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 趙連軍

黃河流域是國家重要經濟地帶,也是重要生態地帶。標準決定質量,有什么樣的標準就有什么樣的質量,只有高標準才有高質量。從黃河流域管理而言,傳統業務領域標準體系相對完善,但水生態、水環境、河湖岸線管理等方面的標準還不夠全面、不夠系統,具體體現在黃河流域特色的標準相對較少,包括水庫群水沙聯合調控、黃河流域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泥沙資源利用、淤地壩群維修養護等方面。因此要構建具有黃河特色的黃河流域標準體系。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頒布《黃委水利標準化管理辦法》,規范標準“預研-立項-起草-征求意見-審查-批準-出版-復審-廢止”全流程工作內容及要求,指導標準化工作開展。發布重點領域標準。圍繞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生態水環境、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等領域,發布一批支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準。成立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領導小組負責研究標準化發展戰略,確定標準化工作年度計劃目標和主要任務,協調重要標準項目等重大事項。專家委員會負責標準體系、標準項目的技術審查與論證等工作。
第二,完善機構及平臺建設。流域標準化聯盟:由區域政府主導,整合現有流域范圍內標準化機構資源,市場化運作并快速發展完善流域標準化結構。聯盟旗下可設多領域標準制定技術機構用以構建具備專業且全面的流域標準體系。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法制及標準化研究中心:建立黃委法制及標準化研究中心,開展黃河流域標準化與創新政策研究、標準創新機制研究和重點領域標準化發展等研究,為流域標準化決策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流域標準化示范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開展面向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關鍵技術標準研制過程的試驗驗證、標準實施過程的符合性測試。標準數據庫云服務平臺:結合黃河流域數字孿生建設相關工作,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實現黃河流域標準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建立涵蓋廣泛、信息齊全、更新及時、服務一流的標準資源平臺。
第三,建立健全運行機制。區域協作機制:研究建立區域水利、生態環境保護、市場監管等多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流域協同地方標準共同制定、分別發布的工作機制;信息公開和通報制度。管理保障機制:建立完善政策支持機制、科技支撐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編制《黃河流域水利標準化管理辦法(建議稿)》。適應性評價機制:建立水利技術標準適應性評價指標體系,評價標準質量的優劣和完善程度。實施監督機制:建立黃河流域區域統一標準實施監督體系和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形成政府、行業和社會多方協同的標準實施監督模式。
相信通過黃河流域九省(區)的共同努力,可有效提高流域內標準化建設水平,推動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