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圓圓,劉孝忠,范春香,劉浩,施玲玲,孔靜婧,王燦,黃金陽,趙靜
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浦南分院,上海 200125
中風恢復期面癱屬于中樞面癱的一種,主要指多種因素導致大腦內囊皮質腦干束、皮質運動區等神經通路受損,并累及周圍支配面部的神經,繼而造成面肌功能性癱瘓[1]。有報道表明,中風患者存在30%以上的面癱情況,為患者面部功能和外貌美觀帶來不良影響,不僅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增加患者負面心態,使患者放棄治療或延遲康復進程[2-3]。西醫多給予營養神經等對癥治療,療效欠佳。中醫治療中風恢復期面癱有著獨特的治療效果,針刺屬于中醫較為環保的治療方法,對人體基本無影響,通過疏通經絡、行氣活血,達到調理人體機能的作用[4]。閃罐是拔罐療法的一種,其可快速將面部皮膚向上提拉,促進面部血液循環,調整氣血、增強正氣、加快炎癥反應消失,繼而達到治療目的[5]?;诖?本研究觀察針刺聯合閃罐治療中風恢復期面癱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治療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9例;年齡45~80(64.2±6.6)歲;病程3~18(8.7±5.4)周。觀察組中,男23例,女7例;年齡42~80(62.2±5.6)歲;病程3~19(9.5±4.9)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上海市浦東新區浦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HK2023010323)。
1.2 診斷標準參照《面肌痙攣診療中國專家共識》[6]的相關標準:面部是否感覺發緊、僵硬、麻木或萎縮;鼻唇溝是否變淺、消失或加深,面頰部是否對稱、平坦、增厚或抽搐;口角是否對稱、下垂、上提或抽搐。
1.3 病例納入標準均為初發疾病者;符合針刺適應證;符合閃罐適應癥;知情研究內容,配合全程治療。
1.4 病例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既往存在過敏史;正常參加同期受試者;依從性偏低、存在失語功能。
1.5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西醫常規治療,對照組另給予針刺療法治療。選穴:頭皮針:頂顳前斜線(發病部位);面部穴位(均為患側):顴髎、迎香、地倉、頰車、承漿、下關、水溝;遠端配穴:合谷、足三里。針具:0.25 mm×30.00 mm無菌針灸針。操作:(1)消毒選穴,頂顳前斜線、地倉、頰車平刺,余穴直刺,均勻提插捻轉,待患者產生針感后,留針 30 min;(2)出針后,干棉球局部按壓穴位。療程: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側面部閃罐治療。器具:火罐:2號或者3號玻璃罐(根據患者面部肌肉豐滿程度選擇)。方法:針刺結束后,在患者患側面部用閃火法進行面部閃罐,約10~15下,皮膚潮紅為止。療程: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1.6.1 面部麻痹癥狀使用自制量表評定,每項3分,包括鼓腮受限、示齒受限、聳鼻受限、患側面肌肌力障礙,癥狀越嚴重則分數越高。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由同一人實施此項評定。
1.6.2 患側表面肌電圖(SEMG)檢測患者取適宜體位,將VQ型肌電電位儀進行通電,將參考電極放于患者患側鼻唇溝,將電極放于患側鼻翼旁,兩電極中心相距2 cm,地極置于患者額部正中,兩電極置于莖乳孔處附近。使用恒定電流連續波調節刺激強度,從0 mA 逐漸加強電流,分析并記錄檢測過程患者振幅,所有研究對象于治療前后分別進行測定。
1.6.3 面神經功能評分采取Portmann量表[7]進行評定,包括動鼻翼、吹口哨、微笑、鼓腮,滿分3分,分數越高則面神經功能越優。
1.6.4 社會生活功能采取FDIS量表[8]評價,包括平靜、孤立、發脾氣、睡眠和社交時間,每項1~6分,社會生活功能越高則分數越低。所有患者治療前后均由同一人實施此項評定。
1.7 療效判定標準面部區域完全正常為Ⅰ級;面部有輕微無力,運動時刻完全閉眼,但口角存在輕微不對稱為Ⅱ級;面部雙側存在痙攣、抽搐,運動時能鼻炎,最大用力時存在口角無力為Ⅲ級;面部靜息時不對稱,運動最大用力無法閉眼為Ⅳ級;無運動時完全麻痹為Ⅴ級。
治愈:治療后面部神經功能恢復至Ⅰ級;顯效:治療后面部神經功能恢復至Ⅱ級;有效:治療后面部神經功能至Ⅳ~Ⅴ改善為Ⅲ級;無效:經20 d治療后仍停留在Ⅳ級以上。
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n×100%

2.1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部麻痹癥狀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部麻痹癥狀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患側表面肌電圖數值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患側表面肌電圖數值比較
2.3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面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分)
2.4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社會生活功能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治療前后社會生活功能評分比較 分)
2.5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兩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中風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西醫又叫腦卒中,包括出血性腦卒中(如腦出血)和缺血性腦卒中(如腦梗死)[9-12]。由于本病存在較高的復發率及并發癥,被列為危害人體健康的疾病之一[13]。腦卒中有著較為嚴重的后遺癥,常見的后遺癥為中風恢復期面癱,臨床表現主要包括流涎、吞咽困難、顏面不對稱等[5,14]。除了影響患者日常功能及面部美觀之外,還存在抑郁、吞咽困難、發音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活質量。隨著該病發病率的增加,中樞性面癱的患病率也相應上升。
中風恢復期面癱歸屬于“中風”范疇,中醫認為本病病因多由患者氣血虧損,脈絡空虛,使得內生風邪擾腦竅而引起本病的發生[15-16]。中醫治療該病主張以疏風通絡、行氣活血為主。針灸通過刺激相應的穴位,改善患者面部病理狀態,重建神經組織功能,增加面部肌力,進一步將面部肌肉活動恢復至正常狀態[17-18]。周舒心等[19]通過研究發現,針灸治療有助于改善中風恢復期面癱患者的面部癥狀,使患者面部靜態、微笑、噘嘴等動作時更加協調。普遍認為,針刺治療面癱的機理是興奮神經、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消炎鎮痛等,針刺療法被納入面神經炎治療方案之一[20-21]。也有研究表明,仍有約30%的患者存在面肌攣縮、連帶運動等后遺癥,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較大困擾[22-27]。
拔罐療法,古稱角法,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發展而成的外治法,早在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記載。拔罐屬于刺激療法,主要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人體腧穴或相應體表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閃罐法是臨床上常用的拔罐方法,將罐吸拔于所選部位,立即取下,再迅速吸拔、取下,如此反復,直至皮膚潮紅。閃罐法多用于虛寒證,或肌肉萎縮,或需重點刺激的穴位。局部穴位閃罐,具有溫經散寒、溫陽通絡作用;頸項部刺血拔罐,可活血通脈、消腫止痛,盡快消除面神經水腫,祛除邪實。閃罐療法能使患者面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充血狀態,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細胞吞噬活動,增強機體體能及人體免疫能力。
本次結果表明,與治療前比較,兩組面部麻痹癥狀評分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表面肌電圖數值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面神經功能評分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社會生活功能評分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聯合閃罐可有效提高中風恢復期面癱的治療效果。探究原因發現:(1)閃罐治療會使患者面部局部毛細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紅細胞破裂會導致表皮瘀血,從而出現溶血現象,隨即產生一種組胺和類組胺物質,隨體液周流全身,刺激各個器官,增強其功能活動,提高機體抵抗力;(2)閃罐治療通過對皮膚的負壓吸引,可起到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的功能,使局部組織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提高局部組織新陳代謝的水平和細胞的活力,加速體內廢物、毒素的排除,改變局部組織營養狀態;(3)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內部存在著一個縱橫捭闔、遍布全身的經絡系統,其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等各個組織器官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借以運行周身氣血,營養全身。當經絡系統中的某一部分遭到破壞,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時,就會產生疾病。閃罐治療是在經絡氣血凝滯或空虛的時候,通過吸拔經絡穴位,對經絡中的氣血輸布進行引導,使臟腑器官由衰弱轉為亢奮,恢復功能,從而防治疾病。
綜上,針刺聯合閃罐可有效改善中風恢復期面癱的病理狀態,提高其面部神經功能及社會生活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