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英
(金溪縣中醫院皮膚科,江西 金溪 344800)
原發性皮膚淀粉樣變(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為臨床常見慢性代謝性皮膚病,以淺層真皮淀粉樣蛋白沉積為主要特征,多伴有丘疹、瘙癢、增生等癥狀表現,對患者外形美觀及生活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1,2]。目前,PCA 病因未明,臨床尚無特效治療方案,現有西醫療法諸多,但整體獲益有限,存在一定復發風險[3,4]。而中醫作為我國傳統醫學,其藥物種類豐富,且作用靶點多、應用方式靈活,在多種皮膚病治療中均具有較好的療效,可為該病治療提供更多選擇。現階段,火針與中藥熏蒸均為PCA 常用中醫外治療法,其中,火針可集毫針與艾灸功效為一體,通過局部刺激發揮活血通絡作用,達到潤燥止癢目的,對多種皮膚病癥均具有良好改善效果[5,6]。中藥熏蒸則是利用煎煮藥物產生的氣體熏蒸皮膚,借助其溫濕效應,促使皮膚充分吸收,以發揮調和營衛、祛風止癢等功效[7,8]。目前為止,臨床關于火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PCA 的研究報道尚不多見。對此,本研究選取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金溪縣中醫院皮膚科收治的80 例PCA 患者,觀察火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PCA 的臨床療效及對癥狀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2 年3 月金溪縣中醫院皮膚科收治的80 例PCA 患者,行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0 例)與觀察組(40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37.52±6.12)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16±1.04)年;觀察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22~66 歲,平均年齡(37.55±6.09)歲;病程3 個月~5 年,平均病程(2.08±1.12)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參加。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PCA 診斷標準;②病歷資料完整;③無藥物禁忌;④入組近2 周未服用激素類藥物。排除標準:①系統性皮膚淀粉樣變者;②合并其他皮膚疾病者;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④皮損部位存在破潰、滲出、感染者;⑤瘢痕體質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火針治療,局部消毒后,取細火針(直徑0.5 mm)于酒精燈處燒紅,隨后垂直刺入皮損處,進針需迅速、精準,以0.2 cm 針距行密刺法,1 次/d,30 min/次,連續治療4 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中藥熏蒸治療,取苦參30 g、大風子30 g、白鮮皮30 g、地膚子30 g、土荊皮30 g、蛇床子30 g、枯礬15 g、大青葉15 g、莪術20 g、三棱20 g、法半夏15 g、白芥子15 g、膽南星15 g、水蛭10 g,加水煎煮后,通過中藥熏蒸儀進行熏蒸治療,溫度38 ℃~43 ℃,加罩熏蒸40 min,1 次/d,連續治療4 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主觀癥狀(皮損、瘙癢)、皮膚病生活質量指數表(DLQI)評分、不良反應(皮膚干燥、灼痛、感染、毛細血管擴張等)、復發率(治療后6 個月)。臨床療效:治愈:皮損消退,瘙癢消失;顯效:皮損消退面積≥60%,瘙癢明顯減輕;有效:皮損消退面積≥30%,瘙癢緩解;無效:未達以上標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主觀癥狀: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9]對患者瘙癢程度進行評定,總分0~10 分,分數越高表示瘙癢癥狀越嚴重;參考銀屑病面積和皮損嚴重程度評分(PASI 評分)[10]標準,對患者皮損癥狀進行評定,包括皮損面積與皮損嚴重程度,總分0~72 分,分數越高表示皮損癥狀越嚴重。DLQI[11]:共10 個問題,總分0~30 分,分數越高表示皮膚問題對生活的影響越嚴重。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χ2=4.114,P=0.043),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主觀癥狀比較 兩組治療后瘙癢、皮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瘙癢、皮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主觀癥狀比較(±s,分)

表2 兩組主觀癥狀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3 兩組DLQI 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后DLQI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DLQ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DLQI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DLQI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13,P=0.644),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2.5 兩組復發率比較 治療后6 個月,觀察組復發率為2.50%(1/40),對照組復發率為15.00%(6/4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14,P=0.048)。
PCA 可歸于中醫“松皮癬”范疇,其病因多與臟腑功能失調、外感六淫等原因有關,臟腑失調可致脾氣運化下降,肝腎陰血不足,則氣血運行不暢,加之外邪入侵,風濕之邪郁結皮膚,日久脈絡瘀阻而發病[12,13]。故,“絡脈瘀阻”為該病重要病機,當以“祛瘀通絡”之法施治。火針為傳統中醫療法,可通過密刺病灶軟化皮損,同時借溫熱之力,疏通局部經絡,以改善氣血運行,促使皮損組織代謝,發揮潤燥、止癢、修復等功效[14,15]。中藥熏蒸則是以熱藥蒸汽為治療因子的綜合療法,一方面,該法可通過熏蒸促使血管擴張,加速肢體靜脈與淋巴回流,以改善其局部組織的營養與機能[16,17];另一方面,方中苦參、大風子、白鮮皮、地膚子、土荊皮、蛇床子、法半夏等藥材具有清熱祛風、燥濕止癢的功效,枯礬、大青葉則屬清熱解毒、涼血消斑之良藥,莪術、三棱、水蛭可破血行氣,白芥子、膽南星則具有良好的散結消腫、息風定驚之效,以上藥力配合熏蒸可快速透過皮膚、腧穴,直至經絡血脈,促使風疹邪毒隨汗而解,達到調和營衛、祛風止癢功效[18,19]。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火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PCA 療效突出。分析認為,火針具有化瘀散結、消腫止痛、除濕止癢等功效,于此同時,其操作可破壞局部皮膚防御屏障,有利于中藥薰蒸藥效的快速吸收,二者聯合應用可進一步增強藥物的藥效作用,促使療效提升[20,21]。治療后,兩組瘙癢、皮損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瘙癢、皮損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火針聯合中藥熏蒸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瘙癢及皮損癥狀。究其原因,火針可破壞乳頭層神經末梢,減少皮損區域的神經數量,進而降低機體神經敏感性,緩解瘙癢等癥狀感受[22]。而中藥熏蒸可加速機體血液循環,促進代謝產物的排出,對風團樣丘疹、增生等具有積極改善作用,與火針聯合應用,可進一步增強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癢功效,有助于PCA 癥狀的快速緩解[23]。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兩組DLQI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DLQ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火針聯合中藥熏蒸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這與其主觀癥狀的改善存在直接關聯。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火針聯合中藥熏蒸不增加不良反應,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究其原因,中藥熏蒸避免了藥物口服對消化系統的影響,減輕了肝腎負擔,同時緩解了藥物浸泡對皮膚的直接刺激,可在保證藥物利用度的同時,降低用藥風險,安全性高[24]。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復發率小于對照組(P<0.05),提示火針聯合中藥熏蒸可有效降低PCA 的復發率。
綜上所述,火針聯合中藥熏蒸治療PCA 療效肯定,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瘙癢、皮損癥狀,改善其生活質量,且復發率低,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