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麗,張成樑
(浙江外國語學院 圖書館,浙江 杭州 310023)
當前,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社區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近年來,社區圖書館在社區文化建設過程中的引領性作用日益凸顯,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浙江是社區圖書館建設比較好的地區之一,在摸索中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杭州的“杭州書房”、溫州的“城市書網”模式、嘉興的總分館體系“嘉興模式”、臺州的“和合書吧”項目等建設模式成效卓著。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慧社會建設的推進,圖書館從傳統圖書館進入智慧圖書館發展階段。智慧社會背景下,隨著社區圖書館建設的深入推進,一些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日益顯現??偨Y分析浙江社區圖書館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加快推進浙江社區圖書館建設進行思考,既可為浙江地區社區圖書館發展規劃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也可為其他地區社區圖書館建設提供有益借鑒和決策依據。
相較于國外,我國社區圖書館建設起步較晚。我國社區圖書館是在城鄉社區建設推進的進程中發展而來的。1986年,民政部首次把“社區”概念引入城市管理[1],社區服務開始被提上議事日程。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首次提出“搞好社區文化”,社區文化建設成為城鄉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社區文化建設帶動了社區圖書館發展,黨的十四大后,我國的社區圖書館建設開始起步。20世紀90年代后期,上海、北京、大連等城市迎來了社區圖書館建設的第一波小高潮。
2000年左右,浙江地區社區圖書館主要以文化館(站)、社區閱覽室的形式存在,尚處于探索階段。2002年,省會杭州,在全市已建成的365個社區中,擁有2 000冊藏書,有一定文化活動設施的社區僅占12%,即40個左右[2]。這階段,寧波走在了前列,2001年,寧波在全市社區開始創建社區閱覽室,并出臺了相關創建標準。2003年8月,浙江發布了《浙江省公共圖書館管理辦法》,對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做了相關規定?!掇k法》規定鄉鎮、街道應當在文化站內設立圖書室,有條件的也可單設公共圖書館,鼓勵在社區、村設立向社會開放的圖書館(室)[3]。至此,從2003年開始,浙江地區社區圖書館發展進入新階段。至2005年,寧波社區閱覽室已初步形成網絡,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2007年,杭州啟動實施社區(村)文化陣地扶持建設工程,新建一批高質量的社區圖書(閱覽)室。至2009年,杭州80%的社區建起了社區圖書館。隨著書香浙江建設以及全民閱讀工作的不斷推進,浙江地區社區圖書館建設進展加快,出現了新的服務模式——城市書房。2014年,溫州率先建成全國首家城市書房,并制定了全國首個城市書房行業標準《城市書房服務規范》,之后升為浙江省級地方標準。截至2023年4月,浙江省建成的城市書房已超450家。2016年,寧波發布了國內首個鄉鎮(街道)圖書館建設的地方標準——《鄉鎮(街道)圖書館建設與服務規范》[4]。2022年,杭州開始探索社區圖書館發展新模式——鄰里圖書館。
農村社區圖書館建設早于城市社區圖書館建設。新中國成立后,農村圖書館建設就受到高度重視。1951年,國家提出:有條件的村、鎮建立圖書室,發展農村圖書網[5]。浙江地區農村圖書館建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以嘉興為例,至1956年,嘉興全地區9個縣、206個鄉、2 353個村,建立中心圖書館的鄉有125個,約占60.5%,村圖書館或流通站有847個,約占36%[5]。至1958年,浙江地區出現了鄉鄉有中心圖書室的可喜局面。
20世紀80年代,隨著鄉鎮文化站建設普及,鄉鎮圖書館以鄉鎮文化站為依托出現了顯著發展。1978年,浙江全省共有鄉鎮文化站1 049個,至1987年,全省鄉鎮文化站發展到3 526個。1985年3月,慈溪成立浙江省第一個鎮圖書館——庵東鎮圖書館。1989年,慈溪農村鎮鄉圖書室普及率浙江省第1。1995年,浙江啟動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東海明珠”文化工程建設,推動了鄉鎮圖書館的發展。
自2007年開始,農家書屋工程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浙江從2010年年底全面啟動農家書屋建設工程,起步雖晚,但加速快,浙江農村圖書館事業發展突飛猛進。浙江結合各地實際,將有關部門在農村建設的各類圖書閱覽室等文化設施,統一納入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體系,逐步形成了“一個公章、兩塊牌子、三項制度、四個本子”的農家書屋規范化管理模式。2012年6月,浙江省24 179個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共建成農家書屋25 335個[6],實現全省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之后,浙江繼續加大農家書屋綜合投入,不斷鞏固農家書屋建設成果。2019年起,按照“建強一批、提升一批、維持一批、整合一批”原則,對現有農家書屋進行提檔升級[7],逐步將農家書屋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著力實現浙江省農家書屋圖書館體系化管理。近年來,浙江繼續探索“農家書屋+”運營發展模式,引入新華書店管理模式,探索鄉村書房建設新模式——“農家書屋+新華書店”模式,助力鄉村圖書館建設,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浙江在城鄉一體化圖書館體系的探索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2021年,浙江打破了省館、市館及所轄縣(區)館之間,系統不統一、數據不共享的局面,實現了省內所有縣級以上公共圖書館紙質圖書通借通還,成為全國首個實現省域公共圖書館圖書通借同通還省份。杭州、寧波、嘉興等地率先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閱讀服務體系,開展圖書借閱“一卡通”服務,促進縣鄉圖書館和農家書屋的通借通還、資源共享,充分加強農家書屋與縣鄉圖書館的對接聯網。
從2003年年底開始,杭州開始“一證通”工程,逐步形成了以市館為中心,區、縣(市)館為分中心,街道(鄉鎮)為基層服務中心,社區(村)為基層服務點的四級服務網絡。從2005年起,嘉興市圖書館積極探索構建城鄉一體化新型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成了市、鎮、村三級公共圖書館網絡體系,形成了“嘉興模式”,成為中國圖書館建設的典型。截至2022年12月,寧波已建成了市圖書館、區縣市圖書館、鄉鎮(街道)圖書館、農村(社區)圖書室四級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城鄉普遍均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2016年7月,浙江發布了《浙江省公共圖書館服務規范》(以下簡稱《規范》),是我國首個公共圖書館地方服務標準?!兑幏丁芬罁骷壒矆D書館不同的辦館基礎,設定不同標準,形成了覆蓋全省城鄉、服務均等的五級公共圖書館管理模式[8]。2019年,浙江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完善全省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以浙江圖書館為省級中心館,地市級圖書館為區域中心館,縣(市、區)級圖書館為總館,鄉鎮(街道)圖書館為分館,村(社區)圖書室為服務點,各類主題圖書館和“城市書房”為補充的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9]。
本次共調研了14個社區圖書館(含3個農家書屋),覆蓋杭州、溫州、寧波、紹興、嘉興、舟山、湖州、臺州、金華等9個地市,調研了基本設施、藏書情況、借閱情況、圖書更新情況、管理員情況、活動開展情況等方面(見表1)。

表1 浙江社區圖書館建設現狀
此次調研結果顯示,14個館都有掛牌,標識清楚。11個館,館內桌、座椅、書架、空調、計算機等基本設施齊全,占比78.57%。1個館主要作為社區還書點,未配有桌椅,1個農家書屋未配有空調,1個館未配有計算機。2個館配有自助圖書借還終端設備,占比14.29%。
每個館的藏書量差異較大,藏書量最多的擁有2萬冊藏書,最少的只有300冊藏書。藏書來源大致有上級圖書館配送、自主采購、社會捐贈、圖書館的剔舊圖書等4種途徑。其中,上級圖書館配送是社區圖書館藏書主要的來源,11個館的藏書來源主要是上級配送,占比78.57%。社會捐贈也是社區圖書館比較重要的館藏來源途徑,12個館接受社會贈書,占比85.71%。2個館的館藏來源主要是社區居民捐贈。各館藏書量較大的主要是文化類、文學類、少兒類、生活類等類別圖書,各館借閱量最大的圖書也主要集中在這幾類,藏書類別和借閱類別較匹配。借閱人群以老年人和學生為主,其中學生到館借閱時間主要集中在周末和寒暑假。9個館都會定期更新圖書,占比64.29%,其中3個館有流動圖書車來更新書籍。圖書更新周期一般為一年一次或兩月一次,其中一年一次居多。
借閱手續方面,10個館已開通了“一卡通”借閱功能,并推出了“三證(卡)通用”服務,讀者可以通過借閱證、市民卡、身份證中的任意一種借閱圖書,占比71.43%;3個館通過登記借閱的方式借閱圖書,占比21.43%;1個館圖書不外借,占比7.14%。
開放時間方面,7個館全天開放,占比50%;7個館中午時間段閉館,占比50%。全天開放的館:1個城市書房是24小時開放;5個館是早上8:00或9:00開館,下午5:00或晚上8:00閉館;1個館是晚上10:00閉館。
綜上所述,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動作、言語、情緒、敵對、妄想、性興趣、幻覺等危險因素評分高于參照組,說明在分析患者危險因素基礎之上實施綜合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不良情緒及行為,從而避免躁狂癥患者發生攻擊行為,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圖書管理員方面,有專職、兼職、志愿者等3種形式的人員。其中兼職有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兼職和普通兼職員工兩種形式。5個館是專職人員,占比35.71%;4個館是社區居委員工作人員兼職,占比28.57%;3個館是普通兼職員工,占比21.43%;1個館是志愿者,占比7.14%;1個館是24小時城市書房,不設圖書管理員,占比7.14%。工資方面,每月工資一般在1 200~3 000元,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兼職的和志愿者不發放工資。在管理員繼續教育方面,8個館表示有參加相關培訓,5個館表示無參加過相關培訓,分別占比57.14%和35.71%。
在開展活動方面,12個館表示有開展圖書館相關活動,占比85.71%;2個館表示未開展相關活動,占比14.28%。目前,社區圖書館開展的活動主要面向青少年群體。
總體而言,已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館在藏書質量、管理員繼續教育、開展活動等方面要明顯優于未納入體系的館。雖然各館內桌、座椅、書架等必要的基本設施齊全,但各館基本設施差距感強烈,部分農家書屋以及城市社區圖書館的設施存在簡陋老化、數量不足等問題,部分高質量的社區圖書館設施完善,如城市書房設計布局別具匠心,營造多元溫馨的閱讀空間。
《社區圖書館服務規范》要求,社區圖書館使用面積按服務人口計算應不低于20平方米/千人[10]。當前,浙江地區的各社區圖書館館舍規模差異較大。被調研的館,8個館的每千人面積小于20 m2,最小館的每千人面積只有1.3 m2。4個館的每千人面積高于20 m2,最大館是每千人54.54 m2。社區圖書館藏書總體偏舊,圖書更新慢。部分社區圖書館的藏書來源是上級圖書館的剔舊圖書;大部分社區圖書館會定期更新圖書,更新周期一般為一年一次。農家書屋藏書總量偏低,藏書質量不高。被調研的3農家書屋的藏書分別是1 200冊、1 200冊和1 500冊。大部分農家書屋的實際藏書量只達到浙江省農家書屋建設要求規定的“不低于1 200冊種1 500冊”的最低指標,部分農家書屋的實際藏書量還未達標。農家書屋藏書無定期更新或每年更新一次,較城市社區圖書館藏書更舊且更新頻次更低。
目前,浙江社區圖書館管理員大部分未接受過圖書館學教育,缺乏相關專業知識。管理員以兼職人員為主,由于管理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除保障日常開放、借還等基本服務外,較難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配專職管理員的館,每館一般只配備1名,專職管理員學歷普遍較低,對于活動開展主動意識不強,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和團隊的支撐,活動缺乏創新,效果不盡如人意。
多數社區圖書館開放時間為上午8:00—9:00開館,下午5:00—6:00點閉館,中午有閉館時間段,其實際開放時間十分有限。部分館未能嚴格遵守開館時間,開放存在很大的隨意性,難以滿足讀者需求。開館時間與讀者工作上班時間重合,中午閉館,夜間不開放,導致部分讀者無法使用社區圖書館。
社區圖書館的借閱人群以老年人和學生為主,受眾面較窄。在調研中,有社區圖書館反映,使用社區圖書館的社區人口最多只有1/6。在與居民交談中發現,不少居民不知道社區圖書館在哪里,甚至不知道所在的社區有圖書館。對社區圖書館的宣傳不到位,導致其影響面小,受眾群體狹窄,違背了社區圖書館建設初衷。
短時間內分館、服務點數量激增。由于中心館的人力和時間資源有限,如何對新增的基層網點進行業務規范與管理是很多中心館面臨的巨大難題。從館藏質量、圖書更新、管理員繼續培訓、開展活動等方面的調研結果來看,總館、中心館對基層網點的監控力薄弱,缺乏一個長期有效的管理機制。隨著社區圖書館、農家書屋不斷地納入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分館、服務點數量逐漸增加,所轄的中心館要相應地增加相關工作人員數量,對基層網點進行業務指導和規范管理。
社區圖書館的建設不能千篇一律,要在建設模式、藏書、服務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近年來,浙江社區圖書館的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自2017年浙江省提出建設“書香浙江”以來,浙江各級公共圖書館以“圖書館+”模式,通過共建、合作等方式,跨界打造了900余家各具地方特色的主題圖書館和城市書房。湖州吳興區龍王山路的城市書房就是以生態文明為主題的城市書房,收藏包含“兩山”理論主題圖書2 000余冊次,成為提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生態文明重要文獻服務的公共文化場館。在農家書屋建設過程中,寧波十分注重挖掘本土資源,緊扣本地特色,不斷完善合作機制,探索“農家書屋+”模式,給農家書屋植入“書屋+書店”“書屋+非遺”“書屋+民宿”“書屋+旅游”等不同運作模式,使農家書屋使用效率更高,更具活力。湖州、寧波等地的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浙江地區現有的多數社區圖書館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政府和社會力量合建的社區圖書館總體占比低。2016年5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的《社區圖書館服務規范》特別強調了社區圖書館建設中機構、個人等社會力量參與的重要性。各社區圖書館應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共建,在學習借鑒成功經驗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探索適宜的模式。
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偏低是影響社區圖書館發展的諸多因素之一?!墩憬」矆D書館管理辦法》要求,鄉鎮、街道圖書館(室)工作人員應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相較于省、市、縣(市、區)公共圖書館工作人員應當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和相應的專業知識要求[3],縣級以下的鄉鎮、街道圖書館工作人員入職門檻較低,導致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偏低。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社區圖書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要建立一支穩定的管理人員隊伍,首先應適當提高新招錄工作人員入職學歷門檻。其次要保障報酬落實到位,適當提高管理人員薪資待遇。就目前來看,工資水平一般在1 200~3 000元,其中1 000多元工資的館不在少數,只達到浙江省最低月工資標準。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智慧社會建設的推進,圖書館從傳統圖書館進入智慧圖書館發展階段。現代圖書館越來越“智慧” ,中心館應充分認識到加強社區圖書館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中心館的作用,重視培訓和教育工作,定期組織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提升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
加強社區圖書館服務宣傳工作,積極利用各類線上線下平臺,搭建與居民的溝通渠道。目前,很少有社區圖書館開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溝通平臺,社區圖書館可依托社區居委會公眾號、街道社區公眾號、上級圖書館微信公眾號進行推介和營銷。同時,把社區圖書館的宣傳融入平日的各種社區活動中,通過在社區信息欄粘貼海報和現場宣傳推介等方式向社區居民宣傳圖書館的資源及活動,引導更多居民使用社區圖書館資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社區圖書館不僅能滿足居民就近借書、讀書、還書等閱讀需求,還能為居民提供一個舒適、溫馨的文化休閑場所。充分利用社區圖書館的空間資源,優化功能布局,改善軟環境,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活動、主題活動等,為居民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讓更多居民走進社區圖書館。
2018年,浙江省新聞出版廣電局對全省農家書屋的建設、使用、管理員構成、補貼等問題進行了調研。但浙江社區圖書館數據統計工作還比較薄弱,一直以來未開展過全省范圍社區圖書館調研,導致相關基礎數據缺乏,造成對全省社區圖書館的實際發展狀況不了解現象。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等相關部門需要對社區圖書館數據統計工作給予足夠重視,組織開展調研,有序推進相關基礎數據統計工作;及時總結已有的典型地區建設經驗,為各地提供參考和借鑒;強化互聯互通,定期組織召開工作交流會,促進各社區圖書館工作經驗交流和推進社區圖書館服務相關研究。
社區圖書館作為最基層的公共圖書館,是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全民閱讀工作和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陣地。浙江社區圖書館建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在社區圖書館建設模式以及城鄉一體化圖書館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許多成功的探索與實踐,在城鄉一體化圖書館體系的探索建設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隨著社區圖書館建設的深入推進,一些制約發展的瓶頸問題日益顯現。全面推進社區圖書館建設,持續完善浙江省城鄉一體化公共圖書館體系建設,將尚未納入體系的社區圖書館穩步有序地納入,加強調研,做好相關基礎數據統計工作,加強館員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穩定、專業的館員隊伍,加強宣傳,創新服務內容是提升社區圖書館服務水平、強化與居民互動融合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