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斌
10月15日起,《校外培訓行政處罰暫行辦法》正式施行,落實“雙減”政策,對校外培訓行政處罰立規定則。其中明確,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未經審批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利用居民樓、酒店、咖啡廳等場所有償組織開展“一對一”“一對多”等校外培訓的,均屬違規。自《辦法》出臺以來,有關大學生家教是否涉嫌違法的話題引起了廣泛討論。那么,大學生還能做家教嗎?可能面臨哪些法律風險?應如何加以引導?(10月22日《南國早報》)
長期以來,大學生家教一直被當作鼓勵行為,稱之為勤工儉學,既能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鍛煉生活技能,幫助中小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又能賺點錢補貼學費、生活費用,很多大學生還因家教成績突出,成為自立自強的榜樣,獲得過學校的獎勵,社會輿論和家長學生也普遍予以支持。可如今,隨著《辦法》正式實施,未經審批開展學科類校外培訓屬于違規行為,專家稱大學生家教也將受到限制,不免引起各方的爭議。
《勞動法》保障了公民擁有合法勞動權利,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本身有勞動權,但尚未正式進入社會工作,從事家教主要是課余兼職,并非專職身份。此前,最高法發布的解釋,也明確了大學生做家教并不違法,屬于勤工儉學范疇。在“雙減”政策實施后,杭州教育局對家長的回復,也明確大學生家教需有一定的前提條件,諸如自身擁有教師資格資質,從事學科類培訓也必須按照國家“雙減”相關政策執行,培訓時間也要避開周末和節假日等。
由此可見,大學生家教并非違法行為,乃是合法勞動權益,而《辦法》只是教育部門的行政規定,不能違背上位法,何況《辦法》也并未明確大學生不能做家教。在現實中,很多優秀的大學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都在做家教,有的同學是因家庭困難,所以需要做家教賺錢,對其來講做家教是剛需。還有一部分碩士、博士或者未就業的畢業生,完成了從大學生到成年人的身份轉變,不愿再向父母討要生活費,希望自食其力,這種情況也應理解。
“雙減”要落實,需要給中小學生切實減負,但也要看到部分家長和學生的剛需,如補短板、輔導作業的現實需求。大學生家教相對而言“物美價廉”,為很多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一個較佳的選擇機會,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可謂是相得益彰。
因此,各地在落實《辦法》時,需要審慎而行,對于大學生做家教不宜“一刀切”,應采取疏導并舉的方式,實施分類管理。如果大學生在培訓機構工作,無論是專職還是兼職,都要嚴格遵守“雙減”政策,不得違反《辦法》規定。如果大學生從事個體輔導,則要規范大學生家教行為,引導其獲取教師資格資質,按照“雙減”規定,在限制時間段內,輔導中小學生功課,且不得有超綱教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