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娟
(皖南醫學院 圖書館,安徽 蕪湖 241002)
文獻計量分析主要以已刊發的大量文獻數據為研究對象,采用數學和統計學方法來研究文獻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從而分析某一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預測未來發展趨勢[1-2]。
隨著數字網絡技術普及與發展,高校圖書館中原本以圖書資料流通與借閱為主要內容的讀者服務過于單一,而廣大師生讀者需求是多元化的。隨之而來的就是該領域的研究出現了大量文獻資料,它們之間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了復雜的網絡關系。因此,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對近10年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總結,并進行了相應的科普化解讀,以便廣大師生能較為客觀、全面地認知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為今后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建設提供參考方向。
文章數據以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為數據來源,以主題“高校圖書館”和“讀者服務”為檢索方式,按照“精確”模式檢索“2013-01-01至2022-12-31”的文獻資料。應用Excel 2003和CNKI 自帶統計工具對所獲文獻的年產出量、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機構、關鍵詞、高被引論文等方面統計分析,并采用VOSviewer軟件繪制關鍵詞共現可視化圖譜,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現狀與熱點趨勢。
共獲文獻2 819 篇,其中學術期刊論文2 470篇(占87.6%)、特色期刊論文234篇(占8.3%)、學位論文91篇(占3.2%)、會議論文15篇(占0.5%),其他成果、學術刊輯、圖書等相關文獻9篇,說明關于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的研究成果形式多樣,以學術期刊論文為主。期刊論文年度分布情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現狀。2013—2022年各年期刊發文量隨時間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整體上發文量隨時間變化呈波動下降,由 2013年最高峰448篇降至2022年的117篇,可能表明2023年前該領域研究已經取得不錯成果,現階段研究進入相對成熟期。總體而言,國內對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的熱度仍維持一定水平,但整體呈現下滑趨勢。

圖1 2013—2022年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期刊論文統計
論文的期刊分布主要反映研究成果發表在哪些期刊上,同時也能反映期刊在該領域研究成果報道的影響力,有助于為后續研究者對該領域論文資料的查閱與研究成果發表[3]。統計結果顯示,有關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的2 704篇期刊論文共分布在524種期刊上,發文量前10的期刊分別為《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4篇)、《河南圖書館學刊》(103篇)、《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102篇)、《才智》(88篇)、《辦公室業務》(85篇)、《農業圖書情報學刊》(68篇)、《科技視界》(64篇)、《科技咨訊》(48篇)、《圖書館學刊》(44篇)和《情報探索》(37篇),表明這些期刊是我國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成果刊發的主陣地。而期刊論文中來源于核心期刊文章(指被CSSCI、CSSCIE、北大核心收錄的文章)219篇,占總發文量的8.10%,說明相關人員科研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在2 704篇期刊論文中共涉及作者3 540人,以第一作者身份發文量在5篇及以上的僅有遵義師范學院的何德兵(6篇)和西安財經學院的魏萍(5篇)兩位作者。其中: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共3 130人,占88.4%;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共有324人,占9.2%;發表3篇及以上論文的作者共有86人,占2.4%,其中匿名作者合著論文篇數為11篇,由此可見,該領域研究作者之間合著率不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機構發文量可以反映出研究機構在該領域的學術生產力和影響力,從統計結果可知共有超過40家機構參與相關研究,發文量前10的機構分別為內蒙古財經大學(28篇)、安徽大學(20篇)、西安科技大學(19篇)、貴州財經大學(18篇)、包頭師范學院(17篇)、陜西學前師范學院(16篇)、山東大學(15篇)、南京大學(15篇)、遵義師范學院(15篇)和武漢大學(14篇),這些機構是該領域的主力,該結果也有助于后期相關單位人員的交流學習。
所有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有基金資助的論文共計510篇,占總發文量的18.86%。基金項目類型超過40 種,包括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類項目、省廳級項目、省級軟件科學研究項目以及各類高校校級項目等。而無基金資助的論文占比為81.14%,可以看出申請不到任何課題基金項目支持的研究人員所占比例非常高。
論文被引用次數通常用來說明論文的學術影響力。被引次數越多,說明論文學術成果越受到關注。如,于愛華[4]的《MOOC時代背景下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創新研究》是這一領域的高頻被引論文,被引用了105次,該論文闡述了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的概念和起源,并提出了高校在網絡化、公開化趨勢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一些創新舉措,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參考。韓麗風等[5]提出網絡時代下讓學生參與讀者服務的創新模式,如本科生參與的閱讀推廣、服務營銷;研究生的學科服務。羅麗等[6]就采用了文獻調研的方法分享智慧圖書館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為業界更好地建設智慧圖書館提供參考和借鑒。具體被引頻次前10篇的論文如表1所示,從表1中所列論文標題可知,該領域研究主要聚焦于數字時代下高校圖書館智能化服務。
關鍵詞是一篇文獻的核心和靈魂,是對論文研究內容的高度凝練,它能準確表達文章的主旨,統計分析關鍵詞是快速把握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熱點以及未來研究趨勢的重要手段之一[7]。根據對關鍵詞的統計結果,對高頻關鍵詞進行共線分析,其結果有助于體現本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熱點。利用 VOSviewer軟件對獲得的所有期刊論文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建立關鍵詞之間的共現關系,以關鍵詞出現10次作為閾值進行聚類分析,共有關鍵詞4 241個,其中有135個關鍵詞符合上述條件,得到圖譜(見圖2)。圖2中一個關鍵詞為一個節點,節點大小代表其頻次,連線表示關鍵詞之間的共線關系,其中顏色代表不同的聚類,顏色相同,則代表所研究內容相同或相近[8]。從圖2顯示的結果可以看出,該領域研究的關鍵詞形成了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高校、參考咨詢、服務、創新、網絡環境及閱讀推廣等幾個相互重合交叉核心聚類板塊。由此可以推測,該領域研究現狀與熱點主要是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圖書資料借閱層面上,而且已有所創新,強調以人為本,結合網絡大數據向讀者提供了除圖書資料借閱服務外的閱讀推廣服務、參考咨詢服務、信息服務、學科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多種形式服務。在傳統讀者服務基礎上豐富化,建立以滿足各類讀者需求為目的的人性化高質量服務新模式。

圖2 關鍵詞共現圖譜
自20世紀60年代受到關注后,讀者服務一直是圖書館界研究的熱點問題,并取得了極大的研究成果。從上述分析可得如下結論: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研究近年來備受各大高校關注,但熱度逐年降低,且已形成了較為突出的期刊群,而核心作者群并未形成,且合著率較低,機構間交流合作少,應建立相關的合作研究機制,為后續各研究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提供機會。網絡技術的發展對讀者服務產生了積極影響,不僅研究視角與內容多樣化,在服務過程中還注重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讀者服務是圖書館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圖書館的核心服務工作。通過本文的研究,筆者對未來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建設提出以下建議:(1)服務要人性化,高校圖書館是為師生讀者提供文獻資料的服務性機構,是服務就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這樣才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2)服務內容形式要多樣化,不能僅停留在圖書資料的借閱層面上,需要拓展,如增加參考咨詢服務、科學服務、數據庫使用與查詢培訓服務、閱讀推廣服務及論文查重查新服務等。(3)服務資源的個性化,要適當根據讀者群體的需求特點,建設有特色的資源,滿足讀者的需求。(4)依托數字網絡技術,服務要創新,如圖書資料的借閱可由人工手動借閱變為電腦自助借閱等。總之,讀者服務工作不僅體現廣度,還要有深度,做到“讀者第一、服務至上”,這樣才能贏得廣大師生的支持與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