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川
(內江師范學院,內江 641100)
在中國,從皇帝到宰相,從文人到平民百姓,人們都以茶為善。自唐到宋,茶漸漸被各個階層所普遍接受,也因此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所謂茶畫藝術,就是“茶”的中國畫藝術,它在表現方式上屬于傳統水墨畫,但在內容上也可以被分為文人畫。茶畫藝術的高度發展,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有二:一來茶畫藝術展現出了茶的內涵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禮儀,二來茶畫藝術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和政治文化的發展。
綜觀唐代繪畫史,以“茶”為主題作畫的人很多。比如,張萱的《烹茶仕女圖》、閻立本的《蕭翼賺蘭亭圖》、周昉的《調琴啜茗圖》和《烹茶圖》等。周昉的《調琴啜茗圖》呈現了一個綺艷的茶事場面。小院里,夕陽西下,微風拂面。一個女人斜靠在一塊石頭上,額頭和頭發上鑲嵌著翡翠珍珠。在她身后是一個女仆,恭敬地雙手捧著一個深色的木盤,端著茶和水果。另一位女人坐在一個圓凳子上,頭發垂下來,背對著畫,聽著古琴的音樂,手里拿著一個茶杯好像要喝茶水。旁邊的女人直挺挺地坐在椅子上聽著琴聲。畫中的貴婦人眉毛彎彎,肌肉豐滿,形態艷麗多樣,體現了唐代的繁華與高貴。
到了宋代,茶葉的接受度和影響力變得更大,以茶為表現對象的繪畫形式也開始出現并逐漸豐富起來,甚至在宋代的山水畫中都有體現。在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大量的名畫和作品,而且出現了獨特而精致的點茶技術和相應的精美點茶器具。到了元代,由于久居草原的蒙古人與漢人相差過大,統治者和生活環境的更替使得人們無暇享受,所以茶文化和茶畫的發展不夠繁榮,甚至出現了倒退。到了明清時期,文人雅士們再次振興了茶畫藝術,從而在藝術界出現了許多著名的茶畫代表作品,如《復竹爐煮茶圖》《品泉圖》《玉川先生煮茶圖》等。
現行的書畫研究理論一般將宋代茶畫分為皇室茶畫、高士茶畫和市井茶畫三種類別,不同類別的茶畫作品有不同的表現對象,展現出了不同的人文內涵,接下來,筆者將以典型作品為例分析這三種類型畫作的特色。
圖1 《文會圖》(局部)
皇家茶畫的代表作是宋徽宗的《文會圖》。從畫作內容上來看,這幅《文會圖》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庭院內樹蔭交映,文士們圍著一張大方桌而坐,相互交談,神采飛揚。在畫作的右下角,有4個人物為茶侍者,茶在左邊,酒在右邊。右邊的茶侍打開酒柜,將酒液放進容器,用火把爐子點燃加熱,再順便把酒勺放在酒柜的右端。左邊的侍者則拿出一些茶葉放入容器里,用水燒熱煮沸,把茶具放在左端,把茶盤放在他旁邊。桌上的吃食琳瑯滿目,大人們的身旁皆有事茶仆人伺候,仆人們各司其職,有的候湯、有的點茶、有的分茶、有的奉茶[1]。
在畫中,茶杯、瓷器、古琴等多重意象的出現,是宋人高雅品位,以及藝術與生活完美結合的重要體現。
在高士茶畫這一類別中,最著名的畫作便是劉松年的《攆茶圖》。畫中左前方一人坐在矮幾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盞和盞托。畫面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一人相對而坐,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
圖2 《攆茶圖》(局部)
唐末宋初,茶葉生產興盛,飲茶風氣日盛。文人墨客和市井小民們的品茶方式更加細膩,劉松年的《茗園賭市圖》便描繪了茶商在市場上爭奪茶葉的情形。在畫卷的左側,呈現的是四個人在一起喝茶的情景:一個人好像剛從茶碗里喝完茶,正在細細回味;一個人端著碗在品茶;一個人左手拿著一個茶瓶,右手拿著一個茶碗,一心一意地往里面倒茶湯;另一個人已經喝完茶,正在抬起右手用袖子擦嘴。而茶桿上則陳列著許多茶杯和茶具。一個女人似乎已經買完了東西,端著一個裝滿點心的小托盤和一壺熱水要帶孩子們回家享用。這位女子還轉身觀察了幾個人身后的“斗茶”活動。
圖3 《茗園賭市圖》(局部)
作者對畫面中人物的表情和動作,以及各種物體的描繪,一絲不茍。《茗園賭市圖》不僅是一幅珍貴的藝術畫卷,也是研究宋代茶事的珍貴資料,是茶畫史上最早反映民間斗茶的畫作。
關于茶畫藝術的本質為何,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其本質便是畫中所表現出來的“真實”——即茶民的靈魂和茶道藝術的體現。從茶事繪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和、靜、怡、禮”的藝術特色與民族精神。
一幅茶畫中,畫里的人物,周圍的景物都是茶道思想“和”的表現,它們都與茶文化個體有關,許多不同的文化個體相互依托,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載體。這個載體烘托出茶畫藝術作品的真實感,品茶的物理環境,從山溪到茶樓、茶堂,品茶配件以及植物設置等,都是創造物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會發現在許多茶畫中都有一位高士,而這位高士便是宋代文人們的化身。畫中經常出現的松樹則如它筆直的枝干一樣,呈現出一種豁達、靜謐、正直的人格品質。從茶畫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和景物可以看出,茶畫藝術正是這樣一種體現了“和”文化特點的高雅藝術。
宋代茶畫強調物與己的統一,傳遞出一種寧靜與醇厚的境界,使畫中的情感自然而真摯。
茶與各種表現形式相輔相成,這種融合和浸潤的藝術表現手法升華了茶與文化的本質,使二者渾然融合,畫家們也在茶畫中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種物與人之間的和諧精神。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宋代茶畫所表現出來的冷靜的人生態度和溫柔的審美情懷。在這種創作心態和審美風格下,宋代茶畫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靜”的意象。意象傳情,這“靜”的精神內涵和畫家們的孜孜追求也因此在作品中得以盡情展現[2]。
在中國茶道中,“怡”是人們全身心享受茶的過程。宋代繪畫的藝術特征是詩、書、印、體、畫相結合,更具啟迪性,充分呈現了人們的愉悅心情。由此可見,茶畫的特點,水墨畫是表現中國文化藝術精神的最佳方式。茶畫包含了畫家對茶的感受,在筆墨之間不僅創作茶的場景,還渲染了詩意與禪意,即茶道的意義。劉松年《茗園賭市圖》中“怡”的含義,突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反映了宋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體現了我國茶文化積極快樂的一面。中國人民愛喝茶不僅是為了躲避世界的閑適,還有一種積極入世、樂觀進取的精神。畫中蘊含的哲理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寶貴的精神享受[3]。茶畫的美,打動人心,不在于其中的情與景,而在于帶領人們進入到一個愉快、放松和愉快的意境。
在中國的茶道中,“禮”是指茶有茶德,因為,茶德的性質符合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即平和、誠實、好客、勤儉、敬老愛幼等。
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文人雅士,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山河之間,都需要冷靜地品茶,而煮茶的仆人更是如此。這一禮儀體系無疑也給向往自然風景、自由談吐、暢意品茶的文人帶來了情趣和愉悅,使他們更加悠閑自在。在宋代的茶畫中,審安老人的《茶具圖贊》反映了新儒家思想和當時禮制的影響。例如,烘茶的焙籠叫“韋鴻臚”,碎茶的木槌稱為“木侍制”,茶碾叫作“金法曹”,羅合稱作“羅樞密”,茶磨稱“司職方”,甚至用來擦拭器具的手帕也有一個優雅的官方稱謂,叫做“司禮坊”,其中的文化內涵一目了然[4]。《茶具圖贊》作為一件特殊的茶畫作品,具體而細膩地反映了茶藝文化的變遷,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茶道思想中“禮”的文化內涵。
宋代茶畫的發展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里程碑之一,因此其極具研究價值,而研究的內容一定包含傳承。以下是筆者針對茶畫傳承問題提出的建議。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繼承問題,但是,繼承什么、由誰繼承,以及如何繼承的問題卻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筆者認為,我們現在對于古代優秀傳統的繼承,首先應該關注到的應該是年輕人群體。因為年輕人代表未來,最具活力。他們雖然吸收了許多中外優秀文化,但是,對于茶畫文化可能還存在一定的認知真空。因此,我們不妨從學校層面入手,可以在相關院系開設一些專業課,也可以在全校范圍內開設公選課,在“中外藝術史”“美學概論”“宋代繪畫研究”等課程中引進相關的理論和作品賞析,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從而有效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進行融合與創新。
宋代人擅于從日?,嵥橹刑釤捀哐徘槿?。宋代茶畫不僅描摹茶與飲茶人,畫家也更多地將茶文化灌注在畫面中,描繪文人雅士齊聚一堂的飲茶場面,更有情感與感染力,也反映出宋代人對精神生活的追求。而這種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正與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遙相呼應,達成了某種默契。這一點,從電視劇《夢華錄》的火爆中也可見一斑。因此,為了普及人們對宋代茶畫的認識,政府和機構可以舉辦相關的茶畫藝術展覽,以吸引更多相關學者的研究和討論,同時吸引公眾的了解和參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中國的茶葉和茶文化在世界上都具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力,而茶畫藝術又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藝術形式和精神內涵值得我們繼承弘揚。因此,保護和傳承茶畫藝術不是幾個具體的人的事情,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會面的廣泛參與。比如,提供資金尋找專業人士來修復和保護茶畫作品,使該類作品能保存更長的時間。政府和相關文化機構可以組織一些與茶畫知識相關的講座,邀請一些專家或藝術家從不同方面對茶畫進行講解,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茶畫藝術。
宋代有四藝,“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實際上,四般閑事不是宋代獨有,但宋代人敏銳而細致地從日?,嵥樯钪刑釤捔烁哐诺奈幕槿ぁ?疾觳璁嬎囆g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多重影響下,茶畫藝術逐漸從單一的藝術形式演變為綜合的藝術形式。因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宋代茶畫對后世影響極大,但由于后世傳承不佳,使其成為了歷史長河中的滄海遺珠。撿起這顆珍貴的珠子,或應成為當下從事相關專業青年學生的責任,以便更好領略宋代畫家及其中反映的文化風俗,并由此窺見宋代人飄逸、風雅的靈魂,以及對生活中美與雅致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