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美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在具體的數學教學中,如何喚醒學生的學習自覺,讓深度學習真正在課堂中發生,讓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呢?佐滕學教授學習共同體的建設為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啟示。他認為,學習共同體的建設是以推進協同學習為主要方式,以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和杜威的民主主義與對話性交流理論為基礎的。協同學習要關注“互相教”的關系與“互相學”的關系之間的不同。“互相教”的關系是單方的權力關系;“互相學”的關系是互相關愛的關系,是每個學生都作為主人互相合作學習、共同提高的學習關系。
1.師生協同,深度互動
教師走到協同學習小組中去,或彎下腰、側耳傾聽他們的交流,或參與學生的討論,才能明晰他們的思維路徑,師生才能深度互動,共同探索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如教學蘇教版六下《圓柱的體積》一課時,引導學生利用轉化的策略將求圓柱的體積轉化成求長方體的體積,揭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以后,筆者順勢提出:大家想一想,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求出圓柱的體積嗎?可以在四人協同小組內討論一下。有的小組翻看切、拼后的長方體學具,有的動手擺弄圓柱學具,有的緊鎖眉頭小聲嘀咕著……筆者走下講臺,來到不同的協同小組,仔細觀察學生的操作,用心傾聽他們的疑慮。兩三分鐘后,學生仍然沒有發現。于是,筆者來到其中一個小組,故意將擺放在桌面上的長方體學具推倒,使原來的“前面”變成了“底面”,并低聲引導:“仔細觀察,現在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當于原來圓柱的什么面積?”“噢!知道了!”一個學生激動地叫起來,隨后便手持長方體學具,有條不紊地推理開來:“現在長方體的底面積相當于原來圓柱側面積的一半,所以,這時圓柱的體積=側面積的一半×半徑。”小組成員都點頭認同,其他小組也紛紛圍觀過來。當學生有機會與教師深度互動,并積極參與其中時,深度學習和知識建構將能得到有效的支持。
2.生生協同,集體思維
集體思維不是個人思維的集合,而是一個小組或某個集體像一個大腦一樣工作的智能體。協同學習小組中的每個人都對其他人的思維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如執教蘇教版六下《求百分數的實際問題》一課時,筆者圍繞“生生協同”設計了兩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問題驅動,初探百分率。在前面一節課“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基礎上,創設“東潤分校籃球隊員參加比賽以及平時訓練”的情境,讓學生在問題驅動下小組內協同解決“出勤率”的相關問題,從而初步感知如何計算“求百分率的實際問題”。
環節二:再探百分率,觸發思維。在特定的生活場景中,百分率究竟表示什么含義?如何用數量關系式表示求百分率的過程?這是本節課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練習中不同的場景,在小組內探討、糾錯、總結、歸納出百分率的含義及求法。這樣生生協同學習,不僅極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數學思維水平。
3.生材協同,匯聚共享
數學信息匯聚是過程,信息共享是目的,共享之后的發現會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當學生與學習材料協同一致時,就便于信息匯聚、共享。蘇教版六下總復習中有一道如圖1 所示的“動手做”題目。教學時,筆者引導學生按照“強、次強、弱、次弱”的原則組合成四人異質小組,并在組內分好工,其中一人負責設計方案,兩人負責動手操作,還有一人負責記錄數據、計算結果。當每個小組都用24盒香皂擺出一種方案后,筆者便提醒他們在桌面上保持擺出的長方體不動,每組的記錄員負責匯聚不同小組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表面積等數據,小組之間互相交流、深入探討,找出大家認為最滿意的方案。最終,大家得出結論:當長、寬、高最接近時,擺出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最節省包裝紙。

(圖1)
4.生境協同,多場協調
溫州大學王佑鎂教授認為,協同學習場是由多場協調作用而成的,這些場包括信息場、知識場、情感場、意動場、價值場。認知交互理論強調個體與所知覺到的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認為學習實質上發生在一個“認知—場”的交互活動中。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為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創設有溫度的生命體驗情境,促進教的主導與學習的主體協同;要將所有場域融為一體,鼓勵學生與他人協同學習,在思維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以促進個體知識的創新及其核心素養的提升。
總之,數學課堂中的協同學習要以成員之間的異質性、活動的多樣性為前提,促進學習個體和群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學習、相互評價,從而有效地實現信息重組、知識聚合、智慧生成和素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