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明,鐘海強,陳培勝
(安遠縣人民醫院胃腸外科,江西 安遠 342100)
混合痔(mixed hemorrhoids)為肛腸科常見疾病,以內、外痔相互融合為主要特征,多伴有肛門腫物、疼痛、便血等癥狀表現,具有病程長、易復發等特點,易繼發直腸黏膜脫垂(rectal mucosal prolapse)等并發癥問題,嚴重情況下,可導致貧血、嵌頓、感染及壞死等不良后果,對患者排便功能及生活質量均造成嚴重影響[1,2]。目前,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emorrhoids,PPH)與硬化劑注射均為痔瘡常用治療手段,前者可通過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的環狀切除與吻合處理,切除病灶,復位肛墊,恢復肛門形態[3,4];后者則可利用硬化劑的蛋白凝固特性,抑制痔黏膜及核內血管,以此加速痔核萎縮,發揮治療作用[5,6]。二者均具有確切抗痔作用,近年來,關于其聯合應用的研究報道亦隨之增多。為了探究重度混合痔合并直腸黏膜脫垂的理想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2021 年4 月-2022 年12 月安遠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0 例Ⅲ°混合痔合并直腸黏膜脫垂患者,觀察PPH 聯合硬化劑注射治療Ⅲ°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4 月-2022 年12 月安遠縣人民醫院收治的70 例Ⅲ°混合痔合并直腸黏膜脫垂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35 例)與觀察組(35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3 例;年齡26~70 歲,平均年齡(44.55±4.21)歲。觀察組男24 例,女11 例;年齡25~71 歲,平均年齡(44.78±4.65)歲。兩組性別、年齡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參與。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Ⅲ°混合痔診斷標準[7];②合并直腸黏膜內脫垂;③具備PPH 與硬化劑注射治療指征;④首次行痔瘡手術治療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結直腸疾病者;②惡性腫瘤者;③其他原因引起的肛門失禁及排便障礙者;④合并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⑤肛周感染者;⑥經期及妊娠期患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行PPH 術治療,術前完善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后,清潔腸道。氣體麻醉成功后,置入肛門擴張器,固定后,于齒狀線上3~5 cm 處,取2-0 微橋線沿3、6、9、12 點位環行縫合一圈,縫合深度需達黏膜下層,隨后將肛腸吻合器置入肛門內,將頭端伸入縫合線以上,拉緊后,縫線打結;針對女性患者,檢查其陰道壁有無縫線穿過,確定無誤后,激發肛腸吻合器,平穩退出吻合器與擴張器,檢查吻合口有無出血,徹底止血后結束手術。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聚桂醇硬化劑(陜西天宇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0445,規格:10 ml∶100 mg)注射治療,于擴張器取出前,取50 ml 注射器抽取1∶4 液氣比聚桂醇泡沫劑,選擇肛門1.5~2.5 cm 范圍內3、6、9、12 點為注射點,在肛門固定器直視下緩慢注射,每點注射劑量為10 ml,注射深度為黏膜下層至肌層之間。過程中,術者需一手進行肛門內引導、固定,另一手完成注射操作,完畢后觀察吻合口及注射點的出血及腫脹情況,隨后取出擴張器后,結束治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術后疼痛程度、術后恢復情況(術后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并發癥(出血、排便異物感、肛門腫塊突出、吻合口或注射部位水腫)、Wexner 肛門失禁評分(WFIS)、Wexner 便秘評分(WCS)。臨床療效:治愈:癥狀消失,痔核徹底清除,肛門功能、外形正常;有效:癥狀明顯改善,痔核縮小,肛門功能改善;無效: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術后疼痛程度:于術后6 h、首次換藥時、首次排便時,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8]進行評定,總分0~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WFIS[9]:用于評估術后肛門對不同性狀排泄物的控制能力,總分0~20 分,分數越高表示肛門失禁越嚴重。WCS[10]:包括排便時間、痛感及輔助措施等,總分0~30 分,分數越高表示排便越困難。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3.968,P=0.046),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比較 觀察組術后6 h、首次換藥時、首次排便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 評分比較(±s,分)
2.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表3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2.4 兩組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χ2=4.200,P=0.040),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癥比較[n(%)]
2.5 兩組WFIS、WCS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WFIS、WCS 評分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WFIS、WCS 評分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WFIS、WCS 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WFIS、WCS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Ⅲ°混合痔為痔病嚴重類型,其發病機制復雜,多與肛墊下移、血管增生、靜脈曲張及細菌感染等原因有關,臨床多以清除病灶、復位肛墊為該病主要治療原則[11,12]。但隨著痔病發病率的提升,部分重度混合痔患者易伴發直腸黏膜脫垂等情況,不僅增加了抗痔難度,且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肛門排便功能,不利于其預后生存質量的改善[13,14]。因此,在清除病灶的同時,如何加速肛門功能的恢復,是改善重度混合痔患者預后結局的重要方式。PPH 是治療中重度痔瘡的常用微創術式,其手術部位在脫垂內痔上方區域,可通過該部位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組織的環形切除,清除痔核,結合其遠近端粘膜的吻合處理,發揮減積、提拉作用,促使脫垂肛墊恢復至原本位置,以發揮抗痔作用,恢復肛門正常形態,其術程較短、操作簡單,在Ⅲ°混合痔合并直腸黏膜脫垂治療中可發揮積極作用[15,16]。除此之外,硬化劑注射亦為痔瘡主流治療手段之一,其常用藥物包括聚桂醇注射液等,可于靜脈注射后損傷血管內皮,促使血栓形成,以阻塞血管,阻斷痔瘡的血液供應[17]。同時,該方案還可利用硬化劑的化學作用,誘發靜脈血管及周圍黏膜組織產生無菌性炎癥,促使其組織壞死形成潰瘍,將其注入痔核內,可加速痔核組織的炎性損傷及蛋白凝固,達到萎縮痔核目的[18]。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PPH 聯合硬化劑注射治療Ⅲ°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效果確切,其療效優于單一PPH治療。分析認為,PPH 可通過痔上粘膜的切除與吻合,清除病灶,恢復肛墊解剖結構,硬化劑注射則可通過促血栓及促炎作用,損傷痔靜脈團及黏膜,達到抗痔目的,二者聯合可實現優勢互補,增強治療效果[19]。另外,觀察組術后6 h、首次換藥時、首次排便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PPH 聯合硬化劑注射治療可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分析認為,PPH 術后疼痛多與其吻合口位置過低有關,而硬化劑注射可促進痔團萎縮,加速瘢痕攣縮,具有一定的懸吊上提作用,緩解了低位置吻合摩擦引起的疼痛問題[20]。術后恢復中,觀察組術后排便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切口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PPH 聯合硬化劑注射對患者術后恢復進度具有積極改善作用。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聯合方案可有效減少患者的術后并發癥風險。究其原因,PPH 存在一定吻合口出血風險,而硬化劑可利用自身促血栓作用,發揮止血功效,二者聯合應用,可在增強除痔效果的同時,減少并發癥的產生[21]。此外,兩組治療后WFIS、WCS 評分小于治療前,且觀察組WFIS、WCS 評分小于對照組(P<0.05),表明PPH 聯合硬化劑注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肛門功能與排便情況。分析認為,PPH 具有顯著的肛墊提拉與復位功效,可促進肛門形態恢復,硬化劑注射方案亦存在一定懸吊上提作用,可減少排便阻力,改善直腸黏膜脫垂引起的排便障礙,二者聯合可促進肛門功能的進一步恢復。
綜上所述,PPH 聯合硬化劑注射治療Ⅲ°混合痔并直腸黏膜脫垂效果確切,具有療效高、疼痛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特點,可改善患者肛門功能,緩解患者排便障礙,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