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克力
作為市場經營主體和產業創新主體的民營企業,有了新的“組織”。近日,經中央編辦正式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
民營經濟的活力之源,在于創新。一個多月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將民營經濟定位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在這份有“民營經濟31條”之稱的重磅文件中,“創新”一詞出現了20次,并專門將支持提升創新能力相關內容單列一條予以闡述。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于創新。從頻繁出臺政策文件到專門成立組織機構,無疑彰顯當前形勢下,當務之急是激活創新主體。要千方百計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更為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之成為創新要素集成、創新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產業、金融等緊密結合的創新體系。
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基礎,持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具體而言,創新對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體現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產品質量提檔、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等方方面面。
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創新,能夠帶來新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手段,可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并降低成本,從而改變傳統的資源配置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關鍵恰恰在于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創新產生新技術、新方法提升生產效率,讓同樣的資源產生更大的效益,同時,創新的空間集聚效應會吸引不同主體,產生空間外溢效應,助力各主體利用集聚的要素資源整合優化研發設計、原材料供應、加工制造、市場營銷等環節。

創新加快產品質量提檔。通過創新,能夠改變資源的組合方式,可提高生產工藝水平并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新材料研發創新、技術工藝創新推動產品向智能高效、綠色低碳、個性化定制等方向轉變,不僅能夠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而且能夠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使產品更可靠更穩定,從而提升產品質量與安全性能;同時,數字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能夠改善產品的設計水平,助力企業提高研發設計、管理決策的精確度,優化生產工藝方法,使產品更加符合市場需求,讓供給和需求更加精準適配,從而加快產品質量提檔升級。因此,創新可以加快產品質量提檔,推動產品升級換代和市場競爭力提升。
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通過創新,能夠使資源利用更為高效,從而改變傳統產業結構、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的深入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具有積極推動意義:一方面,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創新能夠促進傳統產業技術工藝改進,增加產品功能和安全性,持續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創新推進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科技創新及其產業化應用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綠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因此,創新能夠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創新是一個從創造并應用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采用新生產方式與新管理手段,開發和生產新產品、新服務,直至實現新價值、形成新產業以及創新生態的復雜系統,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可以用“創新產品——市場主體——創新生態”的良性循環來予以概括。
在這個動態過程中,創新無處不在。一是創造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這是創新的基礎,需要通過研究、開發和實驗等手段來實現。二是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在掌握了新知識、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基礎上,需要設計并開發出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市場需求。三是采用新生產方式和新管理手段。通過引入新的生產方式和管理手段,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成本。四是實現新價值、形成新產業。通過將新產品和服務推向市場,實現新的價值創造,并可能帶來新的產業形態,形成一個持續突破行業邊界、不斷探索價值共享的多元化創新生態。
創新主體是創新活動的主導力量。凡是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個人、組織或企業,皆在廣義的創新主體之列。正是由于創新是一個復雜的系統過程,需要包括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各方協同合作。只有各方面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整合,才能實現創新最終的目標與效能。
在現代社會中,企業通常是創新創造的主力來源,尤其是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企業日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是創新活動政策制定的主體,高校和科研機構則是科學進步的主體。它們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各自通過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等手段來推動創新不斷走深走實。創新主體的積極參與和推動,是創新生成并熠熠生輝的重要保障。
聚焦產業發展,產業創新系統的本質是把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與產業鏈上下游各個環節的創新活動聯系起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推動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的產生、流動、更新和轉化,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直接參與創新活動的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對于創新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是推動創新的主要力量。
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創新主體中最關鍵的是擔當科技創新體系主體的企業。在科技創新體系中,企業不僅是科技創新成果的主要產出者,也是創新成果轉化的主要承載者。作為市場經濟體中最基本的微觀經濟運行主體,企業既是市場上各生產要素的供給者或購買者,同時還是其生產者或銷售者,最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趨勢,具有更強的市場敏感性和盈利動機發現技術的商業用途,使之轉化為現實價值。正因如此,在各類角色各異的眾多主體當中,企業是能夠真正把握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市場方向。
創新主體是創新活動的直接承擔者,其活力、動力直接決定創新發展的整體效能。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通過強化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政策支持力度、營造良好創新生態等方式,激發創新主體創新活力與能動性,持續高效推動創新,擴大創新成果增量以及提升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效率,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為創新主體與創新創造的生力軍,企業的能動性包括在創新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就是充分發揮市場經營主體在創新活動中的企業家精神,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源源不斷推動創新發展。
首先,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有利于提高創新效率。創新主體在創新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利益和目標,如果沒有足夠的激勵,可能會消極應對創新任務,導致創新效率低下。通過激發創新主體能動性,調動其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之更加主動地投入創新工作,積極作為,持續提高創新效率。其次,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有利于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創新資源包括人才、資金、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只有將這些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其作用。通過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讓其更加明確自己的創新目標和需求,從而更加精準地配置創新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再者,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有利于培育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是一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圍,只有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創新主體才能更加自由思考與自主探索,不斷推動創新發展。通過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可以促使其更加積極地參與創新活動、分享創新經驗、培育創新文化。最后,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有利于形成創新合力。創新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動,只有讓創新主體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形成創新合力。通過激發創新主體的能動性,可以使之更加緊密地合作,共同解決創新難題,一起推動創新發展。
由此可見,激發創新主體能動性是推動創新的關鍵抓手。唯有充分調動創新主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創新主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持續提高創新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培育創新文化、形成創新合力,方能讓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信仰、一種自覺、一種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