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溱
社區老年助餐需要有關管理部門和實際操作者嚴肅、認真地對待,拿出切實可行又令人信服的方案和結果,不但要讓老人吃得有營養,有溫度,還要有尊嚴,有真正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朋友在微信里興奮地告知,他父親所住的小區“夕陽紅餐廳”正式營業了,以后朋友們相約聚會,他也可以參加了。以前每逢有空閑,朋友都要回年邁的父母家幫著做飯收拾家務,社交活動很難參加。現在小區有了餐廳,朋友父母早中晚三頓飯再不用自己忙活了,朋友也不必去幫忙了。想吃什么隨便點,而且花樣很多。老人高興,朋友也高興。
社區老年助餐行動逐步在各地實施,一大批“老人”餐廳應運而生。這些餐廳的出現極大解決了老年人的就餐問題,也緩解了年輕人照顧父母但又因為事業而不能“兩全”的矛盾??芍^“雙贏”。
民以食為天。柴米油鹽,一日三餐,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吃飽只是果腹,也是最低需求;吃好不僅是滿足味覺嗅覺,更多地為了健康長壽。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吃的問題更令人重視,在意。尤其是老年人,子女對其孝敬的重要標志,就是期望他們能吃得更豐富更可口更舒心,身體安康。然而因為種種原因,老年人,特別是獨居和身體不便的老年人,吃飯問題已成為一些子女甚至社會的“心病”。有的因為子女不在身邊,加之年齡較大,腿腳不利落,又請不起保姆,一日三餐都難以保證;還有的雖然也能做簡單的飯菜,但受諸多因素的限制,只能是“湊付”,很難達到“有滋有味”,更別提“美味”了。此情之下,老年人助餐服務勢在必行。
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22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萬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萬人,占總人口的14.9%。根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的老年人將增加5700多萬,總數將超過3億。如何讓老人吃得到、吃得好、吃得安心,進一步完善和保障“助老”制度方面的建設,更好地促進老年助餐服務高質量發展,應該說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意義。
老年人的吃飯問題,看似普通簡單,不過是一雙筷子一把勺子和幾個碗盤的事,然而,這不僅是老人自己的小事,也是一個家庭、一個社區、一個國家的大事。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奔彝ナ侨绱?,國家也是如此。十幾億人的大國,老年人占據了四分之一還多,如果不重視不當回事,國家就不可能很好地發展,人民也不可能感到幸福。因此,切實解決好老人吃飯這個民生課題,是全社會,包括各級政府和各社會團體,以及各部門各個家庭的共同任務。最近民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11部門聯合印發《積極發展老年助餐服務行動方案》。其中提出,計劃到2025年底,全國城鄉社區老年助餐服務覆蓋率實現較大幅度提升,服務網絡形成一定規模。這對億萬老人和他們的親屬來說,無疑是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老人助餐服務固然是好事,但人們更關心的是質量和價格問題。原料、采購、加工、分餐、配送、食用等鏈條,是否規范化標準化,是否讓人放心,老人能否真正吃得好?這些不僅是消費者——老人本身關注,作為子女親友也非常重視。此外是價格。助餐,望文生義,肯定是有“補助”。而這些來自政府的補助能否全部落實到老人的飯碗里,能否不被“雁過拔毛”?也都很容易引起人們擔心和疑慮。這些涉及道德、經營、效益、政策等諸多方面的敏感問題,在實踐中確實需要有關管理部門和實際操作者嚴肅、認真地對待,拿出切實可行又令人信服的方案和結果,不但要讓老人吃得有營養,有溫度,還要有尊嚴,有真正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