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輝
你是否也曾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放學回家后,媽媽會說:“你先去做作業,我去做飯,等你寫完作業我飯也做好了,咱們就吃飯。”而每次在媽媽做好飯后很久以至于飯菜都涼了,你依然沒有寫完作業。再后來媽媽為了讓你快點兒完成作業她甚至會放棄做飯選擇陪著你做作業,媽媽越陪你,你作業做得就越慢,最后導致爸爸回家后只好叫外賣吃。
第一招:了解自己對活動的喜好順序
如果有人問你,你是更喜歡畫畫兒還是更喜歡彈鋼琴,你是更喜歡打球還是更喜歡在草地上打滾,這或許讓你很難選擇,因為這兩個活動你要么都喜歡要么都不喜歡。如果把這兩個問題綜合一下,變成“你是更喜歡畫畫兒還是更喜歡在草地上打滾”,這樣是不是就容易回答了呢?
所以在活動和活動之間轉換時,要盡可能了解自己對每項活動的喜好程度。根據自己的喜好程度來安排先后順序,這樣離目標就不遠了。
當然,如果媽媽沒弄懂你的想法就來安排你的活動時,你可以把這個秘籍傳授給她。
第二招:了解自己對活動的行動排序
先問你一個問題:壞蘋果和好蘋果在一起,你先吃哪個?
這就是蘋果定律:人人都喜歡吃蘋果,但有些人總是先吃壞的,而另外有些人總是先吃好的。就像有些同學做事先做困難的,有些同學會先完成容易的;有的同學喜歡鉆研復雜的,有些同學則只想去做簡單的。
一箱蘋果不及時吃完,肯定會有幾個先開始變壞。我們并不是鼓勵吃蘋果時從壞的那個開始吃,只是用這個例子來打比方。從壞的蘋果開始吃,也許每個都會有點兒壞,吃不到一個好的蘋果,但正是這種重復堅持的過程,才會產生歷盡艱辛后的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找到更好的蘋果,每次都能在不完美中找到相對更好的,吃的時候心情是愉悅的;如果先吃好的蘋果,那么壞了的蘋果會變得更壞,到最后肯定是不能吃了,就會被當成垃圾丟掉,而且遺憾之余,更多的是無所謂,很少會帶來成就感。
對應到你們每天的活動的任務,可能就意味著簡單的任務做完后,不但沒有成就感,困難的、復雜的活動或任務還可能被放棄。這樣,你們可能總是無法得到足夠的意志力鍛煉,因為只有那些困難的、復雜的活動或任務才能錘煉人的意志與品格。
第三招:科學安排自己活動的時間
你是不是每天還在哭著練琴呢?總是感覺無論你怎么彈,時間還是過得很慢?如果你真的不想成為鋼琴演奏家或者畫家等藝術家,那么大可不必每天苦練幾個小時,每天半個小時左右足矣了。
一、二、三年級的小學霸都會習慣每天放學后,安排半小時閱讀學習的時間。等升到高年級時再逐漸增加到每晚1~1.5小時用以進行與學習相關的活動。
二年級的學霸小丁如是說:“剛上學那會兒,媽媽總是說你只要寫完作業,你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每天就快速寫作業,潦草應付,滿腦子都想著的是我一會兒玩兒什么,根本不把心思放在作業上。后來媽媽發現了我的小心思,于是,媽媽開始給我定規矩了,比如錯一題或者哪怕只是錯一步驟,都要減少幾分鐘玩兒的時間。有時媽媽忙起來沒時間檢查,就依據學校老師批改作業的等級來限制我的下一次自由活動的時間長短。你還別說,在媽媽的約束下,我真的成長了,學習成績提升很快,一躍就成了班級第一名。”
五年級的學霸小玉如是說:“原來的我不喜歡復雜的活動,每次面臨困難或復雜的任務時我就磨磨嘰嘰,能拖拉就拖拉。媽媽說我不是沒有能力,就是態度有問題,于是她就總在我耳邊講來講去的,我左耳聽右耳就冒出去了,完全沒有改變。我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安排自己的活動,我先把簡單的事情做了,當面對困難或復雜的任務時,就退縮、磨嘰,這是意志力不強的表現。后來,媽媽幫我解決了意志力不強的問題。比如,整理自己的衣柜,可以上午花1小時整理春冬裝,下午再花1小時整理夏秋裝,晚上再花點兒時間整理睡衣和內衣。媽媽幫我把困難的問題分成多個要點各個擊破,把復雜的問題分成多個步驟逐一解決。較強的意志力不但使我在生活上可以解決復雜的問題,學習上也一樣。”
小學霸們,如果我們要炒兩個菜,一個是煎蛋,一個是辣椒炒肉,我們怎樣安排炒菜的順序才算是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