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磊 加偉偉
(1.寧夏農村科技發展中心,寧夏 銀川 750011;2.吳忠市紅寺堡區科學技術局,寧夏 吳忠 751999;3.寧夏佳辰云谷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寧夏 吳忠 751999)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設施農業,是利用工業化生產理念和工程技術手段,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實現作物高產、優質、高效目標的農業生產方式。設施農業代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其發展程度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利用設施農業發展特色產業,是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
吳忠市紅寺堡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和寧夏“雙百”脫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而實施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1236”工程)的主戰場,1998年開發建設,2009年設立市轄區。行政區域面積2767平方公里,累計開發耕地70余萬畝(1畝≈666.67m2),搬遷安置移民23.5萬人,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揚黃扶貧集中安置區。紅寺堡區各族干部群眾為深入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提出的“百萬移民致富提升行動”,奮力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引領紅寺堡區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當地區情,本文以食用菌產業作為突破口,對在紅寺堡區種植推廣食用菌的可行性展開了調研,并根據調研情況開展以羊肚菌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科技示范推廣工作。
紅寺堡區位于寧夏中部,羅山西麓,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海拔1 240 m~1 450 m,晝夜溫差大,年平均氣溫8.7℃,日溫差13.7℃,適合種植食用菌。
紅寺堡區大力發展“3+X”產業(葡萄、枸杞、草畜三大主導產業,瓜果、蔬菜等特色產業)。2021年,紅寺堡區農作物總播種面積59.27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31.8萬畝,特色產業釀酒葡萄、枸杞、黃花菜的種植面積分別達到了10.8萬畝、5.6萬畝和8.02萬畝①。農作物規模擴大,農作物廢棄物也隨之大量增加,將這些廢棄物二次加工,可以作為食用菌栽培的營養包原料和菌棒原料,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還能降低農作物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一舉多得。
在我國,食用菌產業已成為繼糧食、油料、果品和蔬菜之后的第五大種植產業。據統計,2020年,全國食用菌年產量4000多萬t,約為全球總量的七成以上,且發展速度逐年加快。寧夏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90年代后期食用菌產業作為扶貧開發項目重點在南部山區各縣(市、區)推廣,主要栽培的品種有平菇、香菇、雙孢菇、杏鮑菇、金針菇等,栽培面積較大的縣(市、區)主要有青銅峽市、興慶區、賀蘭縣、彭陽縣等[1]。為分析紅寺堡區種植推廣食用菌的可行性,本文對紅寺堡區設施農業現狀進行了調研,此外還針對食用菌栽培面積較大的彭陽縣進行了調研,并針對經濟效益較高的羊肚菌進行了種植技術總結。
2.1.1 調研紅寺堡區設施農業現狀
由于氣候原因,在西北地區種植食用菌離不開設施農業。截至2022年底,紅寺堡區現有設施農業4 189座,共8 039畝,其中日光溫室5 727畝,數量2 128座;拱棚2 279畝,數量2 060座;玻璃溫室1座33畝。在日光溫室中,以種植辣椒(792座)、小番茄(400座)和韭菜(264座)為主。辣椒、韭菜等已經在紅寺堡區種植多年,由于缺少輪作,土地板結嚴重,病蟲害較多,同時市場趨于飽和,利潤較低。小番茄雖然利潤高,但前期投入大,人工成本高,不適合針對農戶進行大規模推廣。
2.1.2 調研彭陽縣羊肚菌大棚栽培技術研究示范基地
彭陽縣城陽鄉劉河村的羊肚菌大棚栽培技術研究示范基地(以下簡稱“彭陽縣基地”)是寧夏較早種植成功羊肚菌的食用菌基地之一,現有羊肚菌日光溫室21座。彭陽縣基地依托廈門市東西部科技協作項目,開展了羊肚菌日光溫室母種、原種規范研究、栽培種制作流程等關鍵技術研究,同時,還對羊肚菌種植實用技術進行了本土優化研究。
2.1.3 調研彭陽縣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
彭陽縣長城塬閩寧現代循環農業科技示范園是閩寧對口扶貧縣(區)援建、自治區科技廳和彭陽縣政府共建的寧夏唯一的以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為主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主要生產杏鮑菇、平菇、雙孢菇、香菇等食用菌,年產鮮菇1 500余t。園區現有標準化出菇室360間,現代化生產線2條,配套自動化控溫控濕設備,實現了多種食用菌產品的全程化生產。采取企業生產菌袋、農戶管理出菇、企業回收產品統一銷售的生產模式,生產的雞腿菇、杏鮑菇等通過了有機認證,并打造出了“六盤山珍”品牌。同時,園區充分利用菌菇廢料生產有機飼料和有機肥料,促進了循環農業的發展。
在生產主體方面,缺少龍頭企業,農戶認同度低。雖然在個別鄉鎮栽培了小面積的平菇和木耳,但屬于家庭作坊式生產,產量少,生產分散,且一家一戶小農戶生產模式缺乏技術指導,難以實現規?;a。紅寺堡區相關生產主體缺乏對食用菌新技術新品種的了解,單純憑借經驗進行種植,導致生產效益不高。紅寺堡區的食用菌龍頭企業規模較小,經營流動資金不足,沒有出口企業,造成中間環節多,獲得的利潤低,市場競爭能力不強。
另外,在技術方面,食用菌是一項技術密集型產業,由于受資金、技術、科研實力等因素影響,紅寺堡區在菌絲提純復壯、新產品開發、品種分析化驗等方面的研發實力不足。縣鎮兩級沒有專門從事食用菌栽培技術指導的專業技術人員,服務于食用菌產業的技術力量比較薄弱。缺乏貯藏保鮮技術及深加工工藝,只能采用傳統的快速冷卻技術對鮮菇進行保鮮處理,難以滿足長距離運輸的需要,很難進入高端市場。
2.3.1 菌種和營養包選擇
菌種是羊肚菌種植的基礎。使用種源不明、偽劣、老化的羊肚菌菌種會出現出菇不穩定甚至不出菇問題。營養包是決定羊肚菌產量的重要因素,使用基質配方不恰當、滅菌不徹底的營養包,會出現因營養供給不足而出菇量少甚至不出菇、雜菌感染菌床等問題。應使用種源清晰、具備羊肚菌菌種生產資質廠家的合格菌種和配方科學、滅菌徹底的營養包。
2.3.2 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是種植羊肚菌的關鍵。應根據羊肚菌生物學特性,在羊肚菌出菇的不同階段,采取有效技術措施滿足其對溫、光、水、氣、土的需要,促使羊肚菌正常原基分化和幼菇健壯生長發育。
控制溫度。溫度對羊肚菌生產影響顯著。菌絲體適宜生長溫度為15℃~20℃,低于3℃或高于28℃將影響其生長;原基形成期及幼菇生長階段對溫度變化較敏感,劇烈溫度波動會造成原基消失、幼菇死亡問題。因此要提前做好各種突發情況的應對預案,實時監測棚內溫度,采用通風、適時噴水、購置增溫塊、在日光溫室內二次覆蓋保溫膜等方式減少溫度波動對羊肚菌產生的不良影響[2]。
注意通風。羊肚菌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氧氣,缺氧會導致羊肚菌菌柄長且細,子囊果小而壁薄,品質降低。要在日光溫室中設置大小適宜的通風口,若是反季節種植羊肚菌,而且出菇期正處于元旦、春節期間,此時氣溫較低、CO2濃度較高,更需要做好通風工作。
選擇合適地塊。地勢低洼、土壤瘠薄、土質板結、排灌水困難的地塊不適宜種植羊肚菌,會因菌床積水、覆土層透氣性差,出現羊肚菌菌絲因缺氧而生長瘦弱、出菇少甚至不出菇等問題,土壤pH值在6~8之間為宜。
田間水分調控管理。當氣溫穩定在8℃以上時應加強水分管理。首次澆水應在營養包內營養物質基本耗盡且清除營養包后進行,采用大水漫灌,澆透耕作層。子實體形成和生長期需保持土壤濕潤并增加空氣濕度,視情況采用少量多次方式噴水,嚴格控制噴淋時間在10 s~15 s,最大限度降低二次補水對羊肚菌幼菇的不良影響。
注意光照。羊肚菌對光照的要求不高,在羊肚菌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照,在暗處或微光條件下,菌絲生長會更快,光線過強會抑制菌絲生長。子實體形成和發育需要一定光照,羊肚菌子實體有很強的趨光性,子實體朝著光線方向彎曲生長。另據相關研究,羊肚菌菌絲生長的最佳溫度、pH值、光照條件是:溫度25℃、pH為6~8、光照65 Lux~310 Lux[2]。
2.3.3 有害生物防治
羊肚菌種植過程中容易受到土傳病害的影響,出現菇體腐爛和畸形等問題。要在播種前翻耕暴曬土壤,及時清除田間植株和污染源并用石灰徹底消毒,淋水出菇前及時清除剩余營養包,以減少病蟲害孳生。在出菇管理階段,加強菌床的通風降濕,避免高溫高濕環境。對栽培地塊實施輪作,出菇棚架內掛置黃板誘殺害蟲,增設粘鼠板滅鼠,以降低病菌、蟲害和有害動物基數。
相關部門應持續培育新的市場主體,以科技引領產業發展,積極示范推廣食用菌產業。以“企業-平臺-農戶”的模式,引導廣大農戶參與到食用菌產業中來。并為愿意在紅寺堡區發展食用菌產業的企業、合作社、農戶提供政策支持、宣傳推廣、技術幫扶等“一攬子”的解決方案。積極打造紅寺堡區食用菌全產業鏈發展,補全菌棒生產、菌種培育、營養包配方研究與制備、廢舊菌棒和營養包回收再利用、鮮菇二次加工等食用菌上下游產業鏈,努力擴大紅寺堡區食用菌產業影響力。同時,積極爭取各部門和單位的支持,從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為紅寺堡區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2.4.1 加強新品種馴化選育,完善栽培技術
以寧夏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為技術依托,加大食用菌特別是羊肚菌品種選育力度,篩選出適宜在紅寺堡區推廣種植的高產、優質、抗逆性好的羊肚菌品種。同時,加強食用菌高產栽培種植技術研究,針對羊肚菌,解決連作、病蟲害、高低溫危害等問題,提高羊肚菌栽培技術的精細化水平。
2.4.2 進行產業扶持和菌種場配套
日光溫室、菌種和營養包是食用菌的主要生產資料,也是最大投入。在產業發展初期,政府相關部門要做好產業規劃與引導,對日光溫室建設、菌種選育、營養包制作等環節進行支持。并通過出臺產業扶持政策、提供相關農業保險等措施,降低農戶生產成本和風險,促進產業發展。同時,針對羊肚菌,聯合技術部門積極建立羊肚菌菌種場,縮短菌種調運距離,降低生產成本,提升菌種質量。
2.4.3 完善產業服務體系,加大技術培訓
組建由“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科技特派員-農戶”等組成的“五位一體”食用菌產業服務體系,在菌種選育、播種、營養包制作與擺放、菌絲管理、出菇管理等關鍵環節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培訓,幫助農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
2022年5月,紅寺堡區科學技術局在完成食用菌產業市場調研、專家咨詢、企業洽談、溝通協調等工作的基礎上,在紅寺堡區大河鄉烏沙塘高效節水生態農業示范園區建立了紅寺堡區食用菌產業科技示范基地,引進寧夏佳辰云谷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佳辰公司”),開展羊肚菌、平菇、榆黃菇3個食用菌品種的種植與科技示范工作。7月,佳辰公司購置10.5萬枚菌棒,種植了6棚平菇和榆黃菇。經過1個多月的發菌,8月底,6棚平菇和榆黃菇陸續開始出菇,9月中旬進入采摘期,采摘期持續6個月,累計可采摘5茬平菇和榆黃菇,主要銷往紅寺堡區及周邊縣區。10月,佳辰公司利用反季節技術種植12棚羊肚菌,12月底開始陸續采摘,以鮮菇形式銷往四川、廣東、上海等地,搶占2023年元旦、春節市場。并在12月中旬種植18棚羊肚菌,以鮮菇和干菇形式進行銷售。
紅寺堡區科學技術局依托自身優勢,組織佳辰公司積極申報各級科技項目,以項目資金推動食用菌產業在紅寺堡區發展壯大。在各級科技項目支持下,佳辰公司在紅寺堡區開展羊肚菌、平菇和榆黃菇的技術成果展示及技術培訓等科技示范推廣工作。以羊肚菌種植為例,佳辰公司對“羊貴妃5-8”“金秋5-2”“新疆大圓黃”“美味羊肚菌”“羊貴妃3-2”等5個羊肚菌品種進行試驗,篩選適宜于紅寺堡區氣候、土壤條件的羊肚菌品種。同時按照“菇-瓜-菜(玉米)”種植模式開展羊肚菌輪作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并以紅寺堡區當地特色產業的農業廢棄物黃花菜稈為主料,篩選適宜羊肚菌栽培的高產營養包配方。
截至2022年底,佳辰公司共種植羊肚菌30棚,平菇及榆黃菇6棚,項目總投資70多萬元,累計雇傭周邊村民800余人次,發放勞務費12萬元。隨著食用菌產品知名度的逐步提高,佳辰公司所種植的平菇、榆黃菇和羊肚菌已經在紅寺堡區5個鄉鎮產生了積極的帶動效應,多個部門和鄉鎮自發組織了多次現場觀摩與交流活動。多家農業企業、合作社及村民都表達了種植食用菌的強烈愿望。在佳辰公司的帶動下,紅寺堡區已有約130座日光溫室計劃在下一年度種植羊肚菌。食用菌產業示范引領效果初步顯現,以羊肚菌為代表的食用菌產業在紅寺堡區發展取得初步成功。
食用菌是中國人餐桌上的珍饈,其中羊肚菌是食藥兼用菌,其香味獨特,營養豐富,同時具有助消化、益腸胃、化痰理氣、補腎壯陽、補腦提神等功效。由于品種、種植條件、種植技術的差異,羊肚菌的產量也各不相同,通常情況下畝產在250 kg左右,也有300 kg~400 kg甚至更高紀錄。每棚羊肚菌菌種、營養包、人工、水電、棚租和其他成本約為1.5萬元,可收獲250 kg左右的鮮菇。2023年元旦、春節期間,羊肚菌鮮菇發貨價格最高達到360元/kg。如不能及時發貨,也可以制成干菇,干鮮比約為1:7,2023年初干菇最高市場價格達到1 300元/kg,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平菇和榆黃菇屬于常見食用菌品種,價格隨行就市,波動較大。以目前的市場價格和產量計算,每棚平菇或榆黃菇的菌棒、人工、水電、棚租和其他設施成本約為3萬元,每個菌棒大概能產1 kg平菇或榆黃菇,每棚凈利潤在5 000元左右。
食用菌產業是快速實現鄉村經濟振興的短平快產業,當年投入當年收獲,投資周期短見效快,在日光溫室內可以實現周年生產。同時,食用菌產業也是高效利用農林廢棄物、發展生態農業、走循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在紅寺堡區發展食用菌產業有著較好的前景。在做好田間管理、算準上市窗口期的基礎上,能夠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適宜在紅寺堡區這種亟須解決設施農業閑置或利用效果不佳的地區推廣。其中,羊肚菌屬于珍稀菌種,產量低、價格高,經濟效益顯著,但田間管理難度大,在種植過程中,不能只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而盲目投入,應在掌握羊肚菌種植技術的前提下,根據自身技術水平、經濟能力和勞動力狀況綜合評判,適度種植。
注釋:
①數據來源:紅寺堡區人民政府網,“紅寺堡區基本概況”(https://hongsibu.gov.cn/zjhsb/hsbgk/202103/t20210329_2640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