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贛貞

懷舊是一種有益的情緒
當下,懷舊成了時髦的詞匯,也是一種時尚。其關鍵在于,讓過往的煩惱淡去,在時光中沉淀美好。舊,并不一定代表消極和過時,相反,其潛藏著生命力,甚至可能成為恒久的經典,也是我們心底對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
人們對于懷舊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英文中懷舊(nostalgia)一詞由返鄉(nostos)和懷想(algia)兩個希臘文詞根組成,原本的意思是思鄉。1688年,瑞士醫生約翰森·賀佛爾基于對在意大利和法國服役的瑞士雇傭軍的研究,在一篇醫學論文中首次使用了懷舊這一新詞,將其概念化為一種神經系統疾病,癥狀包括哭泣、心悸、厭食等等。20世紀初,懷舊是一種“精神疾病”的觀點根深蒂固。20世紀中期,心理動力學流派認為,懷舊是一種想要回到早期生活階段的潛意識欲望,是一種精神壓抑性強迫癥。
直到20世紀末,心理學領域的主流觀點才將懷舊和思鄉區分開來,作為人類27種主要情緒之一。它被定義為對過去的渴望和喜愛,是一種苦樂參半的情緒。懷舊的內容多種多樣,如去過的地點、見過的人和物、經歷過的情景和事件等等。這種情緒源于對童年、親密關系或非典型積極事件的美好回憶和向往。
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心理學家蒂姆·維爾德舒特博士認為,懷舊是正面情緒的“儲藏室”,里面有快樂、幸福和寧靜。這些情緒可以讓過去的歡樂感受重現,具有維持內心平衡的作用,讓人們對未來更加樂觀,更有激情。他舉例說,兒童節似乎對“大孩子”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在這個日子里人們可以追憶過去,找回童年,觸摸心底最柔軟的地方。雖然人們不得不面對成人世界,但可以保持年輕的心態。童顏已逝,童心常在。
德國心理學家漢斯·威爾曼認為,懷舊是一種思念過去時復雜的情緒狀態,它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既包含回憶往昔帶來的快樂,又包含“再也回不去”的失落與憂傷。懷舊沒有特定的人群和年齡,可以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出現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是一種穩定的個人心理傾向。大部分人每周至少會經歷一次懷舊,幾乎一半的人每周都會有3—4次懷舊體驗。年僅7歲的孩子也會懷舊——愉快地懷念生日和假期。
懷舊常發生在中老年及退休之后,且感受比較強烈。由于對能力衰退和掌控力下降的恐懼,加上未知生活引起的焦慮,很容易觸發這種情緒,以期獲得心理安慰和情感支持。中老年人機體逐漸老化,新陳代謝及內分泌功能衰退,思維、記憶和理解等能力有所減弱,但閱歷豐富的大腦貯存的往日信息根深蒂固,受到某種刺激后,極易觸景生情,令往事在腦海中不斷涌現。
與悲傷、焦慮相比,懷舊給人的感覺并不負面,有時候甚至能帶來溫暖和親切的感覺。它更像是一種情感安慰,尤其在危機和動蕩中,能成為人們內心的庇護所。誠然,我們的記憶中并非全是笑聲,歡樂中也會摻雜惆悵。但總體而言,懷舊對于心理健康是利大于弊的。
懷舊有助于緩解人們的孤獨感。懷舊的對象不只是過去的事物,還有一起經歷和體驗這些事物的人,以及人與人之間溫馨美好的情感聯結。現代社會,人們普遍感到孤獨。懷舊就像一把能開啟心門的鑰匙,讓人們加強聯結。維爾德舒特的研究表明,常常懷舊的人會表現出更好的社會聯結性,可以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并擁有更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懷舊能給人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英國南安普敦大學心理學教授康斯坦丁·斯蒂基特通過實驗發現,懷舊可以讓人的情緒變好。部分受試者聽了一些過去的流行歌曲,并讀了一些他們所喜愛的歌詞,激發了他們的懷舊情緒。相比對照組(未聽歌曲也未讀歌詞),這些受試者更能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從研究結果看,懷舊可以減少孤獨、無聊和焦慮感,讓人們對陌生人更加慷慨。當夫妻擁有共同的懷舊記憶時,會感覺關系更親密。在寒冷的房間里,懷舊使人們感到溫暖。當人們談論過往時,通常會對未來更加樂觀,富有信心。
懷舊有助于消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通常年齡越大的人越喜歡懷舊,這與人們潛意識里害怕死神的降臨有關。當人們真切地意識到時間一去不復返,生命是一趟不可逆的旅程時,內心必然是惶恐不安的。懷舊能夠讓人們反復體驗童年的美好和青春的歡暢,體會生命的意義,從而抵御衰老和死亡帶來的負面情緒。
懷舊能增強人們對于自我的認同感。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心理和腦科學系教授蘇珊·惠特伯恩指出,在記憶里重塑自己生命故事的過程,可以讓人們更加明白自己是誰。敘事心理學理論有類似的觀點:人們怎樣講述故事,就會塑造怎樣的自己。懷舊可以讓人們與過去的自己建立聯結,知道自己是怎樣一路走來的,從而更加認同自己。
有沒有難以懷舊的人呢?有。那些對親密關系持懷疑態度的人,往往難以懷舊,或從中收獲甚少,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回避型人格”。斯蒂基特建議,對大部分人而言,如果沒有神經機能疾病,也不是“回 避型人格”,那么每周懷舊兩到三次對心理健康很有幫助。
我們懷念過去,不只是重溫某段記憶,也是在回想曾經的某種狀態。長大后,失去了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不必為未來打算的輕松感;工作后,沒有了學生時代的寒暑假;結婚后,單身和戀愛時的自由不復存在,肩上多了必須承擔的責任;失去所愛之人,便很容易沉浸在關于他們的回憶中……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懷舊,是“懷舊偏好”使然——對當下個人處境的不滿,讓人們容易懷念過去。為什么會有這種想法呢?這可以從記憶偏差中找到解釋。記憶偏差其實是一種認知偏差,即增強或削弱對一些事件的回憶,或者改變記憶的內容。人們的記憶并不會像攝像機一樣將發生過的事情原封不動地記錄下來,而是一個持續重建的動態過程。
人們記憶中的過去可能比實際情況更好。例如,我們長大之后如果難以與人交心,在回憶小時候的友誼時,大腦就會選擇性地遺忘幼稚的爭吵和不加掩飾的惡意,記起的全是和小伙伴愉快相處的日子,把當時的關系想象得比現在更加“單純”。
人們更容易記住積極事件,忘記消極事件,這種記憶偏差影響著判斷和決策。比如,在對比當下的流行歌曲和二三十年前的老歌時,很有可能以懷舊金曲為標準來判斷現在的流行歌曲。這其實忽略了很多質量不高的老歌,于是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老歌比現在的流行歌曲好聽。
改變當下是很困難的,而從過去的歲月中尋找幸福快樂的時光則很容易。過去無法改變,它由一系列確定的事件組成,但人們可以過濾其中艱難、不開心的記憶,選擇自己想要的美好回憶,從而暫時忘記當下的煩惱。由于對未來感到擔憂,人們更愿意通過懷舊獲得確定感。
斯蒂基特指出,將回憶過去作為思考人生的一種方式,對我們是有益的。但是,如果只是將過去與當下對比,不滿于現狀,認為“過去比現在好多了”“舊 時光才是生活”,這并不會為身心健康帶來好處。懷念過去的頻率需要控制,以達到回憶與現實的平衡。如果發現自己沉湎于追憶難以自拔,就需要一些正念練習。在這個心理過程中,我們要將思緒從無法倒回的過去和不確定的未來中抽離。
人生中有太多的“可遇不可求”。懷舊是我們連接過去的一條線,是一種情懷。它并不妨礙我們活在當下,享受每時每刻的歡愉。當你足夠快樂,可能就沒有時間懷舊了。
盡管懷舊能給人們帶來歸屬感、安全感和認同感,但我們要區分短時間的沉浸和無盡的沉湎——后者將使你變得多愁善感,或放縱難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