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鋒剛,黨軍·陜西法士特齒輪有限責任公司材料中心
本文研究了20CrMnTiH3 余熱正火工藝參數對結果的影響,不同入爐溫度、爐溫及周期時間對余熱正火后零件硬度和金相組織的影響。以及影響金相組織中異常組織和帶狀組織的因素,最終通過試驗數據選擇了一種最佳的20CrMnTiH3 齒輪類毛坯余熱正火工藝方案。
鍛造余熱等溫正火工藝是一種節能降耗、成本低廉的預備熱處理工藝方案,隨著鍛造自動化程度的增加,穩定的鍛造過程配合余熱等溫正火工藝的生產方式(見圖1)在齒輪行業逐漸被認可和廣泛使用。首先,余熱正火工藝成本低廉,只有等溫正火的五分之一;其次,設備簡單價格便宜,常見的有轉底爐和網帶爐;再次,工藝穩定性好,產品單件均勻性和整批均勻性都很好,適用于批量生產模式。

圖1 余熱正火生產線示意圖
我公司自2006 年引進自動化鍛造設備+余熱正火爐生產線,開發了8620RH 材質齒輪類鍛件的余熱正火工藝,經過長期生產實踐證明了余熱正火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隨著產品類型的增加,20CrMnTiH3 齒輪鍛件逐漸在自動鍛造線生產,該材料鍛件的余熱正火工藝急需開發和應用。
試驗用典型零件外形尺寸為外徑185mm,中心孔為50mm,厚度40mm,帶輪輻齒輪類鍛件毛坯,材質為20CrMnTiH3,主要化學成分如表1 所示,淬透性如表2 所示,淬透性較8620RH 材質高一些。技術要求為正火后金相組織符合GB/T 13320-2007 標準1 ~3 級,帶狀級別符合GB/T 34474.1-2017 標準0 ~3 級。不允許有貝氏體、馬氏體等異常組織存在,正火態晶粒度要求5 ~8 級。

表1 20CrMnTiH3 原材料實測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表2 20CrMnTiH3 原材料淬透性檢測結果
我公司余熱正火設備為轉底式余熱正火爐,一種為電加熱方式,一種為燃氣加熱方式。相比電加熱零件表面氧化較少,運行成本高;燃氣加熱工件表面氧化較多,但運行成本低。
工藝設計時,應在保證最終質量的前提下,盡量簡化工藝流程,合理利用能源,以相對較少的能源消耗來獲取最佳工藝效果。
⑴終鍛溫度控制。
成形后鍛件的溫度必須在(亞共析鋼)以上,當鍛后零件溫度波動小(鍛造加熱和鍛造過程能連續穩定控制)時可采用直接急冷的方式;當鍛后零件溫度波動較大或鍛件截面變化大時,必須增加均溫過程,即終鍛后立即進入均溫熱處理爐中進行一段時間的保溫,使急冷前的鍛件溫度均勻一致,否則會造成急冷后鍛件溫度相差大,產生異常組織(粒狀貝氏體或貝氏體組織)。
⑵急冷速度控制。
急冷是鍛造余熱等溫正火工藝的關鍵工序,急冷工序中要求鍛件有足夠的冷卻速度,其風量和風向均能調節和控制,保證鍛件快速冷卻,同時冷卻前同一鍛件和同批鍛件溫度均勻一致(或相近)。急冷的目的是通過快速冷卻來減少先共析鐵素體的量,過多的鐵素體會造成等溫正火后鍛件硬度下降。必須對急冷速度加以控制,過快的急冷速度會在鍛件組織中產生魏氏組織,一般急冷速度控制在70℃/min。例如重型載貨車變速箱齒輪材料8620RH(20CrNiMoH),該齒輪等溫正火后要求硬度為150 ~170HBW,范圍窄,金相組織為1 ~3 級。一般規律為冷速越快組織越細,硬度越高。
⑶入爐溫度控制(急冷后溫度控制)。
急冷后必須保證鍛件溫度在珠光體轉變區,不能低于貝氏體轉變開始溫度,否則會造成組織中出現貝氏體(或粒狀貝氏體)組織;同時,如急冷后等溫溫度過高會導致先共析鐵素體量增多,組織轉變后珠光體片層間距大,造成鍛件硬度下降。鍛件急冷后等溫溫度一般控制在材料C 曲線鼻尖溫度以上50℃范圍以內,鍛件溫度通過設置在生產線上的紅外測溫儀或手持紅外測溫儀測量。
⑷等溫溫度的選擇。
等溫溫度的高低直接影響等溫正火后鍛件的硬度,等溫溫度高則硬度低,等溫溫度低則硬度高。等溫溫度一般為鍛件材料C 曲線鼻尖溫度±30℃范圍以內,鼻尖溫度最佳,具體溫度需根據鍛件的材料、形狀和尺寸大小通過試驗確定,并根據等溫正火后鍛件的硬度進行適當調整。
⑸保溫時間的確定。
余熱正火工藝中,在等溫過程中發生珠光體轉變,因此必須有足夠的保溫時間保證珠光體轉變完成,等溫時間過短會造成過冷奧氏體沒有完全轉變為珠光體,在隨后的冷卻過程中會轉變為貝氏體,造成等溫處理后鍛件硬度高、組織不合格。最常見的材料為8620RH 和20CrMnTi,最短保溫60 分鐘即可,但17CrNiMo6、20Cr2Ni4 等材質則需要180 分鐘以上。等溫時間可根據材料的C 曲線(等溫轉變曲線)進行初步確定,并根據試驗情況進行調整。

加熱溫度以典型零件為對象根據20CrMnTiH3 材質的C 曲線(見圖2)“鼻尖”溫度+淬透性值,與目前成熟的8620RH 材質余熱正火工藝對比,設計了20CrMnTiH3 材質的兩種工藝加熱溫度——660℃和680℃,保溫時間90 分鐘,分別用兩個極限入爐溫度范圍測試熱處理結果,即740 ~750 ℃和650 ~660℃兩個入爐溫度范圍。

圖2 20CrMnTiH3 材質的C 曲線
入爐溫度以典型零件為對象設計四種入爐溫度試驗方案,方案覆蓋20CrMnTiH3 材質的C 曲線“鼻尖”溫度660℃以下和650 ~750℃之間4 個溫度范圍(740 ~750℃,710 ~720℃,680 ~690℃,650 ~660℃);測溫位置都統一在內孔部位。
從試驗數據(見表3)分析:只要入爐溫度合適,660℃和680℃都能獲得合格的正火組織和硬度,但選擇較低的保溫溫度既能防止帶狀組織加重,又節約加熱能耗。

表3 不同保溫溫度試驗數據統計
在確定保溫溫度后繼續進行了不同入爐溫度的對比試驗,結果(見表4)顯示入爐溫度越高,正火硬度越低,帶狀組織越明顯。反之,入爐溫度越低,正火硬度越高,帶狀組織越輕微。硬度最高可達到210HBW,但金相組織卻合格,但硬度過高不利于機械加工。

表4 660℃保溫不同入爐溫度試驗數據統計
入爐溫度在680 ~750℃范圍內硬度和金相都合格。參考8620 材質入爐溫度控制在60 ℃范圍內,且保證安全溫度下限值,最終將入爐溫度定為690 ~750℃。
根據試驗結果最終確定20CrMnTiH3 余熱正火基本工藝參數,如表5 所示。20CrMnTiH3 余熱正火金相組織及急冷過程見圖3、圖4。

表5 工藝參數確定

圖3 20CrMnTiH3 余熱正火金相組織

圖4 急冷過程
典型零件的等溫正火整體硬度比余熱正火低,余熱正火的硬度值會根據原材料爐號不同而波動,對原材料的波動更加敏感。同時,余熱正火的帶狀組織隨原材料爐號不同有明顯變化。滲碳淬火回火工藝后變形量對比結果顯示兩種工藝基本一致,無明顯差別。
⑴20CrMnTiH3 鍛造余熱正火可獲得合格的金相組織和硬度;
⑵20CrMnTiH3 鍛造余熱正火合理的入爐溫度為690 ~750℃,入爐溫度越高零件表面硬度越低,反之硬度升高;
⑶20CrMnTiH3 鍛造余熱正火660℃為最佳保溫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