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 軍

不久前,中央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深刻闡述了四大轉變、五大關系,做出六大戰略部署,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一是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二是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三是著力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四是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五是守牢美麗中國建設安全底線;六是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天空地海”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高質量發展的各項活動都是在地理空間中進行的,具有顯著的時空特征,與時空信息有著內在的聯系。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這是一條管總的要求,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各領域都要體現,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必須長期堅持。
二十大報告提出,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已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戰略任務。國土空間包括國家主權與主權權利管轄下的綜合性立體空間,即國民生存發展的場所和環境,各類自然資源和生態、生產和生活等各類建設開發活動的載體。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實體空間,包括陸地、內水、領海、領空等, 涵蓋地表陸地、水體、海域和三維立體的地上與地下空間,有著明確且較穩定的空間范圍與邊界,且具有多維動態特征的復雜系統。自然資源的存在和人類各類開發建設活動均占據一定的國土空間,且具有相互耦合作用,現在面臨著國土空間數量有限和空間需求的無限增長性這一突出矛盾。以往缺乏先進手段,研究不深、認知不透,現亟需加強整體性、系統性研究。
因此,要深化對國土空間人地關系、高效集聚、資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務等基本問題的認識,為研究制定高質量開發、高品質利用、高水平保護的國土空間戰略目標、任務、政策及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就總體而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有五大實施要素。一是理念轉變。轉變發展理念涉及諸多復雜因素和各方利益,很難一蹴而就,需長期努力。二是戰略目標的制定。將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本地區發展戰略相結合,才能有效落實“2030 議程”,這對國家政策規劃和決策程序均提出了挑戰。三是協調機制。可持續發展涉及諸多領域,但行政部門條塊分割的頑疾和慣性驅動,使跨部門協調成為難點。四是執行手段。不僅需要技術、資金,還需要貿易、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伙伴合作等手段,而這是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的短板。五是跟蹤問效。基于統一指標體系和準確數據的對標評估與監測。
利用時空信息,賦能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并用鮮活的案例、生動的形式,講述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故事,是政府和科技界的共同任務;應加強可持續發展標準體系建設,為構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一體化監測和數字化治理體系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