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弘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等方面。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語文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是使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關鍵所在。
而在知識爆發式增長和信息快速傳播的當今社會,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成了學生發展的重點。發展跨學科思維能力,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和技能靈活運用,解決跨領域問題;發展創新素養,能讓學生具備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二者都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成功至關重要。
在此背景下,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引起了學者和教育者的關注。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是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制訂的一系列任務,涵蓋了語言文字積累與梳理、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這六個學習任務群。筆者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結合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的相關理論,探討了如何通過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群,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科實踐中進行跨學科學習和創新性表達,從而促進學生的跨學科思維能力和創新素養的發展;同時探究了不同教學策略和方法對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的影響,以期為教育實踐提供有益的指導。
為了探究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對學生跨學科思維與創新素養的影響,筆者選擇兩所初中學校進行研究。在學校A 中,選取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實施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模式。而在學校B 中,也選取兩個班級作為對照組,繼續采用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人數均為60 人。
為了保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可比性,筆者通過隨機抽樣的方式,在學校A 和學校B 中分別隨機抽取兩個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并確保其在學生水平、性別、學習習慣等方面沒有存在太大的差異。
在進行定量數據收集時,筆者一方面關注前后測試語文成績,即在學習任務群實施前和實施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進行語文測試,記錄成績變化;另一方面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學習任務群教學的反饋意見和感受,比如是否認為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培養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此外,筆者還進行了觀察和記錄:觀察實驗組學生在學習任務群中的參與度、思考深度和創意表達,記錄學生在任務群教學中的表現情況。
在進行定性數據收集時,筆者首先要求實驗組學生進行創意寫作,并收集學生的作品,對其內容進行分析,以了解學生的創新表現。隨后,筆者組織小組討論和展示,引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觀察實驗組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任務中的口頭表達情況,以了解學生在討論中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表現。
對于定量數據,筆者使用配對樣本t 檢驗或獨立樣本t 檢驗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在語文成績上的差異;使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使用相關分析法探討學生語文成績與跨學科思維、創新素養之間的相關性。對于定性數據,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或主題編碼的方法對學生的創意寫作和口頭表達內容進行分析,從而判斷學生在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方面的表現情況。
依據以上實驗設計和數據收集方法,筆者對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對學生跨學科思維與創新素養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得到相關數據和結果,從而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參考。
下面將詳細介紹筆者所設計的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包括學習任務的內容、形式、目標,以及教學計劃的制訂和實施過程。
該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進行《朝花夕拾》的整本書閱讀。《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散文集,內容涵蓋了他對童年、青少年時期的回憶和感悟。學生將逐步閱讀全書,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人物形象、情節脈絡,體會魯迅先生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批判。
首先,課堂導讀。教師介紹《朝花夕拾》的文化背景并選擇書中的重要章節進行課堂導讀,以幫助學生了解背景和文本意義。
其次,小組討論。學生將被分成小組,討論各章節的主題和核心觀點,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再次,個人寫作。學生將完成個人讀后感和心得體會寫作,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個人思考和表達。
最后,朗讀和分享。學生將有機會在班級或校內進行朗讀和分享,展示自己對《朝花夕拾》的理解和感悟。
第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朝花夕拾》的文化內涵和社會背景,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第二,培養學生對人物形象、情節發展等方面的觀察和理解能力,提高其閱讀理解水平。
第三,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批判思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第四,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使其能通過讀后感和心得體會表達個人情感和思考。
教師團隊將共同制訂教學計劃,根據學習任務確定整本書閱讀的時間安排和分階段的學習目標。
第一階段:教師通過講解背景和重點章節,引導學生了解《朝花夕拾》的主題和核心觀點。
第二階段: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討論一個章節,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教師指導小組討論,幫助學生深入思考和交流。
第三階段:學生完成個人讀后感和心得體會寫作,表達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和思考。教師進行評閱和反饋,指導學生改進。
第四階段:學生在班級或校內進行朗讀和分享,展示閱讀成果和感悟。
實施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生的閱讀進度和理解程度,靈活調整內容,適時安排小測驗或互動活動,以加深學生對書中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和表達,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通過整本書閱讀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全面感知《朝花夕拾》的文學魅力,培養跨學科思維與創新素養,并加深對魯迅先生的文學與思想貢獻的理解。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寫作和分享表達自己的想法,增強自我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通過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實驗組學生在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實驗組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任務中展現出更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創意寫作和解決實際問題時表現出更多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這表明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對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的培養有著積極的影響。
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可能存在以下潛在機制。學生通過跨學科學習任務群,不僅接觸到語文學科的知識,還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培養綜合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學生在參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過程中,面對真實的問題和挑戰,激發了學習興趣和動機,增強了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意愿。通過創意寫作和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得到更多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的機會,培養了創造性表達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研究對象只涉及少數學校或班級的學生,樣本有限,因此結果可能不具有普適性。由于受到時間和資源等限制,研究中的實驗設計無法完全控制其他干擾因素,這可能影響到對研究結果的解釋。
盡管有局限性,但本研究結果仍為教育實踐和未來研究提供了啟示。比如,在教育實踐中,教師應重視跨學科教育的重要性,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能力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應提供更多創新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和表達自己的觀點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素養。
綜合以上研究結果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初中語文學習任務群對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的影響是顯著的。學生通過參與跨學科學習任務,提高了綜合分析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展現了更高水平的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
上述研究結果啟示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實踐,設計跨學科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例如,在語文課堂中引入歷史、地理、科學等相關內容,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提供更多創新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展現創新思維和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進行創意寫作、設計項目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水平差異,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和學習任務,幫助每個學生發展潛力。
未來,相關研究可以進一步深入探討跨學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績和核心素養的影響;可以比較不同跨學科教學模式的效果,探討最佳實踐路徑;可以探析不同的創新教育策略對學生創新素養的影響;可以研究創意寫作、項目設計等教育策略的有效性和實施方法;可以探討教育技術在促進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發展方面的作用;可以研究虛擬實驗、在線學習平臺等技術的應用效果;可以深化對學生個體差異的研究,探討不同學生在跨學科思維和創新素養方面的表現和培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