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孟娜 屈春煒
趙增權從一名普通井下作業工成長為石油工程技術領域的專家型人才。

●趙增權的關注點始終在解決現場難題上。 供圖/渤海鉆探
“趙專家,您研發的地面管線補償器真不錯!管線和大罐連接就差30 多厘米的距離,但以往重新拆裝調整管線起碼得兩小時。這個工具一拉伸,一分鐘搞定!”聽著電話那頭激動的感謝聲,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趙增權倍感欣慰。
用匠心踐行初心,趙增權從一名普通井下作業工成長為石油工程技術領域的專家型人才,獲得了中國石油勞動模范、天津市勞動模范、海河工匠等榮譽,2022 年入選“大國工匠”名單。
兒時聆聽父輩“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旋律長大,耳濡目染下,趙增權立志要在崗位上干出一番業績。從一名石油井下作業工干起,經歷艱苦的野外施工,他積累了豐富的一線施工經驗。
2000 年,在蘇丹市場作業期間,趙增權優化了高速磨銑的工藝技術,大大降低了橋塞磨銑時間,成為甲方公司的“獨門絕活”。
這件事讓他深深體會到了技術創新為一線施工帶來的便捷。“只要解決一線生產技術難題,就能讓工人們更加省力安全地施工!”他的內心種下了技術成才的火種。
2004 年,第二屆全國石油石化系統井下作業工技能競賽即將舉辦的消息傳來,趙增權毅然放棄在海外市場工作的高薪收入,選擇回國報名參賽,希望通過競賽快速提高自己的技術技能。
首次參賽,趙增權全力以赴。高強度的反復操練,他的手磨出了一個個血泡,痛得握不住筷子。每一次摘手套,破裂的傷口就被撕扯一次,但鉆心的痛絲毫沒有動搖他的決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趙增權抱回了全國石油井下作業工技能競賽團體第一名的獎杯。
通過大賽,與全國的行業精英們同臺競技,趙增權提升了技能,增長了見識,開拓了視野,更加堅定了奮斗方向——走技能人才之路。
解決現場難題,讓施工更安全便捷是趙增權最有成就感的事。這也是他投身科技創新的初心。
面對水平井鉆進過程中,因分級箍、盲板扭矩過大,造成施工速度過慢的問題,趙增權最初想到的解決方案是使用鉗牙咬合管柱。
這個想法還沒進入試驗階段,就被他否定了:“鉗牙閉合,內圈是圓形,扭矩過大打滑會損傷管體。方案存在安全隱患,不夠完美,要找到完美的解決辦法。”
為了拓展研發思路,那段時間他白天跑到施工的水平井現場調研,晚上翻閱資料、畫圖紙,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堅持學習和思考,趙增權熟練掌握了TRIZ 創新理論,并運用它進行攻關。用TRIZ 創新理論重新梳理思路,他萌發了采用多棱結構工具連接油管,代替鉗牙直接咬合管柱的想法。因為多棱結構不僅能減少管柱受力面積,而且能增加咬合力,避免管柱損傷。
想法有了,但究竟要使用幾棱結構,效果才能最好呢?這需要進一步通過試驗來計算和驗證了。他實施了四棱、六棱、八棱三個方案,使用3D 打印機打印模型進行初步試驗和數據計算,最終確定了工具改進方案。
最終,井口反扭矩裝置研制成功,完成了高難度復雜井——羊1H21 井的鉆井分級箍及盲板施工。在孔1069H1、葉13-8H 水平井使用,較平均單井鉆塞周期提速60%,刷新當時大港油田水平井分級箍及盲板最短鉆進周期、大位移復雜水平井最短試油周期、最高試油時效三項紀錄。2020 年推廣使用以來,成為水平井單井提速提效的利器。
成功的人必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對趙增權來說,技術創新道路上取得的成績和收獲,得益于精益求精的態度。只要認為還有更加完美的方案,他就會持續不斷地去更新完善。
2022 年,井口反扭矩裝置被趙增權“挑剔”了。他覺得還有繼續改進的空間,一旦完成設想,水平井分級箍及盲板的鉆井周期還能縮短。
堅持把每一個困擾企業發展的生產難題,轉化為技術攻關的課題,趙增權獲得國家級創新成果6 項、省部級創新成果22 項、企業級創新成果41 項,在國家級期刊發表論文19 篇,獲國家專利27 項。
從工人到天津市勞模,從技能專家到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如今的趙增權已是榮譽等身。對此他心懷感恩:“榮譽的獲得歸功于企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搭建的平臺。我要盡我所能,將技藝傾囊傳授,為企業發展培養更多人才。”
2019 年,首屆全國井下作業工職業技能競賽、中國石油首屆井下特種裝備操作工職業技能競賽,同時舉辦。趙增權擔任渤海鉆探公司賽事總教練。望著參賽選手年輕的臉龐,他仿佛看到了昨天的自己,頓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趙增權將自己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供圖/渤海鉆探
七月流火。訓練艱辛,選手堅持不住時,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選手,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成績不佳,選手精神懈怠時,他科學分析,合理調配訓練方案,讓他們快速提升;對手強勁,選手信心不足時,他幫助選手調整心態、放手一搏、超越自我……
最終,渤海鉆探取得1 個團體第一、1 個團體第三、個人3 金6 銀2 銅的優秀成績。領獎臺下,獲獎選手們紅了眼眶,與“趙教練”緊緊擁抱在一起。
在崗位員工培訓中,趙增權給渤海鉆探員工打造了多個技能強項。比如正壓式呼吸器的佩戴。他將佩戴過程分解為10 步,一步一步帶著員工練習,先分步再串聯。在他的現場培訓下,試油機組人員做到人均30 秒完成佩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面對“不扎堆”的疫情防控要求,為滿足一線培訓需求,趙增權積極完善了培訓課件,建立“線上+線下”的培訓方案,多維度推進現場培訓。他開通了網絡直播培訓,不間斷開展崗位培訓答疑,成為走紅一線施工隊伍的“網紅”。
2021 年,在中國石油首屆實操培訓師大賽專業賽中,趙增權憑借“操作液壓油管鉗”項目榮獲中國石油井下作業工專業最佳培訓方案設計獎和個人三等獎。他領銜的“井下作業工技師培訓”團隊項目,榮獲中國石油培訓項目團隊二等獎。
2022 年年初,他奔赴西北市場,用一個半月的時間為員工培訓井下作業實操、安全、井控技能。在西北市場開工之際,通過送培訓、送技能到現場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安全生產中人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水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幾十年如一日,甘為人梯,趙增權將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人,累計培養出技術技能專家11 人,集團公司及企業技能大賽金銀銅牌選手37 人。
技能拔尖,創新成果豐碩,“趙增權”三個字已經成為渤海鉆探井下技服技術創新的品牌擔當。
2018 年,“趙增權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打破專業和崗位的壁壘,打造多元化的跨界創新聯盟,組建了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的優秀團隊,凝聚了一批既有絕活又能帶徒的能工巧匠。他擁有了更大的創新平臺和人才培養平臺。
在領銜的《解決套磨銑作業碎屑易卡鉆的難題》項目中,他帶著工作室成員李龍、王方祥等商討方案、優化設計,經歷了百余次實驗,最終既解決了現場難題,又在2020 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天津分賽暨第五屆天津市企業創新方法大賽的266 個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
“項目攻關充滿艱辛,研制工具的實驗最初渦輪吸力小,帶出碎屑達不到目標值,大家備受打擊。增權鼓勵我們發散思維,集體改進葉輪結構,解決難題。看到參與研發的成果讓一線兄弟欣喜不已,我們信心更足了!”李龍說道。
王方祥發揮在流體力學計算、工具建模方面的專長,為驗證工具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論支撐。這讓他感受到了成長的喜悅。
一人登峰,眾人攀登。“一起發現生產難題,激發大家想辦法,協作攻關,問題解決了,水平也上去了。”這是趙增權培養苗子的心得。通過傳幫帶,“趙增權勞模創新工作室”累計培養出三級技術專家5 人、集團公司技能專家2 人、企業技能專家4 人。
經過歷練和打磨,第一批加入工作室的成員有4 人先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業務范圍涵蓋了渤海鉆探的四大主營業務。這4 個工作室不斷吸納新的專業人才、技術骨干。
如今,加入渤海鉆探各個工作室的技術、技能人才的數量,已經達到了空前的程度。他們之中有博士生、研究生,有技師、高級技師,有一線技術骨干。他們有的實操經驗豐富,有的理論知識扎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一支支立足本職工作、勇于發明創造、勤于技術交流、善于人才培訓的優秀團隊,為渤海鉆探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的發展動力。今年4 月,在中國石油第二屆創新大賽中,渤海鉆探青年技術人才團隊憑借《智慧壓裂——新一代智能壓裂服務領跑者》項目獲得了青年創意大賽一等獎。
從一名鹽堿地的石油工人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帶出了一批批優秀人才,培養了一支支創新隊伍,趙增權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奮斗書寫了不凡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