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習,尤吾兵
(1.安徽文達信息工程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2.安徽中醫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1201)
“精神贍養”意謂子女贍養親人時,在滿足“物質供養”的基礎上,更要傾注情感對待親人,從“能養”提升到“敬養”。“精神贍養”在傳統文化中是用“色養”來表達的,而且傳統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有相對完備的“色養”文化體系。在新發展階段,識別傳統“色養”文化的優秀基因,并根據老齡社會實際,做好當代傳承創新的表達工作,用來指導老年“精神贍養”事業的發展,可以使傳統“色養”文化在當下鑄就新輝煌。
在傳統文化中,針對“色養”的討論,是附載于“孝”文化中的。縱觀之,孔子論“孝”時,首提“色難”,并把“孝”的本質厘定為“色養”(敬養)?!吧B”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內核,理解了“色養”也就把握了“善事父母”之“孝”的本質。公允來說,“色養”文化在漫長發展過程中,業已成為指導傳統社會人們“敬養”老人的基本思想,而其生成是基于傳統社會多種特定因素之上的。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最鮮亮的符號標志。一般在討論“孝”時,學者喜歡采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盵1]從這種注釋中我們可以捕捉到“善事父母”、“子承老也”等信息,揭示了“孝”與“養老”有著致密的關系。
至于孝老,關涉內容問題,即做到哪些才能稱為“孝”呢?對記載“孝”的文獻梳理,可見與現代“孝”義相近的表達則最早見于《尚書》,“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盵2]意思是說,人們在農閑時,外出進行買賣交易,然后把獲取的錢財用來奉養父母。“孝”在早期含義是要求子女對父母恪盡“養體”之責,后來很多經典里的記載也可以幫助說明這點。比如孟子有“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3]645《孝經》對贍養父母的規定有類似論述:“因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盵4]41-42用物質財富等來奉養父母,滿足父母“口體”之需,“養體”成為“善事父母”之“孝”的原初含義。
可以這樣說,在孔子之前,對“孝”養父母的理解,大都停留在“物質供養”層面認識上,這是受到社會發展的限制。至少可以這樣認為,先秦以前時期,物質資料生產還很匱乏,人們難以顧及到對父母“精神”的照護。而到孔子時代提出“色難”命題,則開啟“色養”為“孝”核心內涵的討論,《論語·為政》有:“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5]27改變了對孝的內涵認識的路向,這與社會物質資料已經豐足有很大關系。至于“色難”含義,孔子則有解釋,“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5]26孔子的意思很明顯,注重“養體”還不能稱做到了“孝”,“孝”應是在“敬養”上,和顏悅色關心和滿足老人的精神生活,從情感上敬養父母,即做到了“色養”才算是做到了“孝”。從“養體”到“色養”,反映出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物質資料基本能滿足人生存的情況下,“色養”問題才可能被關注。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6]
這種義務和責任在家庭贍養中自然體現的邏輯為:因為在家庭關系中,首先體現的是父母與子女的血親關系,它強調了這種責任和義務的天然性。人人都知道,自己一出生,即在家庭中,是父母給予了生命,父母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所由來,是每一個人所必有的關系,沒有父母也就無自我。然后自己的成長,又是在家庭中主要由父母養育的,這樣基于血緣上的“親親”關系,子女出于“報本反始”,要積極參與到贍養父母中去,“事孰為大?事親為大”[3]563,對父母還以自然報恩之情,就是要“敬養”父母,“色養”文化依此生成。《詩經·小雅》里對這一邏輯關系作了詳細的總結,“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盵7]
“色養”文化的生成與濃厚家庭觀念有關,在現實層面表現為傳統社會十分敬重家庭老人的生活經驗,以此保持家庭、家族的“存續”。臺灣學者楊國樞認為,傳統中國人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宜農的生態環境,農耕是我們傳統家庭的基本生產方式,農耕社會是我們的社會形態?!岸谶@種社會,土地的維護、耕種及農作物的照料、收獲,都是個人能力所不及的,必須依靠持久且穩定的小團體共同運作;因而發展出以‘家族’為組織及運作單位的特殊社會結構,以有效適應農耕的經濟生活形態?!盵8]但要保持這種家庭、家族在現實中的延存,晚輩要從前輩那里獲得春種秋收以及季節變化的知識,而只有帶著尊重和敬佩之心才可以從老年人那里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生存經驗,出于對勞動經驗的敬重,“孝”開始產生,“色養”文化也內在其中生成了。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宗法禮制十分嚴格的社會。我國很早就已形成《周禮》《禮儀》《禮記》典籍,它們從“冠、婚、食、射”,到“聘、喪、葬、祭”等,對人們日常灑掃,小至修身、大至治國等都給與嚴格的行為規定,“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9]6“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盵11]1198“禮”對社會秩序的維護起到決定性作用。
“禮”是傳統社會人們一切行為的規范,“養老”行為自然也是在“尊禮”下而進行的,這樣在中國傳統社會也就形成了獨特的“尊禮”養老文化,很明顯,“色養”文化也是在“尊禮”基礎上生成的。我們知道,“色養”本質是“敬”?!熬础笔紫仁且环N情感,《曲禮》有:“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盵9]3意味“敬”是子女在對待父母時,神態要像若有所思般端莊穩重,說話時態度安詳,言辭合理審慎,點明了子女“敬”情感外顯在言行舉止中的狀態表現。但“敬”情感總是要在行動中才能表現,既然關涉行動,所以行動就必須在符合一定的普遍的規范和要求下進行,很明顯,就是“敬”的行為付諸要符合傳統“宗法禮制”。因此,在注釋《曲禮》“毋不敬”,才有鄭玄解為:“禮主于敬?!盵9]3《孝經·廣要道章》也有:“禮者,敬而已矣?!盵4]94在強調“敬”這一點上,“孝”與“禮”,是完全相同的。對于“孝”與“禮”的一致關系,肖群忠解釋道:“敬是禮的根源于內在本質,禮是敬的外在表現?!盵10]
其實,說明“色養”文化是在“宗法禮制”基礎上生成的,從傳統“孝養”實踐中更能明顯得知。“色養”在實踐中推行,就是子輩積極用情,照護父母的一生。人的一生無非包括“生、老、病、死”四種現實狀態,加之死后“祭祀”,完整過程可以用“生、老、病、死、祭”表達。對“五者”如何照護,《孝經》給出了具體規定,“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4]84-85,提出用“敬、樂、憂、哀、嚴”對應貫注到父母“生、老、病、死、祭”的照護過程中,把如何“用情”來“色養”父母一生給出了實踐指導。當然,這些“情”的表達,其實是在嚴格遵守宗法禮制基礎上進行的?!墩撜Z》中“孟懿子問孝”可以很明顯表達這一含義,當孟懿子問孝時,孔子說“無違”,而具體什么是“無違”,孔子又解釋道:“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盵5]25點明“孝養”,其中也包括“色養”,必須是在遵守傳統“宗法禮制”下進行。
南朝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有,“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11],“色養”第一次被提及。但孔子是最早涉及“色養”問題探討的,并鮮明提出“敬”成為“色養”的核心。孔子以后,在論“孝”養父母內核時,論調基本相同。
那么究竟什么是“敬”呢?孔子雖然提出“敬”為“色養”的核心,但孔子沒有明確給出“敬”的具體內涵,這給后人在論“敬”為“色養”內涵以無盡的發揮空間??v觀“色養”文化發展歷史,可以從浩瀚的資料中撿拾出“婉容——順顏色、察嗜好——養志”是對“敬”的闡釋,也可以說它們即是“色養”文化內質的具體表達。
輔料:大料1個,大蔥2段,鮮姜2片,枸杞20 粒,料酒 10ml,鹽 5克,胡椒粉3克,食用油10克,香菜適量。
《周易》有:“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盵12]說明“敬”是人的內心“情感”表達。對于“情感”,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人之主要的情感,而這些與人性問題有關,所謂“性情”之意,陳淳在《北溪字義》中有:“情與性相對。情者,性之動也。在心里面未發動底是性,事物觸著便發出來是情。”[13]也就是說“情”是“性”的表現,人有什么樣的“本性”,就會有符合“本性”的“情感”。那么作為“色養”之“情”的表現,“敬”當然是人內心“情感”表達,反映出子女對父母親人具有“孝”德的本性。
“敬”是情感的外露,古人認為在“色養”父母時,“敬”的體現首先應表現在感官上,并把其在感官上表現總結為“婉容”?!抖Y記》中給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描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9]1154婉容,字面理解就是說話、待人時語氣委婉、柔美,給人有“和順的儀容”之感。表現在奉養父母親人時,也就是子女語言要溫柔,不能吆五喝六,“嗟,來食”,再好的飯菜,子女丟給父母吃,父母也不會快樂;子女臉色要堆滿笑容,不能板著面孔,父母尤其年邁時心理是特別敏感,喜歡察言觀色,子女哪怕一句不耐煩話語、不關注的眼神都會給他們心里帶來傷害??傊?對待父母要在感官上反映出“敬”之情,當然,傳統“色養”文化理解這些表現一定是出自子女內心真情實感的表達,并且主要是寓于侍奉父母日常灑掃中,才算真正做到了“婉容”。大儒朱熹曾把“敬”解釋為“常惺惺”,“敬只是常惺惺法?!盵14]所謂“常惺惺”就是時刻要警覺著、謹慎著的一種情感狀況。即“敬”養父母就是從情感上時刻慎重對待父母衣食住行,日常灑掃不能敷衍了事?!抖Y記·內則》也有“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9]691就是對在日常中以“敬”養父母“婉容”做法的描述?!秹塾H養老書》也有:“人之子愛其親,因其康強加以奉養,為之安其寢處、時其旨甘,娛其耳目、心志,即可使之燕佚、怡愉全生而益壽?!盵15]15而在《呂氏春秋》里更提出“敬養”要遵守“五道”說,“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床第,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盵26]對奉養父母時“耳、目、色、語”等感官之“敬”給與了具體規定。
“婉容”是從感官方面言說的,“色養”還牽涉到父母對子女行為“輸出”的“接收”問題,子輩服侍行為需要順從父母并且迎合父母的愛好,達至一致,才算實現了“色養”行為。古人也注意到了這種“輸出”和“接收”要保持“一致性”的問題,提出了子女行為通過“順顏色、察嗜好”,表現出行為之“敬”,體現做到了對父母的“色養”。
孔子很早提出“老則安之”,意思是要注意讓老年人晚年安心快樂,使老年人晚年快樂是孝養目標。對于如何實踐,孟子在論“孝養”時則提出要順從老人,“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盵3]575提出“順老”不僅是孝子的本性,更是讓老人安心快樂的孝子的行為體現。宋敏求在《唐大詔令集》中討論養老時,更是明確提出“順顏色”,“為子之道莫大于寧親,順色之方必先于養志,此文王之孝,曾氏之心。”[16]我們知道,人步入老年,性情脾氣會有重大變化,還會滋生很多特殊的不良情緒情感,這是生命自然規律所使。孫思邈在《千金翼方·養老大例》中說:“人年五十以上,心力漸退,忘前失后,興居怠情,計授皆不稱心,……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瞋怒,性情變異,飲食無味,寢處不安。”[17]老年人情感除易于憤怒、多變外,還易生郁悶、悲哀、憂愁等不良之情。陳直在《養老奉親書》中有:“緣老人孤僻,易于傷感,纔覺孤寂,便生郁悶?!盵15]257這些都會使老年人喪失快樂狀態,針對這些情況需要從精神上敬養老人,不惹老人不開心,要實現這些,正如陳直所說,“全在承順顏色,隨其所欲,嚴戒婢使子孫,不令違背?!盵15]256
在“順顏色”的基礎上,古人還看到,子女“色養”行為還要體現在要注意父母的嗜好問題,提出了“察嗜好”。管子在談到養老時,有“勸子弟,精膳食,問所欲,求所嗜。此之為老老?!盵18]曾子也有:“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處其飲食忠養之?!盵19]都是談到在“色養”父母時,要了解他們的愛好,投其所好,才能使他們精神上愉快。但要注意的是,在“順、察”的認識上,傳統“色養”文化對“順、察”的理解不是無原則的,古人提出了“諫親”,把“諫親”看作是“敬”的應有內容。《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盵9]700《曾子·事父母》中記載單居離問曾子“事父母有道乎?”“曾子曰:有,愛而敬。父母之行,若中道,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20]孔子也有這樣的論說:“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5]83意思是侍奉父母,發現父母的愛好、做法有不對的地方,就應該婉言規勸,不是一味順從,如果發現父母沒有聽從的意思,仍然應當恭敬侍奉,“諫不犯色”。
“婉容”、“順顏色、察嗜好”雖是體現了“色養”的一些內容,這些“敬養”形式只是使老年人精神在“情感”上達到快樂。因為人的精神表現除了含有“情感”因素外,還有很多更高的內容要求。按照現代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人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外、尊重需求外,還有最高級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自我實現在老年人身上是指老年人的很多愿望得以實現。眾所周知,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非常看重家庭血脈延續的社會,如有“香火延續”、“人丁興旺”、“望子成龍”等說法,把此上升到是“孝”的要求,如常說的“不孝有三”,其具體所指是“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無后為大?!盵21]364受此影響,父母在年老時,往往最終極心愿就是希望子嗣延續且有成就,自己在晚年能享受到天倫之樂,精神才能真正達到快樂狀態。從而,古人把子女在“敬養”父母時,幫助他們實現心底終極的“心愿”稱為“養志”,這在傳統文化中有著諸多表述:《禮記》有“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盵9]691《中庸》有“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盵21]34《論語》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芍^孝矣?!盵5]15《鹽鐵論》中更直接把“養志”看作是“色養”的最高層面,“故上孝養志,其次養色,其次養體?!盵22]
縱觀文化史,“養志”說應是孟子最早明確提出來,《離婁上》有:“曾子養曾晳,必有酒肉,將撤,必請所與,問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養曾子,必有酒肉,將撤,不請所與,問有余,曰亡矣,將以復進也。此所謂養口體者也。若曾子,則可謂養志也。”[3]564孟子認為,曾子在贍養父母時能夠從心底順從父母心愿,做得符合“敬養”要求,是個孝子,因為他做到了“養志”。宋代陳普更寫有《孟子·養志》詩來表達這層意思,“世俗養親惟口體,誰能養志若曾參。至誠順遷無違咈,為是心其父母心。”《覺非齋遺稿》里也有:“孝子事親,養則致其樂,茍非其志樂,不可致也。”[23]187都是把“養志”看作可以使老年人快樂的最好的方式??梢?“養志”的原初含義就是奉養父母,子女要從心底懷有“敬”,順從父母的“意愿”,從而博取父母的歡心。
但“養志”的含義在傳統文化中還不止于這些,因為作為父母的“志愿”不止于子女順從自己的意愿就行,父母心底可能還會有更多的深層愿望,就是希望子孫延續、有成就,光宗耀祖,從而家庭、家族得以延續?!缎⒔洝烽_篇即有:“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4]13也就是說,“養志”深層含義就是反向要求子女自己還應立志有成就,實現父母期望子孫無窮延續、也能取得成就的愿望,不能辱沒父母名聲,父母才真正會在心底得到撫慰。明朝大儒方孝孺對此也有表達:“故養口體、順顏色、察嗜好,孝之末也,而非其至者也。必也致其身為圣賢,而喻父母以道,使德之在己者,無可憾。”[23]178方孝孺把子女從心底遵父母之道,完善自我,也就是“喻志”明確當作“養志”的內涵?!坝髦尽笨梢岳斫鉃樽虞叧许樃改傅囊庠?通過自身努力“立功、立德、立言”,不辱父母,從而最終博得父母的歡喜。這也是傳統“色養”文化把“養志”看作高級層面的理由所在。
傳統“色養”文化的內質是以“婉容——順顏色、察嗜好——養志”來展現的。其實對照現代把“精神世界”可以劃分為“情感世界”、“理性世界”和“意義世界”的認識,[24]傳統“色養”文化的內質分類與其也可以對應起來:“婉容”就是子輩和顏悅色對待親人,這樣可以讓親人開心快樂,是滿足親人“情感世界”需求;“順顏色、察嗜好”是要求子輩洞悉親人愛好,順從親人內心所思所想,可以對應“理性世界”;“養志”是最高層次,要求子輩認識和滿足親人精神上的終極需求,可以對應“意義世界”。因此,面對現代老年人口“精神贍養”問題,轉化傳統“色養”文化內質,當代實踐可以圍繞滿足老年人“精神世界”三個部分展開。
傳統文化中“婉容”對應現代話語就是指子女應關心老年人“情感世界”,讓其快樂的一種情感表達和呈現?!抖Y記·內則》就記載,“以適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氣怡聲,問衣燠寒,疾痛苛癢,而敬抑、搔之。出入則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盵9]691“下氣怡聲”、“敬抑蚤之”、“柔色以溫之”等都反映出“婉容”對待親人。但這些表達是基于傳統社會背景之上的,而現代社會中,家庭結構的變化,孝道的嬗變等,都要求“婉容”的表達依隨境遇變化而作出改變。
首先,吸納“婉容”內涵,以“用情”體現現代敬養內涵?!巴袢荨钡膶嵸|內涵就是在贍養父母親人時表現出“用情”,以“敬、順”表現出關懷親人的“情感世界”。因此,現代人要在細致、精心了解老年人“情感世界”缺失表現基礎上,才能真正做好對老年人“情感世界”的關懷。但也應看到一個現實,當下社會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獨生子女由于在成長過程中多處于被嬌慣狀態,考慮他人的能力較弱。因此年輕人自身要強化“敬養”意識,明確自身在老人“精神贍養”中處在家庭傳承“鏈條”的支撐地位。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上,作為子女應切實轉變思想,提高對父母“情感世界”需求的敏感性,變被動物質供給養老為主動“情感”與“責任擔當”付出為主,在為父母提供基本物質滿足的同時,還要對老人的精神生活盡量多投入時間和精力,才能做到滿足老人的真正的情感需求。
其次,掌握“用情”技巧,積極搭建良好關系?!坝们椤辈皇请S便地展現,要有一定的技巧性,即要給予老年人恰如其分的需求滿足。老年人情感上究竟需要什么,家庭成員要了解,而家庭成員在此方面其實又是有優勢的,因為家庭成員與親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對親人的一切情感需求是了解的。常識告訴我們,每個老年人需求是不一樣的,同一個老年人在不同階段也會表現出不同,這樣就要求家庭成員細致觀察,給予老年人恰如其分的“情感世界”關懷。因此,良好的關系搭建需要技巧,就是能夠傳遞給老年人一種信號,讓老年人也切實能夠理解到你的行為是對其有益的,讓他理解你的情感關懷是黑暗中的指引亮光,是恐懼中可以得以救贖的力量,而不是強加給其的負擔,這恐怕就是所說的家庭和融相處的技巧。
再次,克服現實困難,“用情”體現為多些陪伴、交流。家庭成員短暫“用情”,在現實中可能很容易做到,要一直“婉容”怕是很難堅持的。社會現實俗語有“床前百日無孝子”,說明持續“用情”需要韌心。但還要看到現實實際問題,有些家庭成員不是不想去關懷,也知道“陪伴”老人是子輩最好的關懷方式,但面對嚴重的“空巢、空心化”家庭的出現,家庭成員、子輩直面親人關懷的“管道”不斷在阻塞,遠距離、長時間分離的工作時空導致子輩很難在親人面前持續展現“婉容”。為更好給與親人“情感世界”關護,子女情感付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克服困難,想辦法制造接觸的機會,如節假、周末時抽空帶著孩子回家看看,讓父母親人感受天倫之樂、感受到親情的存續;或者利用現代通訊工具,經常與親人在電話、微信上聊天、溝通,“噓寒問暖”,哪怕就告訴他們“我挺好”,他們也會得到慰藉。
人到老年,最大的問題是如何智慧地規劃剩余的時光,便捷路徑就是找尋一種真正的愛好,堅持從事之,把剩余的時光過得更充實有質量,這恰是老年具有“理性”精神的體現。子女可以做的是,要學會順從老人、知曉老年人的愛好,培養老年人持久愛好,使老年人真正實現快樂,這是傳統“色養”文化中“順顏色、察嗜好”的現代表達。
首先,根據老年人個己情況來培養愛好?,F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可以有更多空閑時間來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老年期間的老人的愛好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子女在培養老人愛好時要注意幾個問題:多關注可以幫助“理智世界”提升的愛好。如幫助老年人學習使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既可以使他們快捷了解社會,也會讓他們在學習新事物中找到快樂感;可以堅持的愛好。子女要通過觀察來為父母選擇愛好,不是父母一時興起的愛好,應該是父母可以長期持續下去的、甚至可以成為余生的鐘愛。當愛好成為習慣,老年人就會在堅持中打發掉閑暇時光,過得充實快樂;能夠體現老年自我價值的愛好。選擇的愛好能夠使老年自我的價值體現出來,讓他們感覺自己不是社會、家庭的累贅,還可以發揮出余熱,從而才能增強老年人的存在感,給他們帶來內心真正快樂的感覺。
其次,幫助老年人拓展交往圈。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會因為退休、病痛、身體不便等原因,交往圈子越來越小,把自己封閉在狹小的家庭空間里,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很難找到可以傾訴的對象,從而在內心世界產生孤獨感,失去快樂。而此時,志同道合、興趣趨同的老年朋友的存在比家人帶給老人的快樂要多,因為老年朋友關系的友誼親密性、溝通開放性、互助無償性等等情形讓老年人在一起有種被需要、被賦予價值的成就感,擴大交往圈可以使老年人克服各種現實問題,有助于老年人應對老化過程中的情感變化和危機。現代提倡的老年人“抱團養老”,打造“養老共同體”就是很好的示范做法。因此,作為子女要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這種需求,積極幫助老年人拓展交際圈,鼓勵老年人走出去,找尋自己的情趣相投的人結成老友,相互幫協,快樂度過晚年階段。
再有,子女學會提供父母展現的機會。“幫助別人是快樂的”,老年人在幫助子女、年輕人成長的過程中,用自己的知識經驗、智慧的施展和表現,在晚年體現出老年人的優勢和價值,老年人得到成就、名譽和地位,會受到晚輩、他人的尊重。西塞羅在《論老年》中也有如此的論述,“正如明智的老年人喜歡同有出息的年輕人交往,年輕人的親近和愛戴可以減除老年的孤寂?!盵25]奉獻的美德是現實老年人積極參與社會和自我實現等較高精神層面的追求,是通向快樂之境的一條高尚途徑,更是智慧生存的體現。在新的歷史時期,子女要通過合理途徑,鼓勵父母以適當方式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公益活動,在為家庭、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智慧”地生活。
傳統“色養”文化提出“養志”說,就是要求子女順從老人意愿來滿足老年人“意義世界”需求,做到“孝”的終極要求??v觀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孩子能夠成龍成鳳,這樣自己在生命最后階段,“意義世界”也就會“釋然”,也就是常說的老人會“死而無憾”了。這些含義在傳統文化中用“子孫嗣續”來體現的,子孫能夠延續是父母的普遍的心愿,這個愿望實現了,它可化為老年人精神上的支柱,即使面對死亡,老年人也會坦然接受。“子嗣延續”只是初級形式,傳統文化還提出“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26]“三不朽”表層含義是教導人們在現實中如何修己為人,建功立業。其實還應看到“三不朽”內在含義還有是主張子女做到“三不朽”,就是不辱父母,帶給父母好的名聲,也就是實現了父母最終極的心愿。
隨著現代社會的變化,子女順從父母意愿作為“養志”的核心,這點不能變化。對于父母的終極“愿望”,傳統社會常被表述為希望“子嗣延續”和子嗣“三不朽”,在現代社會可以做出相應的變化。“子嗣延續”在傳統社會被作為孝道內容堅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但應看到,現代社會是一個多元化價值觀并存的社會,傳統倫理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規范功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社會很多家庭生育觀念發生變化,特別是很多城市地區出現了“丁克”家庭,傳統“子嗣延續”、“多子多?!彼枷胍言诤艽蟪潭壬喜⒉皇抢夏耆说慕K極心愿,調查發現,現代老年人在很多情況下對子女不愿生育大都會采取寬容理解態度。因此,現代“養志”內容不應過多糾纏于此,可以把它委婉轉化,以遵從父母意愿為原則。對于“三不朽”,它的積極意義在于可以讓子女注重自我提升,不辱父母期待,這點可以轉借過來。即是對于現代家庭子女而言,要認識到受傳統習慣影響,目前很多父母還是把老年時光重點關注的事項放在兒女的發展上,經常可以看到,老年人在一起聊天,談起子女的成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就都會神色飛揚。因此,當下子女要認識到承父母之志,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我,在學習、工作、事業上爭取有所成就的重要性,這樣可以真正滿足父母心底的愿望,讓父母生而無遺憾,實現精神上的終極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