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貴強 羅艷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標、新要求,使人們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認知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農村基礎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實現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但受多重因素影響,目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面臨一些困境,可以從構建長效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強化地方政府的服務理念、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監督機制等方面予以解決。
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鄉村振興;有效供給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一戰略實施的關鍵在于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全社會的參與度。為此,必須建立基于鄉村振興戰略需要的鄉村人力資源體系,這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基本要求。人力資源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價值總和,天然與教育掛鉤。換句話說,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助力,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
(一)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
農村基礎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通俗來講就是九年義務教育。教育是人才培養的根本途徑,作為公共服務的內容之一,教育與鄉村振興自然相容。農村基礎教育是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的必要途徑。《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實施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積極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升農村學校辦學水平,挖掘農村內部人力資源,發揮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消除城鄉差距的重要措施,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如期完成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
(二)農村居民樹立良好精神風貌的有效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漸被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所取代,傳統農村社會結構正在逐步瓦解,“外來文化”與“內在文化”激烈碰撞,帶來先進開放的觀念的同時,大量快餐式、物質化的理念也影響了農村原有的風俗習慣,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鄉村振興的實現。鄉村振興需要鄉村文化振興。農村基礎教育是鄉村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教育先行、文化開道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農村基礎教育可以立足鄉村文化,打造兼具現代性與鄉土性的農村教育氛圍,助推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轉變,幫助農村居民自覺革除陋習,樹立良好的精神風貌,在環境熏陶中逐漸養成與新時期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行為習慣,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立根鑄魂。
(三)提高鄉村人力資源素質的重要抓手
一直以來,部分農村居民素質不高是阻礙“三農”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激發農民的自身發展動力,使之適應現代農村生活,就變得尤為關鍵。按照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內因主導論,在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鄉村振興必須以提高鄉村人力資源素質為抓手,多渠道增加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進一步提高農村居民的知識儲備和綜合技能,奠定鄉村振興的人力基礎。
二、鄉村振興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提出的新要求
新時代下,鄉村振興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為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契機。
(一)要求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蓋、普惠共享、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內容,只有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才能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各項事業。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鄉村振興戰略的推行力度。目前,部分公共服務供給體系還不夠完善。其中,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缺失,使農村基礎教育資源較為短缺,影響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只有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才能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
(二)要求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更加均衡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利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縮小城鄉發展差距,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的內在動力。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內容之一。這就要求地方政府致力于促進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優化農村基礎教育資源配置,推動農村基礎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基礎設施完善和教育環境改善等。要不斷激發農村發展的內在動力,采取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解決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在此過程中,政府和社會各界要積極參與,通力合作,積極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教育振興,為加快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三)要求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更加精準
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精準是指供給主體所提供的內容與需求人群的期望內容高度吻合。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更加精準就是在厘清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實況的基礎上,按照所缺所需,不斷補齊農村基礎教育短板。近年來,農村基礎教育水平和質量持續提升,教育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趨于現代化,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這并不能代表所有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情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只有厘清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實況,促進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更加精準,才能真正讓農村基礎教育邁上新臺階。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面臨的困境
當前,在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更加均衡、精準。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與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
(一)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不足
近年來,隨著返鄉人員的增多,我國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出現了教育服務供不應求的現象。與過去農村家庭對教育服務的隱性需求相比,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對教育服務的需求已然成為一種顯性需求,造成了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不足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數量不足。之前由于農村人口大量外流,直接導致農村人口減少,部分農村學校沒有足夠的生源,時間一長,“一村幾校”的情況便很難見到了,有些村甚至不能滿足“一村一校”的要求。近年來,返鄉人口逐漸增多,生源充足但學校較少,學生通常要去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外的學校上課。這對于學生的安全和教育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另一方面,基礎設施不足。目前,雖然我國農村學校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但仍然有部分農村學校教室狹小、教學設備簡陋,缺乏圖書館、實驗室等必要的教育資源。例如,一些農村學校的體育課就是集合跑步、自由活動,沒有體育設施,無法開展其他運動項目。
(二)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質量不高
著名學者漢納謝克認為,在發展中國家,教育質量的影響遠遠高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目前,一些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教學水平和辦學條件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的教學水平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農村學校有許多資歷較老的教師,他們的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有些老教師是初中學歷或者中專學歷,他們雖然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沒有創新的教學方法,接受新知識和新觀念的能力有限,導致教學質量提升緩慢。另一方面,部分農村學校條件有限,校內外環境有待優化,基礎設施有待健全,教師薪資水平有待提高。
(三)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效率不高
供給效率是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的外在體現。有效的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必然是高效率的供給。雖然我國不斷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力度,但是得到的效果和投入的資源不成正比。以營養午餐為例,目前,我國部分地區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實行了營養改善計劃,但是在營養經費的使用過程中,存在效率不高、資源浪費的問題。比如,采購物資時沒有精準衡量總體需求,購買的物資沒有物盡其用,導致剩飯剩菜的問題時常出現。同時,每個學生的食量和喜好不盡相同,但營養午餐卻是標準化供給,所謂標準化,就是每個學生的菜品、餐量都是一樣的,不能按需取餐,這反映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效率不高的問題。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對策
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有效性,不但能夠滿足廣大農村居民對基礎教育的要求,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構建長效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經費投入不足。解決這一問題可以采取以下具體措施。一方面,構建長效農村基礎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具體而言,就是各級政府應承擔相應的主體責任。中央層面,應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專項資金的轉移力度;省級層面,應積極發揮省級財政在促進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中的作用;縣級層面,應根據農村實際情況確定專項資金轉移力度,同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關照,如學費減免、生活補貼等;鄉級層面,應充分發揮領導干部的作用,不斷為農村基礎教育爭取各類社會資源。另一方面,積極引入第三方。進一步鼓勵社會組織或個人以捐贈的方式提供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為以捐贈為代表的第三方供給農村基礎教育從制度上提供保障。這樣不但能夠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保障機制,還能夠不斷提高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質量。
(二)強化地方政府的服務理念
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對于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由于部分地方政府服務意識不強,存在一定的“輕服務、重績效”現象,影響了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有效性。因此,要解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不高的問題,應從轉變地方政府的服務理念入手。地方政府作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主體,一方面,要提高地方政府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重視程度。地方政府不能只做表面功夫,應把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標準,確保高質高效地完成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安排農村基礎教育服務相關項目管理人員時,可以從農村一線教師中選拔優秀教師作為項目管理人員,因為他們清楚地了解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情況,知道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問題所在。讓鄉村教師來做相關工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農村基礎教育服務有效供給。
(三)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監督機制
完善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監督機制,可以有效避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質效偏低、總量不足的現象。一方面,要明確責任主體,拓寬監管渠道。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相關質量監管制度,將監管責任落實到部門。協調教育局、民政局、組織部、紀委監委等相關部門成立聯合工作組,對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用健全的制度解決質量監管主體缺失、監管渠道缺乏等問題,讓制度落地見效,倒逼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提效升級。另一方面,要引入監管力量,傾聽群眾聲音。除了政府部門要承擔起質量監管責任,還要為群眾提供監督渠道,讓群眾有機會發聲,使之成為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監督的中堅力量。政府部門要傾聽群眾聲音,解決群眾需求,建立服務評價機制,使群眾參與到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監督中,切實發揮群眾力量,讓監管工作提質增效。用全方位的監管保障農村基礎教育服務供給的有效性,提升農村基礎教育水平,進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參考文獻:
[1]阮夢圓.鄉村振興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問題及其對策[J].南方農業,2019,13(26):110-111.
[2]杜育紅,楊小敏.鄉村振興:作為戰略支撐的鄉村教育及其發展路徑[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76-81+192.
[3]王爽.淺議以公共服務促鄉村振興[J].現代交際,2019(2):222-223.
[4]裴瑩.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及未來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2022,34(6):221-226.
[5]邵忠祥,范涌峰,宋乃慶,等.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與對策建議[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2(6):103-110+190-191.
[6]董洪亮,張爍.義務教育:破解“鄉村弱”“城鎮擠”: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成效與啟示[J].重慶與世界,2018(18):55-56+68.
[責任編輯:王芳玲]
作者簡介:魯貴強(1996—),男,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基礎理論。
通信作者:羅艷(1999—),女,貴州凱里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學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