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森

李廣森
《檢察風云》當時是全國檢察機關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的核心刊物。筆者在最高檢政治部宣傳部工作時,作為大型反腐倡廉紀實片《共和國反貪風云》的策劃人,對《檢察風云》是每期必看的,生怕錯過每一個新聞片段及每一份歷史資料。到中檢社工作后,很多檢察影視策劃人找筆者借閱《檢察風云》合訂本,作為檢察影視宣傳資源深入挖掘開發選題。
2012年,筆者應河南省周口市地稅局的邀請,做了一次預防職務犯罪的專題講座。《檢察風云》以《法制課可以這樣上》為總標題,對課件做了拆分,對其內容做了全文刊發。時任最高檢政治部常務副主任讀過此文后,讓筆者給最高檢政治部的全體干部上了一堂廉政教育黨課。后來,筆者以此稿為藍本,先后為一些國家機關及企事業單位做了講座。隨著新媒體的發展,該文稿數年后在不同的新媒體平臺流傳轉發,《檢察風云》新媒體先后幾次以不同的形式拆分刊發了這篇《廉政黨課》文稿,讓筆者以此文為媒介認識了很多新朋友。
從傳統紙媒到新媒體,一組文章為何能持續多年不斷發揮其影響力?彼時,反貪是檢察機關的重要職能,預防職務犯罪和廉政教育是檢察宣傳的核心優勢內容,也是責任和使命。圍繞反貪這一中心業務,檢察機關在新聞宣傳、文學創作、影視產業、音像出版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第一階段是以反腐倡廉和預防職務犯罪相關內容為核心優勢的發展階段。
深入挖掘檢察宣傳的核心資源,憑借核心優勢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這是《檢察風云》發展的第一個基本經驗。
第二階段是適應全國檢察機關“重塑性”改革,調整思路明確發展方向的階段。
隨著新時代檢察機關改革的深入,檢察宣傳圍繞“四大檢察”發展格局形成新的核心資源優勢。《檢察風云》始終抓住檢察宣傳核心資源優勢這個“牛鼻子”,調整辦刊思路,明確發展方向。反腐倡廉類欄目成為核心品牌,聚焦“四大檢察”,傳統媒體與影視媒體、新媒體融合發展,《檢察風云》進入戰略調整期。在檢察事業新的發展格局中,培養鍛造編輯、記者等采編人員的核心能力,實現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自由轉換,打造出檢察媒體的人才方陣,這是《檢察風云》發展的第二個基本經驗。
有了核心能力就可以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自由轉換。那么,如何讓雜志凸顯自己的核心優勢和鮮明特色?如何讓采編人員在檢察事業發展中練就自己的核心本領?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以退役后的鄧亞萍為例,談到新聞媒體人的核心能力。
運動員和普通人不同,日積月累的訓練,讓他們在“手眼身法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使鄧亞萍由專業的乒乓球運動員,迅速成長為能打善戰的業余羽毛球運動員。白巖松的意思是:有打乒乓球的核心能力,就可以在乒乓球與羽毛球之間轉換。媒體人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轉換也是一樣,得心應手,游刃有余。乒乓球與羽毛球都屬于小球,轉換相對容易。如果讓她打籃球、排球,她還能自由轉換,得心應手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核心能力決定了發展空間。《檢察風云》的同仁們以摸爬滾打的生動實踐練就了真本領,成功打造出《檢察風云》新媒體矩陣,紙刊的質量也穩步提升。
第三階段是成功轉型,成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矩陣融合發展的全媒體新聞出版平臺的階段。
在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以“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為工作目標,以全媒體方式講好中國檢察故事,塑造新時代檢察官形象,這是《檢察風云》發展的第三個基本經驗。
檢察宣傳工作如何落實中央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指示要求?最高檢應勇檢察長強調,要“正確理解、正確適用、正確解讀”。筆者認為,只有牢牢把握這十二個字,才能做到“正確宣傳”。作為一線的檢察宣傳人,要牢牢把握促進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
新一屆最高檢黨組強調,“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做到檢察辦案質量、效率、效果有機統一于公平正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檢察官如何把握原則?這就要求我們的司法活動、司法過程、司法結論和大多數人的樸素認知、樸素正義感相一致。如果說我們的司法判決、認定和人民群眾的樸素正義感、認知、價值觀之間出現了嚴重的沖突,那么就很難在每一個案件中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只有我們的司法結論和大多數人的樸素認知、樸素正義感相一致,我們的決定才可能實現讓大多數人感受到公平正義,找到社會最大公約數。這就要充分把握每一個案件可能涉及的天理、國法、人情。
天理是“法上之法”,是不言而喻的天道倫理,是國法制定的自然根據;國法是“法中之法”,是明確實在的、直接適用的具體規范;人情是“法外之法”,是民情、民心和民意,彰顯法的人文關懷。法律是一個時代集體智慧的高度呈現,簡潔的文字蘊藏著豐富的含義,有限的話語統攝著無限的現實生活。法律是活生生的正義,司法決定永遠不能將其視為僵化的教條。
雜志的選題策劃,就是從無到有,將抽象的思想與意識策劃、制作成可公之于眾的全媒體作品,這需要檢察媒體人發揮核心能力來精心打造。魔術師尚有機關暗門可循,而選題策劃人就好比沒有道具的魔術師。選題策劃用的不是道具,而是“第三只眼睛”,即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這就是檢察媒體人的核心能力。一個爆款作品的出現,通常要具備四項條件:原創性,淺顯易懂,與眾不同,感染力強。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引發共情與共鳴。俗話說,“聽新書,看老戲”。“新”和“老”的不同在于傳播形式,都是為了求得共情與共鳴。
“沒有守望田的編輯是無根的文化漂流者。”檢察事業就是檢察媒體人的守望田。檢察媒體人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面才能做好選題策劃工作?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有的需要“深度一厘米,廣度一萬米”,有的需要“深度一萬米,廣度一厘米”。怎樣才能做到游走其中,游刃有余?采訪采風,就是從模范檢察人身上去感受、觸摸、體驗新時代檢察人的生動實踐。筆者曾經帶著名編劇沈嶸到上海采風,《檢察風云》雜志社的同仁們侃侃而談,對自己報道的典型人物如數家珍,歷歷在目。
大仲馬說:“歷史是墻上的一顆釘子,懸掛我的小說。”新時代新征程,每天都有好故事。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信仰、使命、責任、夢想,讓我們樹立遠大理想,在檢察實踐中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知行合一,做實干家。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以實實在在的檢察全媒體作品,做好人民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