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標準化協會理事長 于欣麗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考察黃河流域地區。2019 年9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21年10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2022 年第123 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其中明確規定,“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沙調控、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文、水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生態保護與修復、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生物多樣性保護、文化遺產保護等標準體系。”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要持續優化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標準。因此,要充分發揮標準化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支撐作用。
一是強化標準化對生態保護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作用。標準的制定過程是科技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的規范化(統一)過程;標準的實施過程是科技創新成果和經驗推廣普及過程;標準的修訂是新的創新成果、新經驗取代老成果、老經驗,是升華、提高的過程。
二是強化標準化對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的支撐作用。通過制定統一的生態保護標準,明確給出生態保護的方法和要求,確保生態保護工作的有效性和協同性。法律法規的實施需要給出具體技術路徑和實施方案,使其可操作性強。通過在法律法規中引用標準,是確保環境方面法律法規實施基本而有效的手段,也是生態環境保護標準的一個突出作用,法律法規不能規定過細,通過標準實現與時俱進。
三是強化標準化對生態保護監督管理、行政執法的支撐作用。標準化可以提供一套規范的操作指南和監督機制,以及數據和信息支持,以確保生態保護工作的合法性、準確性和可持續性。標準是行政執法的依據。如環境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對污染因子含量和有毒因素排放水平進行了限制性規定,超出標準的排放即被視為違法。
四是加強對黃河流域環境污染系統治理的標準化研究。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脆弱,部分地區環境污染突出,污染源主要來源于農業、工業、城鄉生活污染和礦區生態環境的破壞,要統籌推動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綜合整治。沿黃各省(區)要加強聯合研究和協作,加快制定涵蓋環境質量、廢棄排放、環境風險評價、污染治理技術方法等方面的環境污染治理標準,完善黃河流域環境污染系統治理的標準體系。
五是加強對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標準化研究。黃河流域涉及大約4.2 億人口和上百個地市的用水,但黃河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2.7%。與長江經濟帶相比,黃河大約以長江水資源總量的7.6%,支撐著相當于長江經濟帶70%的人口。因此要完善黃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標準體系,制定水資源配額、水資源監測、水資源交易市場建設等方面的標準,提高水資源管理的規范化水平;同時針對不同的水資源利用,制定節水、水資源回用、水資源循環利用等技術標準,推動水資源利用節約措施和節約技術的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