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言

“航天人”仰望太空,“嫦娥”在繞月回旋;“石油人”俯視大地,“黑金”在滾滾涌出。在他們略帶矜持的微笑背后,是全社會對他們的高度認可。而在模架行業,有這樣一位實干家,他苦心孤詣十五載,在思考與實踐中,重構了一個行業的新格局。他憑借一顆勇于進取的事業心及一份把握形勢的膽識和能力,大手筆“設計”出馳名業界的“宜興模式”,推動我國基礎制造業朝著高質量方向發展。他用敢于拓荒的闖勁、干勁和韌勁,把看似“天方夜譚”的一種模式——讓數百家離散企業抱團集中發展變成可能,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模架科技產業園的大熔爐中受益匪淺。他就是撐起模架行業“天空”的那個人——宜興模架科技產業園董事長王進平。
宜興模架科技產業園的成功,并沒有讓王進平放緩前進的腳步,如今,他把“宜興模式”帶到江蘇淮安漣水,安徽淮南、銅陵,河北邯鄲,每個地區落地500畝產業園,用更為長遠的戰略眼光,擘畫著模架行業新藍圖,讓行業內成千上萬個中小企業實現抱團式發展,助推模架行業向著更智能、更標準的高質量發展方向邁進。業內人士經常這樣評價他:“王進平為模架事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位昔日的北大高材生是如何與模架行業結緣的,又是如何用前瞻的思想和行動重構“模架新世界”的,王進平一手創造的“宜興模式”被業界高度認可的理由是什么,為什么說“宜興模式”能夠作為淮安乃至全國成功復制推廣的理想樣本?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2008年,王進平經歷了一次人生選擇。
彼時,身為一家IT(信息技術)公司總經理的他,從北京至上海,計劃開展某個IT項目時,目睹了幾位親戚因為一些爭執把合伙創辦的模具企業擱置一邊,而爭執的導火索竟然是企業盈利后如何分配利潤問題。
停止了生產卻把時間用在無謂的爭吵上,這讓旁觀者王進平陷入了深思。他發現親戚們犯了中國式合伙人的通病,說得通俗些,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
王進平作出了一個異于常人卻又富有魄力的決定,即暫時放棄軟件項目的高收入,留下來幫助親戚們渡過難關。“每一位合伙人都想多賺錢,但關鍵是賺的錢不夠滿足大家的欲望。”王進平直言不諱地指出癥結所在。
就這樣,王進平選擇從這家模具企業的管理顧問做起。在他的科學管理下,不到三個月便讓企業業績翻了一番,親戚們看到喜人的財務數據后笑開了花。“作為帶頭的合伙人,一定要時刻想著利他,讓大家的口袋鼓起來,爭吵自然就消失了。”
剛剛進入模具行業的王進平,并沒有模架概念,但他卻清晰地記得工業界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模具素被譽為‘工業之母,而模架是模具之母”。如此形容,足以證明它的重要性,而這也勾起了王進平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發現,模具行業的話語權基本掌握在外資企業手里。于是王進平進行了一番演繹推理并得出結論:這些外企之所以愿意把錢投進來,其背后一定有豐厚的利潤。王進平仿佛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更加篤定了他的判斷:“模架制造雖為冷門,但它所蘊藏的潛力巨大。”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和體系但卻可以馬上被細分的領域,越是混沌初開,機會越大。”王進平深諳商業之道,他堅信在這條并不被多數人看好的全新賽道深耕細作,一定能收獲累累碩果。
當時沒有幾個人相信,王進平這種敢為人先的做法即將改寫模架行業的歷史。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王進平之所以藝高人膽大,是因為他一直堅信,模架可以作為一個獨立行業從模具行業里細分出來,盡管可能是小眾的冷門行業,但未來有著極大的發展和上升空間。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自從有了這個想法,王進平便著手策劃將模架從模具行業細分出來。他首先思考,細分行業要有線上話語權的地方,還要有線下組織,要建立行業資源平臺為企業賦能。要想擁有平臺就得擁有行業資源,要想擁有行業資源就必須得先讓行業中人信服。
他先從觀察行業開始,很快便發現一個共性問題:模架從業者中小企業居多,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頸。他認為,要想破局,首先要建立平臺。“有了平臺便有了資源,也便有了話語權。”王進平的戰略構想富有邏輯,又很創新。他說:“雖然做平臺,但畢竟算半路出家,剛進入全新領域便做別人不曾做、不敢想的事情,大家會認為我蚍蜉撼樹。我首先要做的是盡快讓自己成為對行業熟稔于胸的人,要腳踏實地做出榜樣,讓企業更加穩健地發展。”于是王進平決定自己開一個模架工廠,躬身入局做給大家看。
王進平的目標很清晰,他采用“細胞分裂”法,從最初的一臺設備開始創業,做到次年的兩臺設備,再到第三年的四臺設備、第四年的八臺設備……他的企業業績出現裂變式增長。
起初,只有一臺機器時,業界人士的質疑和嘲諷不絕于耳,但王進平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當你由少量設備做起來,大家慢慢就會把你當成同行,從艱苦中來,腳踏實地干事,繼而飛速發展,最后一鳴驚人。”王進平表示,這只是他設計的一種做事方式和一個發展邏輯。
曾在一家外企管理過6000余人的王進平,深諳品牌或口碑的打造離不開歲月的沉淀和淬煉,這個過程雖漫長,但不可一蹴而就,因為一旦成為定局,就很難再改變。
2012年,在工信部的鼎力支持下,由王進平親自設計的肩負著整合行業資源重任的中國模架網誕生。
“創建該網站的目的是為了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傳模架行業及企業,實現網上統一競標接單,讓客商與模架企業通過網絡零距離接觸,脫離傳統的營銷模式,減少無謂的業務交際浪費。”作為中國模架網的總設計師,王進平表示,網站的上市很快便聚集了上千家模架企業。
但很快,善于思考的王進平發現,單憑網站不足以完成行業資源的有效整合,一個客觀事實擺在面前:模架企業以中小企業居多,但分散于各個地區,各自為戰。“與其被迫搬遷,不如趁著這個機會主動想辦法,把被迫搬遷變成去其他地方主動投資,讓搬遷的浪費變成投資的必需。”王進平“從實踐中來”的想法總是帶有顛覆性和創新性。他暗忖道:“如果建設一個產業園,把行業處于上下游位置的企業全部納入,構建模架行業的完整生態圈,建立一個屬于我們模架人自己的產業家園,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
說做就做。王進平是一位有思想的行動者,也是一位有行動的思想者。
彼時,一小部分業內人士對于王進平要興建模架產業園區的做法仍持懷疑態度,認為這種做法很難實現。王進平則成竹在胸:將模架企業納入統一的園區里,完成產業集聚,建立起模架行業的完整產業鏈生態圈,進而推動入園企業的發展,這對于企業、園區以及個人而言,都是受益的。彼時,長三角的模架行業根據地主要在蘇州的昆山,大多數模架企業生產經營的廠房都是租賃的。王進平決定另辟蹊徑,去其他城市尋找模架行業新的“大本營”。
2017年,王進平帶著40多位模架領域的企業家在長三角地區的15個城市考察選址,經過反復摸底、調研、溝通和討論,最終選址宜興。
讓王進平記憶猶新的是,當天的考察很突然,他帶著這些企業家從金壇轉戰宜興。宜興徐舍鎮除了做好常規接待外,還羅列了一張各項政策的清單。
“沒想到的是,市主要領導接待,地方政府對項目的重視和對發展的投入,一下提高了我們對宜興的印象分。”王進平坦言:“總體而言,宜興市政府拿出了500畝土地指標保障產業園建設,足以體現出他們的誠意。而企業主們聽到這一消息后異常興奮,很快便簽了協議。”
為了能讓模架產業園順利并高效推進,2018年,王進平選擇在宜興長期駐扎,這種做法給宜興方和企業方吃了一顆定心丸。在此期間,他肩負著統一一百余家企業意見的重任。“當時,我經常在睡夢中醒來,最擔心項目半途而廢。慶幸的是,通過四十多次溝通,雙方終于達成了一致。”每每憶起當年的一幕,王進平都會心生感慨。
2019年6月,園區第一期項目正式開建,2020年8月建成開園,集聚以模架、模具、鋼材切割、零配件制造等為主的105家優質聯盟成員企業搬遷入駐,共同打造具有規模競爭優勢,實現資源整合的科技產業鏈集群。
在產業園落地之前,徐舍鎮是一個典型的“空心鎮”,很少有人在鎮里做生意,到處都是空房子,房地產商也因不堪重負而倒閉。產業園的到來改變了徐舍鎮的歷史,讓這里舊貌換新顏——房子大大降低了空置率,租房都很緊張,當地房地產市場也迎來了轉機。如今,產業園吸引了數萬人來到徐舍鎮,拉動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王進平也從中總結出發展產業園的必要條件:“首先要讓政府看見你有所作為,看得見未來的發展前景;其次要秉持利他原則,為企業服務,為地方經濟服務。”
王進平告訴我們,模架產業園分設專業園中園,各專業園區之間相互配套,形成一條龍的服務模式,以提供獨具特色的專業服務。王進平希望將徐舍鎮打造成全國模架特色小鎮以及國家級模架上下游產業基地,有利于引領全國模架行業建章立制。
2020年10月,國內首份模架行業標準白皮書《模架標準》在首屆“中國模架產業(宜興)高峰論壇”上正式發布。這份稱得上模架行業又一座里程碑的白皮書正是由中國模架網主導,在模架行業從業幾十年的技術專家們通過不斷商討與修正共同制定而成。
《模架標準》的專業性、代表性、實用性、概念性非常強。毫無疑問,正如王進平的預期一樣,《模架標準》的問世為樹立行業標桿,統一行業標準,引領整個模架行業快速、健康地向現代化、智能化、標準化的方向穩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模架標準》正在從宜興模架科技產業園開始實施,逐步向全國范圍推廣。“以前一家企業單打獨斗,根本無法和外資企業相比。如今有了明確的行業標準,外資企業就無權要求整個行業都按照他們制定的標準制作,這樣一來,國內的企業便會慢慢掌握話語權。”王進平斬釘截鐵地說。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
一次次顛覆性創新、一個個驚人壯舉,都被業內人士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作為親歷者,見證了王進平順勢而為、主動出擊的能力——他通過各種努力,建立了一個擁有模架上下游企業鏈條的宜興模架科技產業園,實現了智能化的產業集群式發展,不僅讓被動搬遷變為主動,同時還將浪費化為投資。他更是在短短60天重磅推出填補行業空白的白皮書,這些都充分展現了王進平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的領袖風范,心系模架行業、追求利他精神的人格魅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很快便通過媒體報道注意到了宜興模架科技產業園,并對產業園的整體規劃報告進行了深入研究。令王進平倍感自豪的是,“宜興模式”正是國家希望看到的新型產業園生態模式。國家發改委的領導表示,放眼全國各地的產業園,都沒有達到理想中的模式。而宜興模架科技產業園打造的“整合資源,將中小企業有機組合成產業生態鏈,讓企業之間形成相互配套關系,再以平臺組織的形式統一建設集中落地,平臺賦能集中發展,從而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優勢,使企業能快速穩步成長”的“宜興模式”則獨樹一幟,其能帶領企業共創、共生、共享、共贏。“宜興模式”值得各行各業產業園借鑒。
這種鼓舞讓王進平熱淚盈眶,也讓他想起所經歷過的場景:宜興政府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園區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園區企業主業務繁忙、業績翻番……他覺得多年的付出很值得。
幾年前,王進平還將目光放在了行業的高精密度設備上,他深知中國有好多高精密度設備都依靠國外進口,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卡脖子”。“然而,手里握有大量資金的國企央企不愿觸及長線投資,而民營企業大多數又沒錢,即便有錢,也不愿冒險嘗試。但無論如何,總得有人打破局面站出來做點什么。”
這一次,王進平像一位戰士一樣,又站了出來!他開始了新的醞釀。
今年5月8日,中國高精密模架產業鏈智造基地項目暨漣水裝備制造產業投資環境說明會在昆山舉行,王進平在會上就項目運營模式向參會的覆蓋模架、模具產業鏈上下游的300余家企業代表進行說明。他從中小企業目前發展面臨的問題、市場環境變化等多角度進行剖析,表示現在是需要中小企業抱團發展的時代,抱團發展是大勢所趨。他引用孔子的思想:“克己復禮,以建行,如有余力,以抱團取暖為期”,并向與會企業家們發出邀請,歡迎他們創辦的模架、模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漣水高精密模架產業鏈智造基地。
“宜興模式”已開始開枝散葉了!王進平表示,中國高精密模架產業鏈智造基地的項目理念與“宜興模式”異曲同工。其項目整體思路是整合模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態系統,整體同時落地,生產相互配套,園區組織協同政府、銀行、高校對園區企業賦能,讓園區企業抱團形成有機整體發展,讓企業在激烈競爭的大市場中,具備超強的核心競爭優勢,集體快速地脫穎而出。
“該項目具備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項目政策優勢、廠房優勢,外加金融賦能、園區賦能,甚至幫助園區企業想好了增值方向和投資孵化計劃。”面對熟悉的領域,王進平如數家珍地講述坐落于淮安漣水的中國高精密模架產業鏈智造基地項目。讓我們佩服的是,他一氣呵成地說出具體入駐模架產業園區的十八條優勢,其中在政策層面,他提到了超值的“稅收三免三減半”、設備補貼20%、入住辦理50年獨立產權,入駐企業均配備成本價別墅;在金融層面,可對企業的公共需求,通過園區統一采購,以此降低企業生產成本……
而最吸引人的莫過于投資孵化計劃,即包括投資孵化優秀企業上市,以及園區優秀企業整體打包上市。這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王進平幾年前曾說過的一段話:在行業健康、良性發展的時候,他會考慮把園區內的企業整體打包走上資本市場,他要創造中國股市永不落幕的奇跡。
“因為它是全產業鏈的上市企業,中間任何一個環節都有幾十家同類型企業進入,即便有一家企業出了問題,其他企業的業務仍可繼續。”
“當然,入園也是有要求的:必須是模具、模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愿意貢獻資源力量,認可抱團發展模式;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投產后第三年開始,連續四年畝產年稅收不低于15萬元;投產后兩年內,投入固定資產每畝不低于200萬元,廠房除外;有意愿把企業規范做大,愿意讓投資方介入,計劃往資本市場發展的。”王進平話鋒一轉,篤定地說,“當你所做的事情能惠及他人,那么邏輯就是行得通的,成功就是必然的。”
王進平介紹,在淮安產業園進行的同時,應安徽淮南市領導和銅陵市領導的邀請,在這兩個地區圍繞著安徽落地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打造新能源汽車模具產業鏈園區,每個園區都在500畝地以上,入駐60多家企業組成生態系統,形成產業園內循環。
此外,在河北邯鄲市大名縣落地一個機加工產業鏈園區和約1000畝地的芝麻香油產業鏈生產基地。“我的目的是讓這種中小企業抱團發展的模式,通過我的實踐打造出樣板工程,讓全國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組織與各地政府結合,來效仿我們的發展模式,從而改變中小企業發展格局。因為中國中小企業占80%比重,改變中小企業的發展格局就能有效提高中國經濟效益。”王進平說。
也許中國中小企業的將來會出現一種局面:隨著“宜興模式”的普及,市場只會有組織跟組織競爭,不再存在企業跟企業競爭,因為每一個中小企業背后都有一個組織可以依靠。
人物簡介:
王進平,1971年11月生于湖南省新寧縣。北京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畢業,上海交大工商管理碩士。現為模架科技產業園(宜興)有限公司董事長、帥鋼模架集團董事長、中國中小企業共享經濟“宜興模式”創始人。2008年,王進平進入模具的細分領域——模架行業。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他引導開展了產業協作的“宜興模式”:抱團集中發展,形成產業生態鏈閉環,能讓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再是3年,而是10年、20年。“宜興模式”的出現,給中國中小企業的運作模式及轉型升級帶來借鑒和示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