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福,王哲新,楚冉,邊珍珍,古月
開封市人民醫院,河南 開封 475000
白癜風是一種色素脫失皮膚病,又稱為毀容性疾病,因白斑范圍廣泛,一旦皮損暴露,對患者外貌、心理健康乃至日常生活可造成巨大影響。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藥物為主,他克莫司作為皮膚外用藥,可對白斑進展和皮膚面積進行抑制,并促進皮損色素沉積、膚色復常。謝瑤新等[1]研究發現,他克莫司透皮吸收有限,易影響眼部黑色素細胞恢復,無法達到滿意效果。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儀是一種物理治療儀器,可利用激光效應打破白斑與正常皮膚中的色素平衡,促使黑色素細胞增殖轉移,加速白斑消失。榮蓉等[2]將準分子激光治療用于銀屑病治療中取得較好療效。基于此,本研究將準分子激光治療應用于白癜風治療中,以期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1.1 對象 選取本院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96例白癜風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組和優化組,每組48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白癜風的診斷標準[3];②無青光眼病史;③皮損處>1處;④近3個月內未使用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排除標準:①對研究所用藥物及對紫外線治療過敏;②皮損位于外生殖器等黏膜部位;③本身具備瘢痕體質;④依從性差。本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持續治療3個月,并進行3個月隨訪。
1.2.1 常規組 予以0.1%他克莫司軟膏(國藥準字J20060030)治療,每次少量均勻輕柔涂抹于患處至完全覆蓋,早晚各1次。
1.2.2 優化組 在常規組用藥基礎上增加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儀治療。采用巔峰準分子激光系統(美國 Photo Medex,Xtrac型)測定患者皮膚最小紅斑量,設置工作氣體為氯化氙氣體,光纖維激光短脈沖波為20~40 Lm、光斑20 mm×20 mm,24 h后觀察照射部位反應并測定皮膚最小紅斑量(MED)值。根據測量的MED值確定第一輻射劑量(設置為75%MED值),后續治療根據患者的反應進行能量調節。對于沒有紅斑的患者,增加能量100 mJ/cm2;有疼痛性紅斑或水疤者,暫停1次或在癥狀消退后恢復照射,劑量減少30%;紅斑持續時間>72 h者,能量減少100 mJ/cm2;持續時間超過48~72 h者,能量減少50 mJ/cm2;持續時間超過24~48 h者,能量增加50 mJ/cm2;持續時間<24 h者,能量增加100 mJ/cm2。每周2次,每次間隔2 d以上。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
1.3.1 皮損改善效果 治療前后分別采用格子計數法計算皮損面積。白斑色素積分:皮損呈純白色,少量色素沉著為1分;皮損呈淡褐色,存在多數色島為2分;皮損黃褐色,幾乎與正常皮膚顏色接近為3分。
1.3.2 外周血免疫細胞水平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早晨左上臂靜脈血5 mL,以3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半徑為15 cm,取上清液,采用流式細胞儀(德國Partec,FC 500 MPL型)檢測Th17、CD4+、CD8+,計算CD4+/CD8+比值。
1.3.3 皮損炎癥損傷因子水平 治療前后分別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常規分離得血清,采用多功能酶標儀(山東云科智能科技,YK-SY96A型),以ELISA法檢測可溶性細胞間黏附分子-1(sICAM-1)、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α-MSH)、白細胞介素-2(IL-2)。
1.3.4 復發 ①白斑異常表現:白斑區域擴大,或在沒有白斑的地方出現新的白斑,且邊緣模糊;白斑部位瘙癢或紅斑。②同形反應:創傷、摩擦、持久壓力、過敏性皮炎、濕疹部位出現白斑反應,伍德氏燈檢查發現新發白癜風呈灰白色,邊界不清楚,且伍德氏燈下面積超過目測面積。符合任意一條即為復發[4]。

2.1 一般資料 常規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21~57(42.37±5.08)歲;病程1~3(2.15±0.31)年;疾病進展期31例,穩定期17例;皮損寬度21~52(37.81±9.25)mm;皮損長度69~103(86.15±12.27)mm。優化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22~58(42.29±5.13)歲;病程1~3(2.12±0.37)年;疾病進展期32例,穩定期16例;皮損寬度22~51(37.74±9.22)mm;皮損長度70~102(86.09±12.21)mm。2組上述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
2.2 皮損改善效果 治療3個月后,2組皮損面積均縮小,白斑色素積分均增設,且優化組皮損面積小于常規組,白斑色素積分高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2組皮損改善效果對比
2.3 外周血免疫細胞水平 治療3個月后,2組外周血免疫細胞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且優化組Th17、CD8+低于常規組,CD4+、CD4+/CD8+高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2組外周血免疫細胞水平對比
2.4 皮損炎癥損傷因子水平 治療3個月后,2組皮損炎癥損傷因子均有改善,且優化組sICAM-1、IL-2低于常規組,α-MSH高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2組皮損炎癥損傷因子水平對比
2.5 復發率 治療結束并隨訪3個月后的復發率,優化組為4.17%(2/48),常規組為18.75%(9/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3,P=0.03)。
2.6 不良反應率 治療3個月中,不良反應率為8.33%(8/96),優化組6.25%(3/48),常規組10.41%(5/4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4,P=0.71)。
白癜風因黑色素細胞被破壞引起,他克莫司軟膏可影響角質化,刺激黑色素細胞及其母細胞的生長,促使黑色素細胞在病變中沉淀。但部分患者在經他克莫司治療后效果緩慢,藥物總體完整性一般[5]。本研究將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儀用于白癜風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皮損面積顯著縮小,白斑色素積分顯著增高,提示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皮損程度。其原因可能是脈沖氣體直接照射至患者皮膚病變位置,可加速酪氨酸聚合氧化,促進黑色素細胞增殖、轉移,加快皮損復色,縮短康復進程[6]。
有研究證實[7],白癜風患者的Th17、CD8+含量比正常人高,CD4+、CD4+/CD8+比正常人低。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外周血免疫細胞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且優化組Th17、CD8+低于常規組,CD4+、CD4+/CD8+高于常規組,提示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能夠增強細胞免疫。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優化組復發率低于常規組,提示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短期臨床療效較好,可降低復發率。這可能與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能增強患者免疫細胞抑制有關,與劉樂等[8]研究結果相符。
sICAM1、IL-2和α-MSH可有效反映皮膚炎癥狀態。結果顯示,與常規組相比,優化組sICAM-1、IL-2更低,α-MSH更高,提示準分子激光皮膚治療儀能夠減輕患者炎癥損傷因子水平。其原因可能是準分子激光通過向靶細胞釋放高能量以作用于角質形成細胞、黑素細胞,拮抗皮損組織中的炎癥因子,使得sICAM-1水平降低,抑制IL-2釋放,減少炎癥因子損傷,進而促進干細胞生長因子形成細胞釋放,刺激大量α-MSH合成,進一步拮抗促炎細胞因子,減輕患者皮損炎癥因子損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