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鵬
(泉州城市規劃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福建 泉州 362000)
市政道路與管線下穿高鐵橋梁屬于重大風險源管理項目,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對既有高鐵產生巨大影響。因此,需要結合建設條件,全面分析市政道路與管線在施工和運營階段,對高鐵橋梁可能產生的影響,為實施者進行科學決策提供依據,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1-2]。本文結合泉州某市政工程設計方案,研究分析市政道路和管線下穿既有高鐵橋梁時對高鐵產生的影響。
泉州某市政工程路線全長4.4km,道路等級為城市主干路,設計時速50km/h,道路紅線寬50m,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所處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
標準橫斷面布置為50m=4.0m(人行道)+6.0m(非機動車道)+2.0m(綠化帶)+11.0m(機動車道)+4.0m(中央分隔帶)+11.0m(機動車道)+2.0m(綠化帶)+6.0m(非機動車道)+4.0m(人行道)(見圖1所示)。
圖1 道路標準橫斷面圖
該市政工程于交叉口展寬范圍內下穿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下穿處橋梁上部結構為(40+64+40)m連續梁的中跨,下部為圓端形橋墩,鉆孔灌注樁基礎,樁徑1.5m,按柱樁設計。
福廈高鐵為客運專線,雙線高速鐵路,軌道類型為無砟軌道,設計行車速度350km/h。
該市政工程與鐵路交角為50°,分南、北幅下穿福廈高鐵橋梁(見圖2、圖3所示)。
圖2 道路下穿平面示意圖
圖3 道路下穿橫斷面示意圖
北幅道路寬度37.35m=0.6m(護欄)+11.0m(左幅機動車道)+13.5m(右幅機動車道)+9.25m(右轉專用道+非機動車道)+0.6m(護欄)+2.4m(人行道),采用樁板結構下穿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第24孔。
南幅道路寬度12.6m=3.4m(人行道)+0.6m(護欄)+8m(非機動車道+右轉專用道)+0.6m(護欄),采用樁板結構下穿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第25孔。
樁板結構采用鉆孔灌注樁+承載板:鉆孔灌注樁樁間距4~5m,樁徑0.8m,設計樁長13m,單樁承載力不小于1500kN;承載板厚度0.8m。
車行道樁板結構護欄外側與福廈高鐵橋23#~25#墩承臺的凈距最小為0.9m,與23#~25#墩的凈距最小為3.4m;樁板結構鉆孔灌注樁與福廈高鐵橋樁基最小中心距4.9m,最小樁間距大于6 倍下穿工程樁徑;凈空高度≥23.48m。
下穿高鐵的管線有給水、雨水、污水、10kV 電力、110kV 高壓電力、通信、照明,均布設在承載板底下,由兩樁之間穿過(見圖4、圖5所示)。
圖4 管線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5 管線橫斷面布置示意圖
北幅管道由南向北布設為:Ф1.5m 雨水管涵、3 孔DN175 高壓電力排管、Ф1.8m 雨水管涵、12 孔DN110 通信排管、12孔DN150電力排管、DN600給水管。南側雨水管與橋墩承臺凈距為8.3m,北側給水管與橋墩承臺凈距5.7m。
南幅管道由南向北布設為:12孔DN150電力排管、DN200 給水管、12 孔DN110 通信排管、DN500 污水管。南側電力排管與橋墩承臺凈距5.3米,北側污水管道開挖邊線與橋墩承臺凈距5.9米。
本次建模分析采用ABAQUS 有限元軟件,構建彈性本構模型,自動劃分實體網格,通過有限元軟件的“激活、鈍化”模擬各階段單元、荷載和邊界條件的變化對既有橋梁基礎的影響。
各施工和運營階段的計算模型如表1所示。
表1 施工和運營階段計算模型匯總
2.3.1 高鐵橋梁墩頂沉降分析
在市政道路與管線下穿各施工和運營階段,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23#~25#橋墩墩頂沉降量的模擬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計算相鄰橋墩沉降差,結果如表3所示。
表2 墩頂沉降模擬分析表
表3 相鄰橋墩沉降差值
2.3.2 高鐵橋梁墩頂水平位移分析
在市政道路與管線下穿各施工和運營階段,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23#~25#橋墩墩頂順橋向位移的模擬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在市政道路與管線下穿各施工和運營階段,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23#~25#橋墩墩頂橫橋向位移的模擬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表4 墩頂順橋向位移模擬分析
表5 墩頂橫橋向位移模擬分析表
2.3.3 高鐵橋梁基礎承載力分析
在市政道路與管線下穿各施工和運營階段,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23#~25#橋墩樁基軸力變化的模擬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基樁軸力模擬分析計算
根據上述建模計算分析得出,市政道路與管線的施工,對地層產生的變形較小,設計方案滿足高鐵橋梁的安全[3-4]。
(1)施工及運營過程中,高鐵橋梁墩臺頂最大豎向位移值為0.148mm,滿足《公路與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鐵路技術規程》(TB 10182-2017)關于無砟軌道高鐵橋梁墩臺頂豎向位移不大于2mm的要求;相鄰橋墩沉降差最大為0.144mm,滿足《高速鐵路設計規范》(TB 10621-2014)無砟軌道高鐵橋梁相鄰墩臺沉降差不大于5mm的要求。
(2)施工及運營過程中,高鐵橋梁墩臺頂最大縱向水平位移為0.376mm、最大橫向水平位移為0.258mm,滿足《公路與市政工程下穿高速鐵路技術規程》(TB 10182-2017)關于無砟軌道高鐵橋梁墩臺頂縱向水平位移、橫向水平位移不大于2mm的要求。
(3)施工及運營過程中,福廈高鐵泉州灣特大橋23#~25#橋墩樁基設計單樁軸力疊加最大軸力變化值后,單樁軸力均未超出容許值,且有一定富余,滿足設計要求。
(1)市政道路與管線下穿既有高鐵橋梁應綜合建設條件、設計方案、施工方案、運營管理等進行相關風險評估;
(2)市政道路與管線應在平、縱、橫設計上滿足鐵路及道路相關規范要求;
(3)下穿管線的敷設應綜合考慮管線間、管線與高鐵橋梁結構間的距離,滿足鐵路及管線相關規范要求,并按要求設置安全閥門;
(4)樁板結構基礎施工時應做好相關安全防護措施,盡可能采用小型機械,加強樁基護壁施工,確保不出現塌孔情況,盡量減小施工對鐵路橋梁基礎的影響;
(5)施工前應制定詳盡的施工組織設計,科學合理安排工期,對風險狀態進行更新,實施動態評估,施工期間嚴格做好對鐵路橋梁的監控量測和防護。
綜上所述,本文以泉州某市政工程設計方案為例,利用有限元計算軟件,分析了市政道路和管線下穿既有高鐵橋梁時對高鐵產生的影響。通過對高鐵橋梁墩頂沉降、墩頂水平位移、基礎承載力的分析可知,該市政工程設計方案的實施對既有高鐵橋梁的影響較小,設計方案能夠滿足高鐵橋梁的安全。為了將市政道路和管線下穿既有高鐵橋梁的影響降到最低,也給出了相應的建議,以期促進方案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