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國
2023 年新課標全國Ⅰ卷中現代文閱讀Ⅰ第5題題干為:“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證明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結論有誤?請根據文本概括。”
網絡傳播的關于這道閱讀題的官方參考答案為:(1)引用經濟學家的調查數據及觀點;(2)針對媒體提出的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3)進行實地調研,征詢當地居民的意見。
實際閱卷過程中,下列答案也應該屬于高分甚至滿分答案。
(1)借助名家觀點與事實論據予以反駁,如第二段引出馬克·貝勒馬爾等人的質疑,引用相關經濟學家的調查論證,用道理結合事實反駁報道中的錯誤結論;(2)借助通過實地考察獲得的真相予以反駁,如第三段用親自調查時掌握的第一手材料,用事實反駁報道中的錯誤結論;(3)借助常規邏輯認知加以批駁,如最后一段將新手論辯與犯錯誤小學生的自我辯護的技巧進行類比,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
高考試題評講時,相信多數教師會借鑒第二種答案及其答題思路進行解析。為什么?因為相比之下,第二種答案更能切中題干的實質。從題干的問題表述看,“采用哪些方法證明……結論有誤”應該屬于比較典型的考查反駁方式方法的題型,命題者為了淡化概念,刻意變換了表述形式。
筆者引出這個例子,不是為了辨析兩種答案的優劣,而是為了發出倡議:是時候重視駁論類文本的閱讀與寫作了,尤其是批判性思維視域下的駁論文閱讀與寫作!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十分重視批判性思維,“課程目標”的相關表述強調“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其中提及“批判性”或“批判性思維”的有6 處。特別是學習任務群6“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中就有“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的表述。
“批判性思維”與“質疑反駁”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關于“批判性思維”,目前較為普遍的定義出自美國學者羅伯特·恩尼斯的觀點:批判性思維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維,其目的在于決定我們的信念和行動。[1]這一觀點啟示教師,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信息的盲目吸收這一層級上,而是要讓學生進行分析、比較與評估,在全面地審視之后再去得出自己的認知。從這個角度說,質疑和反駁是批判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這種質疑與反駁是基于實證與邏輯的,是基于反思與理性的。考查學生的質疑、反駁能力已經成為近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主要風向。2019 年全國Ⅰ卷作文題以“有的說……有的說……”的形式出現,暗示考生在寫作中必須做出回應,直面矛盾,批駁錯誤認識。2019 年浙江卷作文題包含了尖銳對立的論辯性材料——“作家寫作時是多傾聽讀者的呼聲還是不為讀者所左右”,2020 年上海卷材料“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2022年上海卷“喜歡發問與看重結論”,都屬這類命題形式。而且,這種形式已經深植全國卷作文命題之中。且看2023 年兩套全國卷的作文材料。
甲卷: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
乙卷: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種花朵,就算這種花朵再美,那也是單調的。
不難發現,當材料中出現某種錯誤觀點或者對立態度時,就意味著命題者暗示考生可以采用質疑反駁寫法。退一步說,即使題干沒有提及錯誤觀點或對立態度,考生依舊可以使用質疑反駁的方法行文,方法是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可見質疑反駁是運用范圍很廣的寫作方式。
而2023 年高考新課標Ⅰ卷現代文閱讀的材料選擇和命題意圖,客觀上引導教師重視駁論類文本閱讀。
事實上,統編教材也非常重視“批判性思維”和“質疑反駁”在閱讀和寫作中的重要地位,在多處強化它們的實際運用。
必修上第六單元“學習之道”《拿來主義》一課的“學習提示”明確提及“批駁”“破立結合”“批判力量”等關鍵詞。相關單元學習任務中則這樣表述:本單元的文章大都針對現實問題發表議論,往往先批判錯誤,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閱讀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舉了哪些錯誤現象,作者又是如何層層辯駁剖析,并給出“藥方”的。
必修下第八單元“傾聽理性的聲音”的單元學習任務四強調,“有‘問題意識’,獨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質疑論辯要有風度,尊重不同意見”,并安排了兩個具有鮮明辯駁色彩的寫作任務。
(1)一項閱讀調查顯示,有相當比例的成年人傾向于傳統紙質圖書閱讀,也有不少成年人則傾向于電子閱讀。對此,有人認為“讀屏”意味著碎片化的淺閱讀,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兩種閱讀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談談你的看法,題目自擬。
(2)有人認為,道德底線低的人有時比道德底線高的人占優勢,你做不出來的,他做得出來,所以他們總能如魚得水。但師長告誡我們:要堅持“高線”,守住“底線”;只有守住“底線”,才是守住了為人的根本。以“底線”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選擇性必修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整個單元都在強調“發展邏輯思維,滋養理性精神,提升思維品質”。其中,學習活動三“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重點講解了“關注論證的隱含前提”“學會間接論證”“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三種方法,其后安排的“任務2: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班級辯論賽,在辯論中體會邏輯的力量”關聯“反駁”,“任務3:嘗試寫駁論文”更是直接安排駁論文寫作,尤見編者的良苦用心。
選擇性必修中第一單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課的“學習提示”提及“立論與駁論相結合”等關鍵詞,單元研習任務三強調“運用理性思維深入思考,有理有據地把道理說清楚,是發表言論、闡述見解的基本要求”。其后安排的兩個寫作與交流任務也富含“駁論”導向。
(1)認識事物時,我們的判斷常常會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如篤信古人、權威和書本,聽信大多數人的意見等。“自古以來”“著名專家表示”“書上說”“大多數人認為”等常見說法,就體現了這些影響。圍繞這樣的短語,延伸思考,充實依據,選取合適的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2)人們在獲得一些新的東西時,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東西。互聯網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不少便捷,那么人們可能會失去什么呢?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題目自擬。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個任務實際上就是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的雛形。其后的知識短文《深化理性思考》提出“理性思考要敢于質疑,勇于追問,對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斷”等基本觀點。
教材這種一以貫之的編排思路啟示教師:只有高度重視駁論文的閱讀與寫作教學,才能讓學生真正形成批判性思維能力。但在平時的閱讀與寫作實踐中,部分教師對駁論文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在論述類文本閱讀中,選擇含有駁論色彩的文本或材料的教師少之又少。筆者大膽估計,2023 年考生在開篇提及的第5 題上“栽跟頭”的比例非常大。再說駁論文的寫作,近年各地的模擬考作文題直接考查駁論的也不多,但有一道模考作文題值得一說。廣東省六校聯盟2020 屆高三第二次聯考語文作文題的評分細則中明確要求:要對“減負等于制造學渣”的錯誤說法進行批駁;沒有駁論,原則上50 分以下評分。這雖然只是一道校際聯考的作文命題,但在評價細則中赫然要求運用駁論技巧,并強調評分上限。筆者認為這種重視駁論的思路是非常有見地的,這種作文評價的導向性也十分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如何將駁論文的閱讀與寫作落到實處?教師在堅持讀寫結合的前提下,重點要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落實教材任務,拓展閱讀空間,借力綜合實踐,提升辯駁能力。
落實教材任務就是要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將上文提及的一些具體任務要求,逐一落實到位。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駁論類文本,把常見的方法技巧講清楚。駁論文的寫作通常可以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著手,或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或采用迂回間接的方式,從對方的論據、論證入手,證明它的虛妄和荒唐,從而達到駁倒對方論點的目的。其中,直接反駁對方的論點是駁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方法。反駁對方的論點可以從辨析概念入手,通過澄清概念的內涵來反駁對方;可以引述權威論述,借以反駁對方的論點;也可以提出事實論據,通過事實例證反駁;還可以指明對方在論證上的邏輯錯誤,反駁對方論點。以開篇提及的第5 題為例。如果題干轉換為“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反駁關于藜麥的新聞報道中的基本觀點?請根據文本概括”之類的表述,那么學生對命題意圖的理解就會簡單很多。而且,對閱讀材料中反駁對方論點的方式仔細分析后可以發現,其中有引述名家觀點直接反駁的方式,也有引用事實材料(包括相關經濟學家的調查結果和作者通過實地考察獲得的真相)進行反駁的方式。
除運用駁論點、駁論據和駁論證這三種常見方式之外,也可以用常見的論證方法(如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增強駁論文的表達效果。對比論證是把兩類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對照,從而駁倒對方的論題。駁論文中的比喻論證是建立在不同類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的基礎上的,與以立論為主的議論文中的比喻論證相比,往往帶有明顯的諷喻性質。魯迅在《拿來主義》中論證如何對待文化遺產時,將文化遺產比作“大宅子”,將文化遺產的成分分別比作“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和“姨太太”,將時人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比作“昏蛋”“孱頭”“廢物”,形象地批判了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論證生動活潑、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取得了先破后立的效果。類比論證是建立在類比推理基礎上的反駁方法,一般選取兩個在一系列屬性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進行比較,由此類事物具有某種屬性而推出彼類事物也具有某種屬性,從而達到反駁的目的。再以上述高考閱讀題為例。將新手論辯與犯錯誤小學生的自我辯護的技巧進行類比以批判報道中的“競爭性真相”,就是類比論證方式的運用。除此之外,駁論文還有一些自身特有的論證方法,如歸謬法和反證法,其主要通過斷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的虛假來確立論題的真實性。在正面的直接論證和反駁均比較困難時應用其會收到不錯的效果。當然,以上這些方法既可以單獨運用,也可以熔為一爐,綜合運用。
駁論文中通過引入虛擬論敵,與自己展開質疑問難來增強說服力的技巧,也較為常見,教材中也有典型例子。蘇洵在《六國論》開頭就通過“或曰”,引入虛擬論敵,提出“六國互喪,率賂秦耶”這一質疑,再通過反駁這一質疑,有力地支撐了自己的論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第二部分兩處采用了引入虛擬論敵的形式,文中用“有的同志擔心”和“有的同志說”引出錯誤觀點。這些都是學習駁論技巧的重要資源。
教師精選一些經典駁論文或含有駁論的時評,拓展課外閱讀空間,也可幫助學生學習駁論方法技巧及運用規律。現實生活中,駁論既可用于“解決敵我矛盾”,如外交部發言人駁斥對方錯誤論調,也可體現為在辯論中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借質疑反駁駁倒對方。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短論時評也會用到駁論。教師在篩選相關課外拓展閱讀材料時,要兼顧多方,側重短論時評。
教師借力綜合實踐活動進行駁論教學,實際上也是在落實教材學習任務。這里單列出來,意在引起重視。新課程強調綜合性、實踐性,好處不言自明。關于辯論,課程標準也有“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專題討論與辯論不少于3 次”等具體要求。與質疑反駁密切關聯的綜合實踐活動,主要是討論與辯論。形式既可以是專題式的,也可融入課堂。值得注意的是,“辯論的真諦不在于辨明是非曲直,而在于緩和言論,避免曲解;辯論的最高境界不在于輸贏高低,而在于發人深思,以開放的心態達成妥協”[2]。布魯斯·N·沃勒在《優雅的辯論:關于15 個社會熱點問題的激辯》中提出“優雅的辯論”這一概念。他認為,“優雅”即和平,“認真傾聽那些與你意見不同的人。尊重分歧,將激烈的沖突轉化為恭敬的討論,以減少沖突的熱度和敵意,并促成真正的談論”。[3]
下面重點談談在寫作實踐中如何提升辯駁能力。
議論文的文體要義在于以理服人,但現在絕大多數人在議論文寫作中采取的方式是“告知”而不是“說服”。相比之下,駁論文往往通過辯駁過程來達到消除爭議、謀求共識或揭露敵人、辨明方向的目的。在這種說服型寫作中,作者要站在讀者或論敵的角度去考慮議論效果,充分考慮讀者是不是“信服”或論敵是不是“服氣”。這樣的文章有的放矢,其現實針對性、邏輯嚴密性往往更強,說服效果往往會更好,能夠真正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曾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和副總編的范榮康曾說:“駁論是把論點推向前進的一種很重要的論證方法。有矛盾、有交鋒,才有發展。‘真理越辯越明’,這是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恰當地運用駁論的方法,可以使評論尖銳潑辣,波瀾起伏,富有生氣。不懂得運用駁論的方法,文章就難免坐而論道,平鋪直敘,讀來乏味。”[4]這番論述可謂經驗之談。
提升學生的辯駁寫作能力有利于對當前議論文寫作現狀的大力糾偏。毋庸諱言,現階段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已經開始陷入明顯的同質化誤區。許多年前議論文寫作的“偽文化傾向”被大力打壓,但近年來又涌現了相當嚴重的“套路化”寫作:比較勉強的分論點橫向并列式依舊有不少的擁躉;話題類寫作“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被很多師生奉為圭臬;即使是稍微聰明一點的“引—議—聯—結”式時評類寫作思路,也不免被用成了固定的路數——有一些教師在寫作指導中將“引”“議”“聯”“結”各部分字數具體化……筆者不否認上述基本思路對初學者的指導意義,但現實中絕大多數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無論是高考作文還是平時的訓練,套用網絡詞匯說,可能已經“被玩壞了”!其中的弊端就是同質化或套路化傾向嚴重。
有人可能會說,絕大多數的作文題只適合用“立論”的思路寫作,駁論的作用再多、意義再大,也無法在寫作實踐中運用——這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觀點。筆者大談駁論文寫作的現實性需要,強調駁論的重要意義,并不是說要通篇運用駁論思維。實際上,單純的駁論或以駁為主的文章,并不具有普適性,但立駁結合的思路幾乎適用于所有的議論文寫作,無論是先立后駁,還是先駁后立,抑或是邊立邊駁、邊駁邊立。因為任何一個角度的觀點,都可以有它的對立面。而且立與駁在具體寫作中也并不相互排斥,可以有機結合。
如關于“自信”這一論題的立論思路,很多人會提出這樣一些觀點作為支撐。
(1)自信是一種健康的心理狀態。
(2)自信是承受挫折、克服困難的前提,也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
(3)自信來源于行動,行動是自信的真正源泉。
……
而有關“自信”論題的駁論思路則可能是這樣的。
(1)擺出錯誤言論:有人天真地認為,只要自信,就能成功。
(2)分析、反駁錯誤言論:
①自信在哲學上屬于主觀范疇,容易讓人忽視客觀現實;
②過于自信,容易變成自大;
③自信者一旦失敗,也容易走向自卑。
(3)得出結論:沒有相應執行力作為支撐的盲目自信就是自大,容易讓人走向失敗。
如果采取立駁結合的思路,則可以這樣論述。
(1)自信很多時候是一種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但過分的、盲目的自信,則可能忽視外在客觀條件,產生“只要自信就能成功”的偏執心態,讓人變得自大甚至自狂。這樣的人,一旦失敗,則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2)自信心源于行動力,行動是自信的真正源泉。但這不等于說“有行動就會產生自信”。有的人在學習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易犯“冷熱病”,則很難建立起自信心。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堅定的、持續的執行的基礎上的。
……
對比以上三種論述思路,可以發現:若單純立論,思維容易流于平面與機械化;若單純駁論,雖有鋒芒,但顯得不夠全面;立駁結合,既能體現思辨意識,又能將論述引向深層次,凸顯鮮明的議論色彩,達成“深刻”的目標。
其實,立駁結合的思路,很多時候是在論證中引入“虛擬論敵”,借以融入駁論元素。所謂“虛擬論敵”,是指寫作者在議論某一個問題時,假定存在論辯對手,引出與自己對立的觀點,樹立起論爭的“靶子”。在議論文的寫作中,寫作者往往很容易找到這樣的一個對立面,讓它阻礙論證的行進,而寫作者越過“虛擬論敵”的“封鎖”,就會激蕩起思維的波瀾。同時,在與“虛擬論敵”的論辯中,寫作者可以讓內容更充實豐富,讓觀點更完整全面,讓說理更有邏輯力量,讓論述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