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倩,李紅霞,李寶珍,葉 峰,章 琦
(1.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感染控制辦公室,陜西 西安 710061;2.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49)
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隨著醫學進步和疫苗普及,曾經威脅人類健康的天花、鼠疫、霍亂、脊髓灰質炎等相繼被人類消滅和控制。現代醫學面臨較多的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人類對傳染病的警覺性和重視程度似乎有所降低。進入21 世紀后,國際交流頻繁、人口流動增加等多種因素為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呼吸道傳染病一旦發生,可能導致部分地區的暴發,甚至引發全球范圍內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近年來,SARS、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等都是危害較大的呼吸道傳染病,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從公共衛生角度來看,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醫療機構對每位就診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是不切合實際的,政府部門在人流量密集的場所對人群進行個人癥狀體征的登記篩查也是不可行的。鑒于此,利用呼吸道傳染病的主要癥狀對其進行針對性的監測或人群篩查,可為呼吸道傳染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隔離以及檢疫提供有力證據。
1.1 流行特點及主要癥狀 常見呼吸道傳染病致病病原體一般為病毒,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被飛沫污染的物表進行傳播,也可能通過氣溶膠或消化道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一旦流行并未對傳染源施加隔離措施,短期之內易引起大面積人群的暴發。不同呼吸道傳染病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和伴隨癥狀,通常起病較急,危害范圍也較大,因此有必要了解不同呼吸道傳染病的基本特點,現將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基本情況總結如下,見表1。

表1 常見呼吸道傳染病基本情況
1.2 篩查關鍵點 由于“發熱”是呼吸道傳染病中最普遍的癥狀,因此“發熱”成為呼吸道傳染病診斷、治療、判斷病情嚴重程度、隔離和檢驗的客觀指標。例如,《全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排查和管理方案》中將發熱(腋下體溫≥38 ℃)作為病例的定義第一條[6]。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一版至第九版)中均將“發熱”作為主要的客觀指標[7]。在了解疾病的癥狀及傳播途徑的基礎上,做好早期識別,對防控呼吸道傳染病有重要的作用。原衛生部2003 年制定了《醫療機構發熱門(急)診設置指導原則(試行)》[8],要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設立按照規范要求設立發熱門診。2005 年,原衛生部制訂了《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9],以期將以“發熱”為主要癥狀的呼吸道傳染病患者早期識別出來,阻斷傳播途徑,減少醫院內的交叉感染。
2.1 水銀體溫計 該方式原理是利用汞的熱膨脹來正比于溫度來工作,汞是很穩定的,當與人體接觸后,溫度上升引起水銀的體積變大,所以水銀柱上升。優點:①性能穩定,測量腋溫結果準確,不易漏診;②成本低,使用方便,是目前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體溫的工具。缺點:①使用壽命較短;②易破碎、有汞中毒危險等隱患[10];③對人員的依從性要求高,測量溫度時間長,對患者配合度要求高,費時費力;④為接觸式測量,需要“一用一消毒”。水銀體溫計的主要應用場景為小范圍人群的體溫篩查,如家庭成員的體溫監測或住院患者常規的體溫監測過程中,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不適合進行大規模人群的體溫篩查。
2.2 電子溫度計 原理是以熱電偶作為測溫的感應元件,測得與溫度相應的熱電動勢后,在顯示屏上顯示出溫度值。優點是對人體安全、無害。缺點:①波動性大,穩定性不夠高;②為接觸式測量,需要“一用一消毒”;③存在管理混亂等現象,截止目前無正式性的管理文件發布[11-13]。作為WHO 呼吁的2020 年淘汰水銀溫度計的替代產品[14-16],電子體溫計的應用場景為:小范圍人群如家庭體溫監測或住院患者常規的體溫監測篩查,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不適合進行大規模人群的體溫篩查。
2.3 接觸式的紅外線體溫計 原理是通過紅外接收測量人體體溫。優點:①所需時間短,對患者配合度要求較低;②對人體安全無害。缺點:①穩定性不夠高;②為接觸式測量,需要“一用一消毒”。接觸式的紅外線體溫計的應用場景為[17]:對依從性不高的嬰幼兒、精神疾病等特殊人群的體溫測量,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不適合進行大規模人群的體溫篩查。
2.4 非接觸式紅外線體溫測量儀 原理是通過紅外接收測量人體體溫[18]。優點:①所需時間短,操作簡便安全;②不接觸患者,避免交叉感染;③測量省力,對患者配合要求低;④根據測量人群的數量定期消毒即可。缺點:①結果受環境溫濕度影響;②因過于靈敏,不能運用于受電磁干擾環境;③測量部位不能有毛發或其他物品遮蓋;④也有報道稱[19],部分微循環障礙的患者不宜選用額溫計測量體溫;⑤測溫者承擔著近距離接觸患病人員的風險;⑥待檢測人群如較多,人員長時間聚集等候檢測有交叉感染的隱患。非接觸式紅外線體溫測量儀的應用場景為: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人流量適中人群的體溫初步篩查,對于初篩發熱的還應再次復測體溫,但不適用于大規模人群的快速篩查[20]。
2.5 AI 自動定位面部測溫 原理是在紅外接收的基礎上引入AI 算法模型定位,通過紅外技術“抓取”巨大人流中的高溫人員,快速定位體溫異常者并自動預警。優點:①測溫精度高,在佩戴帽子和口罩等面部特征過少的情況下能精確定位人臉;②效率高,待檢測人群無需逗留,快速通過時即可實現人臉抓拍,實現遠距離非接觸式測溫;③降低交叉感染風險。缺點是現階段設備費用成本較高。AI 自動定位面部測溫儀的應用場景為: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商場、地鐵、火車站、機場、醫院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場所。
以上不同類型的體溫檢測計(儀),均可用于不同場景、不同規模人群、不同篩選條件下對人群的體溫篩查。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協助醫院、學校、民航鐵路公路系統等將體溫異常的人群篩選出來。對疫情防控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上述體溫監測工具只能篩查出某一時刻的發熱患者,無法將提前服用降溫藥的人群篩查出來。同時無法進行長期監測,對于因傳染病隔離的人群,其體溫監測也是一大難點。隨著集中隔離人群的增多,醫務人員監測體溫時交叉感染的風險較大,同時自測自報體溫也可能存在誤報、瞞報的現象。基于此,考慮在集中隔離人群中推廣可穿戴式的設備,實現對集中觀察人群的遠程體溫監測。減少醫務人員的密切接觸,同時提高體溫監測的準確性。
近年來,隨著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的發展,可穿戴設備已經在各種領域投入使用。高磊等[18]研發的紅外探頭粘貼于患者腋下,搭配測溫基站與服務器,實現對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遠程體溫監測。優點是:①自動監測體溫并實時傳輸;②醫務人員遠程查看管理,減少密切接觸及交叉感染風險;③可實時呈現觀察人群的真實體溫曲線體溫,數據圖像化,更直觀,易于數據分析;④已有權威文獻報道,與傳統的6 h 測量1 次體溫的間斷體溫測量相比,連續體溫監測能夠提前180 min 捕捉到患者體溫上升的早期趨勢[19];⑤有助于醫護人員第一時間識別病人病情變化,盡快給予隔離、診療措施。適用于疫情期間留觀病房或隔離病房內體溫的監測。缺點是:穿戴不便,不易于控制。
智能手環是一種戴在手腕處,通過各種傳輸器來檢測心率、脈搏等,獲取用戶身體數據的手環形態智能產品。在傳染病流行期間,可以以一般的智能手環為載體,增加智能體溫遠程監控+GPS 定位+報警系統功能。可以實現以下功能:①內置體溫監測芯片,精準測量體溫后,通過藍牙將體溫數據傳至用戶手機APP,傳感器再通過手機APP 將體溫數據上傳到云端,并通過云端后臺分發到政府監管端及一線監管人員的手機上,做到自動實時監控,體溫異常自動報警,在節省人力、減少接觸的同時,提高響應速度。②GPS 定位功能,可以指定相關活動區域,手環到達區域外會自動報警,管理員端可收到提示消息。③智能手環一旦佩戴,無法自行取下,強行破壞可觸發報警系統,需要相關部門采取專用工具方可取下。在整合可穿戴設備的基礎上,兼有體積小、重量輕,佩戴舒適、GPS 定位功能等功能。
智能手環的應用場景為:適用于境外返回、密切接觸等人員的體溫監控和活動區域監控。該手環經消毒后可以重復使用,在監測體溫的同時可以定位,以避免在居家隔離期帶來的風險,隔離期滿后,前往指定地點取下手環。也適用于學校開學以后對學生體溫的監測。
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啟動發熱篩查對控制疫情傳播是必要的[10]。不同的體溫監測設備應用于不同場合,應根據情況綜合使用,使用參考見表2。

表2 不同人群體溫測量工具參考
不同的體溫測量工具相結合,以提高發熱篩查的規范性與有效性。鑒于目前境外輸入的嚴峻形勢,為便于集中隔離人群的管理,因此推薦智能測溫手環的使用,同時也可應用于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期對復工企業、學校、隔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