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香,伍俐亭,萬玲玲,李維君
(江西省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南昌 360003)
兒童肥胖是由于兒童長期的能量攝入超過能量消耗,體內脂肪堆積過多,使體重超過一定范圍的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該病對代謝、內分泌、心血管、呼吸、消化等系統及生長發育有較廣泛的影響[1],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疾病都有明確關聯。我國的相關數據顯示,1986年,我國7歲以下兒童單純性肥胖檢出率為0.91%,2006年檢出率上升到3.19%,增加了3.5倍;長期的調研數據則顯示,1985—2014年,7~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從1.1%上升至12.1%,肥胖率從0.1%上升至7.3%,2015—2019年,6~17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超重率為11.1%,肥胖率為7.9%[2]。由上述研究可以發現,在過去20年間,我國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率上升明顯,對我國的青少年健康造成嚴重的威脅[3]。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運用單純的個性化飲食對兒童肥胖患者實施減重,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7月至2022年9月就診于江西省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門診單純性肥胖兒童120例,其中8例因不能隨訪而脫落,剔除1例不能堅持的患兒,共112例納入研究。112例患兒中男71例、女41例,平均年齡10.85歲。
使用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于2018年發布的《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與肥胖篩查》[4]為判別依據。
1)符合診斷標準,且年齡在6~14歲;2)能配合完善身高、體重、腰圍、臀圍等體格檢查;3)完善內分泌系統、糖脂代謝等實驗室檢查,及腹部B超等功能性檢查;4)半年內未使用過激素、減肥藥物等可能對研究結果產生影響的藥物或產品;5)自愿接受個性化食譜減重方案,并接受飲食指導監督和管理。
排除標準:1)存在可引起肥胖的內分泌系統疾病或心腎疾病,以及存在明顯遺傳傾向的肥胖患兒;2)存在結締組織病等需要長期使用藥物干預的疾病;3)需要特殊飲食的患兒。
脫落標準:1)家屬要求退出;2)家屬不能執行食譜方案;3)家屬不能準確描述患兒情況;4)患兒不能配合飲食調整方案執行及不能隨訪者。
所有患兒均采用個性化飲食方案進行干預治療。1)目前國內尚無超重肥胖兒童青少年明確的體重管理目標,根據以往循證依據,對于超重但無代謝性危險因素的兒童青少年,建議保持BMI低于該性別年齡段的超重界值點;對于腰圍超標、超重伴代謝性危險因素以及肥胖的兒童青少年,根據《中國兒童青少年代謝綜合征定義和防治建議》[5],將減重5%~10%作為初始目標。2)參照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6],兒童青少年每日能量攝入隨年齡增加而增加,正常體重的6~17歲學齡兒童青少年每日能量攝入范圍為男生1400~2500 kcal·d-1,女生1250~2000 kcal·d-1。超重肥胖兒童青少年采取限制能量的平衡膳食進行減重,每日能量攝入應保證正常生長發育所需能量的前提下,適當地減少能量供給,按目標體重計算每次的能量攝入,達到目標體重后再調整下一個目標體重飲食方案,在達到健康體重目標后循序漸進地調整至正常兒童青少年的能量水平。3)個性化飲食需要兼顧肥胖兒童的飲食喜好,在患兒原有飲食習慣基礎上,對需要限制的食物(如糖果)限制或替換,使其少食或者不食高熱量的食物,食物分量也需要充分考慮兒童青少年的飽腹感。4)個性化食譜應調整保持食物的多樣化和營養的均衡性,注意葷素兼顧,主食粗細(1/4~1/2比例)搭配,保證谷類、豆類、魚、肉、奶和蔬菜的攝入,制定低能量、低脂肪、低糖、高蛋白、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膳食。三餐提供的能量占全天總能量的比例分別為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分別為15%~20%、20%~25%、55%~60%。水果牛奶以加餐形式添加到食譜中,同時嚴格限制避免食譜能量以外的零食和飲料,吃飯時間應維持在20~30 min,19:00前完成晚餐,此后不再攝入有能量的食物,如水果、飲料、乳制品等。5)對就診的患兒建立個人檔案,加入兒童肥胖科學減重群,并定期提醒其營養科門診復診,調整減重目標和食譜。隨訪方式以門診復診為主,結合電話隨訪和即時通信的方式。最長隨診時間為6個月,最短為1個月,隨診時間的中位數為3個月。
對患兒的基本特征,是否合并脂肪肝、血脂、血糖異常,及飲食治療1個月后的體重、腰圍、臀圍、BMI等特征進行統計分析。有效者以體重減輕3~4 kg為標準,無效者以體重減輕少于3 kg或體重增加為標準。

112例中男71例,女41例,平均年齡10.85歲,平均體重(60.98±14.05)kg,平均BMI為26.6 kg·m-2。其中合并脂肪肝36例,合并血脂異常50例,合并血糖異常3例,合并胰島素抵抗69例,同時合并脂肪肝、血脂異常38例,同時合并脂肪肝和血糖異常2例,同時合并血脂異常、血糖異常3例,同時合并脂肪肝、血脂異常和血糖異常1例。
患兒治療后腰圍、臀圍、體重、BMI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01)。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腰圍、臀圍、體重、BMI比較
治療前112例患兒中共有36例合并有脂肪肝。在進行1個月的個性化飲食干預治療后,B超復查結果顯示,其中11例中度脂肪肝轉化為輕度脂肪肝,1例重度脂肪肝轉化為中度,而12例輕度脂肪肝患兒中,有2例未見肝脂肪樣改變。治療后脂肪肝情況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脂肪肝情況比較 n=112,n(%)
112例患兒中,體重減輕≥3 kg患兒102例,體重減輕2~<3 kg患兒8例,體重減輕<1 kg患兒2例,有效率為91.1%。
在兒童的生長發育進程中,兒童肥胖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一個健康問題,相關的研究報道也日益豐富,主要集中于影響因素、營養狀態、疾病相關、糖脂代謝、心理行為研究等[7]。李華等[8]在研究中強調95%的肥胖癥患兒為是單純性肥胖,提示兒童單純性肥胖的干預和改善方法的研究需求量巨大。萬燕萍等[9]在研究中指出干預單純性肥胖癥兒童過程中,既要注意有效地控制兒童的體重,也要注意滿足兒童正常生長發育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個性化飲食干預包括目標體重食譜能量計算、食物合理搭配和飲食行為干預,旨在幫助兒童及其家長明確其日常飲食中的禁忌,并幫助其控制熱量堆積情況[10],幫助患兒及家屬樹立正確的飲食觀,減少不正確的食物能量攝入,提高患兒及家長對食物的量化認識[11]。
一項肥胖與糖脂代謝的相關性研究[12]表明,腰臀比與胰島素和血脂水平密切相關,腰臀比改善與胰島素水平與糖脂代謝指標的改善有明確的正相關系。馬軍等[13]對1011名中小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超重和肥胖兒童脂肪肝檢出率明顯高于體重正常兒童。康如彤[14]研究表明高BMI和大腰圍是肥胖兒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獨立危險因素。另有研究[15]指出肥胖兒童的脂肪肝大多處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狀態,如果不能對這部分兒童進行及時有效的干預,會有發生肝硬化的風險。定期進行生長發育監測,糾正肥胖患兒飲食結構,幫助其建立健康的飲食結構和飲食行為習慣,是降低肥胖兒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發病率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個性化飲食干預1個月后,肥胖兒童的體重為(57.37±13.66)kg,腰圍為(82.20±8.90)cm,臀圍為(89.73±9.47)cm,BMI為(24.69±3.367 kg·m-2),各指標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改善(均P<0.01),治療有效率為91.1%。提示在單純性肥胖癥兒童中運用單純性個性化飲食減重的效果是顯著的,還能夠扭轉肥胖兒童的脂肪肝情況,對降低肥胖兒童脂肪肝發病率具有積極意義。此外,該治療方法還能夠激發肥胖兒童和家長對下一個月目標體重的減重執行力,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飲食結構和飲食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