研究成果。填補電競研究領域的空白、構筑學界和業界交流的范式乃至為后續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和積累……此次電競研究選題在國社科基金項目列表里的出現就像一個撬動產業全盤的支點。
無論是翻閱《課題指南》里的諸多研究課題,還是查看國社科基金過往的立項結果,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即國社科基金研究課題一個重要的設定思路是問題導向。
簡單解釋,就是從受關注的社會現象里提煉出核心問題,再分解到各個一級學科里設置相應的課題。
除了“電子競技專題研究”領域之外,以應用經濟學為例,《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理論與對策研究》《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研究》《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研究》等課題,都很容易聯系到現實經濟的運作上。
以此為基礎,再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接連關注、參與到電子競技的研究這些新聞,無疑代表著電競正在獲得更高級別的關注。考慮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這一點尤為重要。
其次,在國內的高校教師晉升體系里,國社科基金成果是一個重要的加分項。而國內電競相關的研究領域尚處在起步階段,競爭尚未白熱化,對優秀的研究者而言,電競研究還是一片藍海,不論出于何種目的參與進來,都能直接或間接帶動電競產業發展。
當然,在不同人眼里,這件事可被展開解讀的角度很多。舉個例子,有采訪者提到,如果考慮到電競的內容屬性,那么其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公眾和意識形態上的審視。電競在這個維度所面臨的挑戰,可能國社科基金立項是更有效的解決方法。
老生常談的一點是,在國際奧委會等國際組織轉變態度,深度介入電競產業的時候,他們統一的做法都是從學術研究入手,現在,國內的電子競技產業也走上了類似道路。
當然,學術研究不是產業建設,即便受到了認可、有了資金和人才的支持,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學界的大規模介入能否達到預期,多久或多大程度達到預期,業界能否快速完成與學界的磨合,都有待觀察。
但只要最終能夠產出一些站得住的研究成果,它們最終將匯聚在一起,成為政府重新認識、研判電競產業的依據,成為相關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從業者判斷市場走向的風向標。
20 多年后,中國電競產業又“回到了起點”,從回答“是什么”開始,重新出發。
但如果在回答一些問題時,我們不再只能引用過往媒體的報道,而是有切實的學術成果支撐,那接下來的路,或許將順暢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