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蘭,李九彬,王 勇,范天珍
(1.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 400700;2.昆明市官渡區第一中學,昆明 650206;3.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重慶 400700;4.重慶市中小學“支點”創新實驗室,重慶 400700;5.昆明城市學院,昆明 651701)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計劃,作為必修課程的組成部分,將研學活動的開展納入學校綜合考評,成為學校考核的重要內容[1]。地理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承擔著開展研學旅行、培養學生實踐力素養的重要任務。但基于單一學科(地理)的研學課程難以滿足新時代對復合型人才的社會需求。《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性要求”[2],鼓勵中學開展跨學科教學活動。文件強調綜合實踐是實現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有效途徑,相較于教室里的課堂教學,研學實踐兼具教育性、體驗性、真實性、綜合性等特點,為各種課程建構起天然的課程場域,為跨學科融合提供了實施條件。
跨學科教學是以某一學科主題為切入點,整合各學科相關學習內容,聚焦學生綜合能力發展,幫助學生更好回答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方式[3]。跨學科強調“跨”和“融合”兩個側重點,核心在于打破學科邊界,引導學生調動多個學科的知識和思維能力,在真實復雜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近年來,跨學科教學在課堂教學設計和研學實踐教學方面已有系列探索,例如,鞏俐倩[4]基于“OTE—RMGA”跨學科主題教學模式,以“玉門市新能源的利用”為主題的教學設計;吳世嵩等[5]基于跨學科主題學習視角,以云南省石林縣為例設計地理研學旅行課程,探究地理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深度融合。但從CNKI 數據來看,跨學科融合在研學實踐中的應用案例還比較少,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嘉陵江干流(重慶段)全長154千米,起于合川區古樓鎮川渝交界處河道,于重慶朝天門匯入長江[6]。從自然角度看,嘉陵江北碚段碚石周圍的巖石上發育眾多壺穴、朝天門碼頭處長江和嘉陵江交匯形成“鴛鴦鍋”景象;從人文角度看,人們傍水建房,在嘉陵江沿岸有盧作孚紀念館等眾多特色吊腳樓建筑,體現著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為本次研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將鄉土地理資源轉化為地理實踐活動及學習任務,更加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以研學旅行的方式驅動學生深入實踐,發現并探索地理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學會運用地理視角認識和欣賞本土自然和人文環境[7]。
基于學科融合的地理研學旅行是以地理學科為中心,融合與滲透其他相關學科知識開展的,因此,應以培養地理學科素養為核心[8]。本次主題研學活動,以嘉陵江生態保護為主題,分別選取了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大的北碚碚石處、長江和嘉陵江交匯處的朝天門碼頭、馬鞍溪生態修復濕地為研學地點。從宏觀到微觀,從理論到實踐,設計“初識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護嘉陵江”研學活動鏈條(圖1),通過研究和實地考察、探究,完成保護嘉陵江倡議書等驅動任務,設計了撰寫考察報告、制作海報和展板、撰寫小論文等子任務,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其生態文明素養。

圖1 研學活動設計思路
研學目標引導著研學活動的開展。本次研學以地理為主,輔以數學、工程與技術、語文等學科,基于跨學科融合,從《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 個方面確定研學目標(表1),涵蓋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

表1 “同為嘉陵衛士,共護生態文明”研學活動目標
本文充分挖掘嘉陵江鄉土研學資源,從跨學科融合的角度設計研學路線,開展研學活動,以學生自主發現、親自體驗、自主探究為主,教師主要是提供學生必要的指導,維護紀律和注意學生安全。具體活動設計見表2。

表2 “同為嘉陵衛士,共護生態文明”主題研學活動設計
本次研學活動基于跨學科融合理念,結合鄉土資源,確定研學主題并設置驅動任務,圍繞研學主題和驅動任務設計由“初識嘉陵江—走近嘉陵江—保護嘉陵江”構成的研學環節,并展開研學實踐活動。一方面,學生對嘉陵江自然環境、水質現狀、生態修復情況等有了全面認知,增強了家鄉認知和社會責任感;另一方面,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科普小論文,如參與研學的學生圍繞碚石的壺穴地貌特征和價值展開探究并正式發表小論文[9],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提高,信息素養和生態文明素養得到增強。
(1)科學探尋學科間聯系實現有效融合
跨學科融合視域下的研學活動設計,涉及本學科及其他學科的內容,尋找學科間的聯系是基礎。教師在全面把握本學科知識體系的前提下,從小切口入手,以知識點的方式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聯系。例如,巖溶地貌研學可利用巖溶作用的原理與化學學科聯系,水質評價可與物理學科聯系等,在研學活動中可設計利用化學原理解釋巖溶地貌的形成過程,利用化學實驗方法檢測水質、利用物理方法解釋水質的物理性質等跨學科活動,提升學生利用多學科視野和方法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充分利用并深入挖掘鄉土教學資源
課外實踐與研學對學生而言是弱項,要想學生調動各個學科解決實際問題更是困難。因此,鄉土地理素材無疑是最好的選擇,熟悉的環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研學實踐的難度,增強可行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從自然、人文等多方面挖掘鄉土地理資源,引導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