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第七中學)
近些年,初中學生漠視自己生命,自殺、他殺事件頻發,讓我們不得不重視和思考初中生生命安全教育問題。生命教育作為一種全過程、全人教育,他涵蓋了對于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情感感悟以及生命價值的自我提升。從邏輯上講,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根源。生命教育的目的不僅關注學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長,還要讓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身心成長的關鍵期。生命教育的開展,可以引導初中生形成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增加對于未來生活的信心與社會責任感。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從未終止對于生命的思考。早在古代,我國眾多思想學派就產生了眾多對于生命教育的思想理論。儒家思想認為,生命教育是個體通過后天不斷學習實現的,以仁養心,修身養性,道德仁厚可以長壽。生命教育涉及“生與死”,生死是不可逆轉的,人最終要走向死亡。在《論語》中就講到“生死有命”“歲不我與”,這表明了儒家對于生命教育的認識,理性看待生死,在有限的生命中調整心態,適應社會,享受生活。道家思想認為,生命是由元氣運化而來,是世間陰陽中和后的產物,是精、氣、神的統一。既要認識到生命構成的復雜性,尊重生命的自然變化,還要注重個體的精神修為,做到濟世以利萬物,對施加懷有恩情,做到利萬物而不爭,顯現生命價值的高尚追求。佛家則認為,生命是因緣而生,講求因果,生死是輪回。這一輪回的“業績”決定下一輪回的“歸屬”。要求人們要修戒定會,善待他人,做多善事,把普度眾生視為生命最高價值追求。
孩子生命的健康成長是全面的成長,提倡在健康成長的前提下實現全面發展,實現生命價值。我國教育學者葉瀾教授認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生命質量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廣義上的生命教育。馮建軍認為,生命教育的內涵就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組織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熏陶、生存能力培養和生命價值生活,從而達到珍愛生命、注重生命質量與價值。許慶豫認為,生命教育除了安全教育與身體教育之外,還包含死亡教育、環境教育、法治教育和倫理教育等,目的是探討生命與死亡對于個體的意義、面對死亡的策略、生命與死亡的權利。可見,關于生命教育,我國的學者也有著各自的教育理念,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生命教育致力于培養個體的發展,貫穿教育的始終。
初中生主要是指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泛指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青春期屬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情緒情感變得更加豐富、深刻,但是缺乏思考。情緒上容易波動,不能夠正確地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遇到困難與挫折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自卑中,容易產生一些不良行為,甚至威脅生命。所以這個時期的學生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對于初中生來說,不僅可以對于促進生命的認知理解、掌握生存技能,還可以樹立正確生命價值觀。
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中學生自殺、他殺等事件的發生,摧殘甚至掠奪生命,這些都顯示出初中生對于生命的不重視。因此,對于初中生來說開展生命教育是必要的。可以幫助初中生正確地認識生命,知道生命不僅僅屬于自己還屬于所在的家庭、集體、國家,要對所在群體的其他人負責,要學會珍愛生命。此外,生命教育可以幫助初中生認識到生命是一個過程,包含生、老、病、死等多個階段,生命長度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創造無限的可能。生命教育不僅僅是為預防生命安全問題,還要讓初中生理解生命的意義,引發對生命的熱愛,實現人生價值。
生命教育不僅僅包含生命安全方面的理論知識,還要注重實際生活中的實踐演練,比如,地震、消防、交通等方面的安全演練。生命教育的最低層次要求讓學生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保障身體上的安全。學生除了身體安全以外,在漫漫人生路,還會遇到各種挫折與困難。很多初中生因為陷入挫折中無法自我解脫,造成心理創傷,甚至走向自我毀亡。生命教育可以引導初中生面對困難時候要以樂觀積極心態,全力以赴解決問題,提高抗挫折能力,保障心理健康,從而實現身心和諧發展,實現教育的本真追求。
教育作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成長。生命教育更應該貫穿教育的始終,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價值,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正確的生命價值觀讓學生的人生得到相應的成長,每個階段都能享受到每個階段的不同“風景”。生命的有限性提醒初中生應該珍惜時間、熱愛生命,不應該在人生學習的大好時期浪費生命、虛度光陰。最大程度發揮生命的價值,追求完美人生,不給人生留下遺憾,在悔恨中度過。人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生命教育可以讓學生理解到長度無法延伸,但是可以延伸寬度,從而讓生命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激發學生本人的生命力,內在動力,從而提升生命的內在品質。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們的身心發展尚不成熟,沒有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極易受到外界影響,產生消極情緒;很多初中生并不明白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以后,缺乏正確交流與引導,不能正確疏導情緒。心智的不成熟加上對于生命認知的不完整,在面對外部問題時候不能及時做出正確反應,認為死亡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初中生面對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的指導,與自己遇到的困難與挫折相比,生命是渺小的,在遇到一些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候就容易走向極端行為如校園暴力、校園欺凌、中學生自殺、他殺等事件頻發。
生命是教育的起點,也是教育的終點與歸宿。首先,要樹立初中生尊重生命的意識,正確認識自己,欣賞自己。用正確看待優缺點,清楚認識自己的不足,意識到生命即使不完美也應悅納生命、珍惜生命;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合理發泄情緒。其次,要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和措施。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要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救的合法權益。在遇到意外威脅時候,能夠運用自救知識和技能,去保護自己的生命。在生活中,要學會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初中生只有認識到世界因為生命而精彩,生命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對生命產生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地去熱愛和珍惜生命。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教師是“傳道”過程中的“解惑人”,“解惑”是指引導學生思考,從而解答學生存在的困惑。首先,教師對于生命教育素養的缺失,會影響學生對于生命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使整個生命教育浮于表面,教師照本宣科,不去主動豐富自己對于生命教育的認識,甚至誤導學生對于審美的理解。其次,教師對于生命教育的情感不足。一些教師把教育當做謀生手段,缺乏奉獻精神和職業認同感。還有一些教師,由于家庭瑣碎的事情、加上學校對于成績的要求、家長對于學生的期待等多方面原因,長期處于高壓狀態,壓力難以排解,而產生消極情緒。消極的教學情感帶來的影響是教育更加虛化,難以對學生形成正面積極的生命教育影響。
教師是學問之師,也是品行之范。學生對于教師有效仿性,教師的學問和品性會影響到學生,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首先,老師要重視自身教育情感的培養。加強對于理論的學習,提高自身道德情操的認識,明確教師應該擁有的道德操守,將理論化于內心,轉變教學態度。其次,要養成正確的生命教育觀。要提高生命教育意識,將生命教育理念滲透到課堂中,圍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會“借題發揮”。夯實自身生命教育專業知識,在生活中注意多積累,促進專業知識的不斷發展。再者,多與學生溝通,形成生命教育能力。教育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面對學生,將知識與理念傳授給學生,實現學生的成長。關注學生情感變化,建立“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實現師生共同成長。
生命教育資源越豐富,學生感知生命的意愿越強烈,反之,生命教育資源的匱乏,學生感知生命的意愿就會受到限制,流于形式,難以形成教育影響。首先,死亡、性教育的缺失。談到死亡時,大家對于死亡的避諱,導致往往一帶而過。談及性教育時,由于內容的羞澀性,教師難以啟齒,也影響了生命教育內容的完整性。其次,對于課外隱性教育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足,與生命教育相關的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不足,教師不重視學生生命教育體驗,往往以圈畫教材知識點為主,忽視了生命教育的形成過程。
教育資源可以分為課內課外兩種資源,也可以分成隱性與顯性資源。首先,加強對于教材中生命教育內容的挖。對于學科教學中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要進行梳理,對于講解不完善的地方或者隱性的知識點要重點研究,充分利用已有的課程內容。例如,對死亡、性教育方面的內容。打破“死亡”離我們遙遠的概念,增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正視“性”教育的隱晦,打破“談性色變”局面。通過積極疏導讓青春萌動的初中生正確面對“愛情”,學會自尊自愛。
據《2020 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青年認為,主要的壓力來自學業壓力和父母管教。2020 年,武漢某初三學生因在校被母親當眾扇耳光后跳樓自殺,搶救無效身亡。由此可見,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無聲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部分家長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家庭就是養孩子給孩子提供衣食住所。還有些家庭父母角色缺失,家庭氛圍冷漠,從而影響孩子身心健康。部分家庭受傳統倫理文化和生死觀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回避有關生命死亡的話題。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日常性、生活性、經驗性的教育優勢被忽視。
營造良好的家庭、社會環境,為生命教育創造良好的氛圍。首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語、行為、不良習慣,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家長掌握家庭生命教育相關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生命教育屬于家庭教育的能力。在面對死亡問題時候,家長要用正確的生命觀去解釋和分析,幫助孩子正確看待生老病死,坦然面對,緩解焦慮。讓孩子知道生命可貴,感知存在價值,對生命充滿敬畏,擁有健康的生命觀。其次,家庭、社會要創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圍,讓孩子們適當接受挫折教育,科學有效地掌握應對挫折的方式方法。最后,形成家校社三方教育合力。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及建立青少年活動基地,拓展初中生的生命體驗與生存技能培訓;利用敬老院、毒品教育地基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專題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實施很多年,但是應試教育的影響依舊沒有完全消除,社會和家長把分數作為評價學校質量的唯一標準,學校把學生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育水平的唯一標準。部分學校過分看重升學率和考試成績,對于生命教育的重視不足,過分追求短期效應,看重學生成績的提升。過分注重知識的終結性評價,忽視課程當中生命教育的過程性形成過程。在初中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依托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在課程中有專門關于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但是由于這門課程以開卷考試為主,教師不夠重視,往往給學生圈圈考試內容,與考試無關的知識點被忽略。這樣學生雖然在考試過程當中拿到了高分,提高了考試分數,但是對于學生的長期成長是不利的,缺失了對于生命情感的感受與體驗。
首先,學校要加強對于教師生命教育的重視程度。提高教師對于生命教育的認識,進行專門的生命教育知識培訓、聘請校外專家講座、生命教育案例研討會等多種形式的業務能力提升。其次,增強教師“幸福感”。關注教師情感變化,加強對于教師心理健康、情感排查,教會教師自我減壓,提高教師對于生命的精神價值的認識。再次,加大學校基礎設施投入,增強校園環境建設。增加生命教育專欄、提供豐富的課后活動空間。為生命教育活動開展提供物質保障。最后,積極拓展學生的生命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地震、火災、不法分子應對等演練活動,參觀英雄紀念館、觀看教育影片等方式潛移默化進行生命教育滲透。
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展和價值養成的關鍵時期,他們與外界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利益”的驅使,外界的不良風氣影響著初中生錯誤價值觀念的產生,造成思想上的滑坡,不利于初中生成長。社會對于生命價值觀影響著初中生生命觀念的形成。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家庭的責任與義務,而是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與義務。
隨著教育的改革,生命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點,成為教育的核心理念。對于初中生的生命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保護生命安全上,還要注重生命意識的培養,提升生命的理性看待,充分認識生命存在的意義,才能更好地接受新時代的挑戰,適應社會主義發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