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清晨,陽光穿過高樓的間隙,斜斜地灑在校門口。新學期的第一天輪到我導護,我早早地就站在校門口,等候著迎著晨曦走來的一張張稚嫩的面孔。
倉促間,遇見了尷尬的他
“誰叫你一天天玩手機,現在手機被老師收走了吧?我跟你說啊,你不要再找我要手機,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玩玩,你上什么學……”伴隨著高昂且尖銳的聲音,我手里竟然被一名陌生的老奶奶塞了一個手機,她正指著一個男孩大聲斥責。那男孩埋頭走路,看不清表情,大概對這怒斥聲已經習以為常了。周圍的孩子頻頻回頭,但他的腳步沒有停留,徑直走進了校門。我有些唏噓:大庭廣眾之下,他大概覺得挺沒面子的吧!
沒想到,這個在校門口丟面子的孩子——彬彬,竟然是我新接手的班級中的一員。我了解到,他父母離異,跟了父親,但父親長年在外地工作,奶奶獨自照顧他。“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他奶奶對他下意識的斥責,一定會造成他內心的自卑,也給他的心筑下一道墻。墻里沒有母親的溫聲細語,沒有父親的耐心陪伴,墻外還有同學的疏遠。
拿什么來慰藉這顆孤獨的童心呢?我反復思考:過往不論,新學期,我想他應該有新的開始。
“親其師,信其道。”這根“橄欖枝”理應由我先拋。
微妙中,打開了一扇溫暖的窗
開學初的家訪中,彬彬奶奶細數自己如何不易,再次當面數落孩子的不是,說他如何調皮……彬彬低著頭,一言不發。我岔開了彬彬奶奶的話題,拍了拍彬彬的肩膀,溫和地說道:“開學一個星期,彬彬表現挺好的,作業按時交,也很守紀律。課堂上如果再積極些,他進步一定會很快,我很看好他!”彬彬稍微抬起了頭,看我的眼神里有點疑惑和驚訝。
那天道德與法治課上,小組學生輪流分享和好朋友的故事。輪到彬彬時,他站起來,臉憋得通紅卻說不出話。此時有學生急不可耐地插嘴:“他沒有朋友,他以前總是動手打我們。”還有幾個學生隨聲附和。我嚴肅地說道:“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就像你們剛才隨意插話一樣。彬彬同學雖然有缺點,但他這學期知錯能改、表現很好,而且他做事認真,從不撒謊。老師覺得憑這些優點,彬彬就是個很值得交的朋友,下課了彬彬就是老師的朋友。”彬彬的表情很復雜:從難為情到忐忑不安,繼而是羞澀,最后又有點小驕傲。孩子的心情都寫在臉上了。
教師的情感支持是兒童培養社交能力的關鍵。學生是有向師性的,自從我當眾表示交了彬彬這個朋友之后,他陸續收獲了同學們的友善。一天,他悄悄興奮地跟我說:“下課有同學來找我玩了!”我想,“朋友”這扇窗我已經幫他打開了。
風波里,更新了處世的原則
不承想,這剛開的窗差點又關上了。
一天下課,彬彬的同桌突然伸著手指來找我哭訴,小姑娘手指被劃破了皮。我給她消好毒,讓她先回教室,隨即把“罪魁禍首”彬彬請了過來。我有些生氣,一股挫敗感油然而生,但我還是強壓住了怒火,先聽他說。彬彬有點緊張、著急,語速比平時要快,他一五一十地交代:自己上課折紙玩,同桌阻止他,搶了他的紙,他就上手抓了同桌。對于原則性問題,我一向不留情面,一份檢討必不可少。但我認為彬彬的認錯態度還算誠懇,瞟見他手上也有紅印,就問他怎么回事。一開始彬彬不愿意說,在我的追問之下,他才小聲回答:“我自己掐的。”“為什么掐自己?”他說:“想讓她原諒我。”我語氣緩和了下來:“掐自己痛嗎?”他點頭,沒說話。“是的,你掐自己覺得痛,你抓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很痛。今天事情發生了,你掐自己并不能解決問題。你要做的是去面對,去解決,去把你的歉意表達出來。”我盡可能地溫和引導。
午后,我詢問彬彬事情處理得如何,他卻一臉委屈地說:“我道歉了,她不接受。”我有些不悅,直言:“她有權利不接受你的道歉,你也不必在這里委屈。做錯了事,不是你道歉了別人就得接受。你要盡力去彌補,讓她知道你的歉意不是嘴上說說。”他有些迷茫地看著我,我無奈,只好給他出主意:“早上來了擦桌子,把同桌的桌子也一并擦干凈。看見她有困難了要及時幫助。”他有些天真,一邊說好一邊點頭。
在這場風波里,在從家庭往社會過渡的人際關系里,這個孩子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但他愿意毫無保留地信任我,屬實可貴。在化解了這次“友誼危機”的同時,我也幫他更新了他為人處事的原則。他開始注意約束自己的言行,學會關心他人的感受。后來,他用一顆溫暖的心收獲了更多的友誼。
反復間,迎來了可貴的自信
就餐第一周,彬彬就“脫穎而出”:吃飯時忍不住說話,在食堂奔跑把菜湯灑在地上。我在班上對就餐禮儀這個問題著重表揚了大部分學生,其中并沒有彬彬。之后彬彬稍有收斂,顯然他也想成為我口中的“優秀的大部分”。
奈何好景不長,某次就餐我不在,彬彬立馬“打回原形”。于是次日晨會上,我以自己的經歷為突破口說:“昨天下午,我去別的學校聽課,其他老師問我來這么早,中午吃飯班級里沒老師陪怎么行。我自夸說你們素質很高,就算我不在,你們也能約束自己,有序就餐。你們覺得我吹牛了嗎?”孩子們有的捂嘴笑,有的搖頭,有的埋著頭。隨后我讓學生就“素質高”這一優點展開討論,他們七嘴八舌,最后我總結道:“素質高是由內而外的散發,不是只在人前的表現;是不管老師在不在,你們都一樣能做好自己。”
很明顯孩子們能領會到我的意思,有個學生憤憤不平想舉手告狀。我用手勢阻止了他,并沒有點名個人,只對全體學生做了期許:“老師一直都相信我們班是一個有素質的班集體!”
把集體作用于個人,效果是立竿見影的,“刺頭”彬彬也成了繽紛花叢中盛開的一朵,且這朵花兒在持續地散發芬芳。他逐漸成了小組積分的中堅力量:課堂上積極舉手,作業頻頻得“優”,值日勤快細致,還約組員跟他一起練字——要知道,之前他還因為字跡潦草被我批評過。
誰不喜歡這樣的同學呢?新一輪組長推選中,彬彬當選。我問:“組長可要帶著組員一起進步,你可以做到嗎?”彬彬鄭重地點頭:“我可以!”“我可以”是回答,是承諾,也是孩子找回的自信。
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全面發展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彬彬這里,我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予他正向的心理暗示,遵循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原則”,將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促使孩子與集體共同成長。我們的故事很平凡,但窗外的暖陽已經照進了少年塵封的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海門港新區實驗小學)
(插圖: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