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月
(魯迅美術學院,大連 116000)
每個時代的審美潮流產生,不是因為一種新型文化的興起,也不是因為膚淺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而產生的潮流只會轉瞬即逝,能流傳至今的美都是大眾內心在美的意識上的相通所產生的美。“構成”語言已經用了幾千年,在這幾千年的過程中,開始把這些不自覺的東西逐漸地把它概念化、理念化,使其從一種感性認知轉變為理性知識。二十世紀初,包豪斯設計學院在教學上不斷地進行研究,力求創新,在這個過程當中首先提出了“構成”這一概念。讓“構成”這一詞真正成為一個理論,其主要研究點、線、面等其他抽象語言在設計中的運用,構成也被分為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以及立體構成進行細致的研究。
如果說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研究的是二維空間中的點、線、面及抽象語言,是按照形式美法則進行解構重組,那么立體構成則是考究在三維空間中這些構成語言是如何進行組合排列穿插,在考慮長、寬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構成語言的厚度對創作的影響。在立體構成研究創作中,創作材料的特性以及一些力學知識以及一些其他科學方面的理論知識都會對立體構成的研究產生影響,同一設計理念可能會因為材料的屬性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效果,因為受到力的影響,一些理想效果會無法實現。由此可見,立體構成語言更為復雜,相較于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需注意的方面繁多。
形式美是指構成物質材料的自然的屬性及組合規律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征[1]。為了能夠清晰明了地運用形式美,形式美法則應運而生,形式美法則如重復、對稱、對比、韻律、比例在藝術設計創作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形式美法則的作用下,藝術設計作品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進一步吸引了大眾的眼球。平面構成和色彩構成是使用形式美法則對作品的造型、裝飾等局部進行影響,而立體構成在注意形式美法則的前提下,還要注意作品的整體性,整體效果的好壞是立體構成運用是否成功的關鍵,整個作品中的內容與形式要產生關聯,不能某一部分單獨跳脫出來,使整體看上去不和諧。在立體構成中還要注意到主次之分,一件作品當中,要有強勢的東西,但不能全部強勢,要讓觀者注意到的要素強勢起來,弱勢的部分弱勢下去,總結起來,一個詞“和諧”。
陶瓷作為三維立體空間材料,所形成的作品即屬于立體構成,但只能作為簡單的立體構成,真正含義上的立體構成的標志為是否具有形式美。立體構成語言在陶瓷藝術中進行應用,提高了陶瓷的藝術美感,無論是在傳統陶瓷藝術還是現代陶瓷藝術都有著立體構成要素的存在。
在古代,陶瓷形式一般為實用器皿,即使只是日常用具,古人也費盡心思進行裝飾,既做到了用得好,又做到了用得美。在古代,立體構成主要體現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裝飾,造型大多擬物,如夏商周時期的罐形鼎,其兩側一般會如人一樣有著“雙耳”,腹下有馬蹄形的三足。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國文化越來越含蓄,陶瓷造型不再如以往那般直白,而是逐漸抽象簡潔,如器型中的柳葉瓶、抱月瓶、鳳尾尊等。陶瓷如人,有著骨與肉,真正的美,美在骨。即使造型簡潔,但依舊展現出陶瓷的形式美,體現立體構成在傳統陶瓷藝術中的進步。
陶瓷藝術發展過程中,許多裝飾技法誕生,如釉下彩、剔花、鏤空、鑲嵌、貼花、壓印等。在這些裝飾技法中有許多技法都屬于立體構成的范疇,如鏤空,其是在坯體上進行切割或者鉆孔,使之穿透整個坯體,較大的鏤空圖案在所有制作程序結束后,形成獨特的形式美感,較小的圖案孔隙會在釉燒之后被釉料填補,達到半透明的效果;壓印、剔花兩種裝飾技法都是在未干的瓷坯上進行紋理裝飾,這些裝飾技法使原本的器型更具立體感,增強了瓷器在立體構成的形式美感。
21 世紀,互聯網崛起,經濟文化交流更加便利,不同國家的文化相互影響交融,“構成”概念傳入國內。但當代的陶瓷產業受古代陶瓷藝術的影響深遠,陶瓷工作者對現代構成理念理解不夠深入,陶瓷器皿造型多以傳統器型為主,陶瓷裝飾仍以彩繪進行裝飾,以繪畫代為設計,陶瓷單純作為繪畫的載體。而另一方面,國內陶瓷藝術也與國際陶瓷藝術進行更深入的接觸,對于藝術創作的創新起到了一定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陶瓷藝術家將現代平面構成理論和立體構成理論融入自己的作品當中。與傳統陶瓷藝術不同,現代陶瓷藝術不僅將立體構成融入到了造型和裝飾上,還融入到了形式上,陶瓷雕塑、陶瓷藝術裝置等其他陶瓷藝術形式崛起。如果說傳統陶瓷器皿造型含蓄雅致,那么現代陶瓷器皿造型相較之下多了一絲活潑,例如線在器皿造型設計中的使用,曲線的使用為整體造型增添了韻律感和活力。
受構成理念的影響,現代陶瓷藝術的裝飾逐漸立體化,將自然物細節抽象處理為獨立的立體構成要素在陶瓷創作中進行使用,制作陶瓷的工具不再局限,陶瓷材料也在創新,為陶瓷裝飾開辟了新的道路。現代陶瓷藝術裝飾開始使用各種工具所產生的肌理(如圖1)。
現代陶瓷藝術形式煥然一新得益于構成理念,近些年,陶瓷雕塑和陶瓷裝置作品層出不窮。陶藝家Fenella Elms 對陶瓷藝術有著獨到的見解,她認為陶瓷必須表現出輕盈、流暢和精致的品質,在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的藝術觀點。在制作的過程中,為讓陶瓷表現出輕盈,其將泥土制成較薄的泥片,這些泥片作為單一的構成要素,進行排列組合,作品的重心掌握得恰到好處。她的作品不僅考慮到陶瓷,還考慮到了光對陶瓷作品的影響,光影將泥土的活性、靈動的生命力都展現了出來(如圖2)。

圖2 陶瓷雕塑中的立體構成,作者:Fenella Elms
近些年,陶瓷藝術的著眼點逐漸由陶瓷裝飾轉為陶瓷造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陶瓷造型不斷地被要求進行創新。陶瓷造型作為立體構成語言的延伸,最能直接表現立體構成的形式美感。現代陶瓷中陶瓷器皿的造型和藝術陶瓷的造型都注重構成的形式美感。藝術陶瓷造型可以在技術可實現的基礎上只追求形式美感,但陶瓷器皿的造型不能單純的只重視形式美感。陶瓷造型的形態包含功能效用、材料技術和形式美感三種主要因素[2],三種主要因素不分主次,在考慮陶瓷的功能效用的同時,要注意陶瓷造型的形式美。陶瓷的材料技術與陶瓷形式美相輔相成,不同的陶瓷泥料與成型技術對陶瓷造型的最終所形成的形式美有不同的效果。
作品外形選擇到作品完成,每個階段都要遵循將造型元素按照美的原則多向度設計的立體構成精神[3]。美的原則即為形式美法則,重復、對稱、對比、韻律、比例等。重復,是將單一的構成要素組合起來,使整體造型豐富但不顯得雜亂;對稱,是設計中最為常用的法則,使整體造型更有秩序;對比,即物質的同一屬性要素所存在差異,在陶瓷造型中要有對比,對比形成主次,主次形成和諧;韻律,即為節奏感,節奏感不是音樂的專屬,賦予陶瓷韻律,使陶瓷造型充滿活力,仿佛整個器物擁有了生命;比例,即物質中不同屬性要素的差異,比例是根據人的視覺研究出來的,它不是無意識的隨意安排。如:一個壺,壺身大,壺嘴小,如果將壺嘴隨意變大變小,無論是從功能上還是形式美感上,都會讓人感到不舒適。
在陶瓷造型的創作過程中,可以擴散自己的思維,但要依據構成理念的形式美法則,將個人理念和科學理論相結合。當然,這些法則不僅作用在造型上,在局部裝飾上也得以體現。
傳統陶瓷裝飾由于只是在平面和色彩上做加法,為了裝飾而裝飾,所以即使繁瑣,但看上去仍只有陶瓷造型本身所具有的量感、力感和空間感。現代陶瓷藝術更注重構成元素與器型相結合,構成元素最基本的單位為點、線、面。當下的陶瓷裝飾的設計是將具體的構成元素抽象化處理為點、線、面。立體構成是空間維度的概念,在陶瓷裝飾上融入立體構成即是將這些構成元素立體化,提高了陶瓷的量感、力感、空間感。根據形式美法則,將單一的立體構成元素進行設計,豐富了陶瓷器型的動勢,增添了陶瓷空間感。一些特殊的肌理還會為陶瓷表面增加張力,提高陶瓷力感。當裝飾豐富起來,陶瓷造型看上去不再單薄,陶瓷作品整體看上去更具量感。
英國設計師邁克爾. 伊登創作的一系列具有立體構成特色的陶瓷藝術作品(如圖3)。在這一系列陶瓷作品中,他將單一的構成元素按照形式美法則進行設計,作品充滿動勢,極具張力,在藝術、工藝上都是一種創新。

圖3 邁克爾.伊登立體構成作品
本文就立體構成語言在陶藝創作中所能帶來的形式美進行研究,說明了立體構成語言在陶瓷藝術中的魅力,研究立體構成語言在傳統陶瓷藝術中的應用方式到現代陶瓷藝術中的應用方式的轉變,展現立體構成語言在陶瓷藝術中的應用方法有著不斷向前的發展創新的潛力。并且對于立體構成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裝飾上所展現的不同的形式美感進行了探究,為接下來的創作汲取了經驗。無論是陶瓷造型還是陶瓷裝飾,都證明了立體構成語言在當今學術領域越來越充滿活力并指導如今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