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若歡 蘇 迪 王 健 文立軍
大慶煉化煉油生產二部催化作業區郭寶吉勤學苦干,在催化崗位上譜寫出煉化青春的壯美。

●郭寶吉胸懷“能源報國”的夢想。 攝影/孫慶濤
大慶,這座城市“因油而生、因油而興”。每一個大慶孩子都有一張和“磕頭機”合影的照片,每一個大慶孩子的成長足跡中也都有鐵人的故事。“我為祖國獻石油”,始終根植于每一個大慶人的心中。在大慶土生土長的郭寶吉,也是如此。能源報國,一直以來是他的夢想。
2012 年,郭寶吉從東北石油大學畢業,一步一步成長為大慶煉化公司煉油生產二部催化作業區高級主管兼黨支部副書記。對人生充滿著無限的期盼和遐想的他,用青春的蛩音叩響煉塔的旋律,用4000 多個晝與夜的平凡日子譜寫出煉化青春的壯美。
青衿之志正揚帆,篤行不怠當可期。郭寶吉用勤奮的青春描繪出青年人的風采、煉油人的形象,用奮斗的青春為高質量做精煉油、為公司建設世界一流精品特色煉化企業貢獻新的力量,再創新的佳績。
“青春就像黃金,你想做成什么,就能成為什么。”郭寶吉非常喜歡高爾基的這句名言。他以此為動力,在十年青春歲月中,把自己的青春之路走得更加堅實。
大學畢業后,郭寶吉被分到大慶煉化原煉油二廠二套ARGG 車間工作。然而,正式上崗后,他與很多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一樣被現實給予了沉重一擊。
書本與實踐真的不一樣,圖表、理論在這里都變成了密密麻麻的現場流程和精確的操作參數。在經歷了短暫的迷茫之后,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熟悉掌握基本操作技能。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面對工藝流程最為復雜的催化裝置,郭寶吉主動虛心求教。問就要問最基礎的東西,學就要學最有效的經驗。為了多了解一些催化操作的實際經驗,他拜老煉油工為師傅。工作時,他跟著師傅邊干邊學;休班時,他主動到單位幫助技術人員工作,“偷偷學藝”。
清晨,他迎著朝霞,一條條巡檢著催化工藝流程管網;黃昏,他披著晚霞,與老師傅一起探討反應器、分餾塔的各種控制溫度與液面參數;深夜,他與臺燈為伴,研讀大量的專業書籍……
功夫不負有心人!郭寶吉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催化操作技術學習中,讓血液與爐火同燃,很快便在同批大學生中嶄露頭角。6 個月的實習期結束后,他已經在裝置最重要的反應崗副操崗位頂崗。
攀登學習的階梯,過程是艱辛的,成果卻是甜蜜的。郭寶吉沉浸在這種用艱苦的學習換取豐碩的成果的過程中,卻并不滿足于崗位上學習到的業務知識。
他從領導和技術員手中借來《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催化裂化裝置技術手冊》等大塊頭書籍,神游其中,不斷吸取知識、積淀經驗,并把這些知識融會貫通,提煉精華,撰寫出《催化裂化裝置沉降器跑劑情況分析及應對措施》《二套ARGG 裝置數字化工廠建設》等15 篇極具參考價值的技術論文。他向解決實際工作中的生產問題發起進攻,半年時間內先后提出1 號油漿汽包上水線增加根部閥、PTU 外排污水串壓濾機反沖洗、主風串稀釋風等合理化建議10 余項,為企業創效110 萬元。
在煉油一線,郭寶吉如同一匹駿馬,始終保持沖刺狀態。26 歲那年,他走上了工藝技術員崗位;30 歲擔任車間副主任;33 歲時被派駐到催化作業區擔任高級主管兼黨支部副書記。幾年間,他先后多次獲得大慶煉化“優秀共產黨員”“杰出青年”等榮譽稱號和多項技術進步、技術創新獎項。
“一個有思想的人,才真正是力量無邊的人。”在每一個崗位上,郭寶吉都以一種昂揚的狀態,做一名不負青春的“趕考人”。
二套ARGG 裝置是催化作業區的核心地帶,至今已運行了24 年,主體設備老舊、工藝流程不再先進。唯有持續創新,才能讓老裝置煥發新活力。
郭寶吉從未停止過創新的腳步。他記錄歸納裝置的上千個工藝、設備參數,通過翻閱大量相關書籍,結合裝置實際情況并與其他技術人員反復研究論證,最終制定出全流程自動控制優化方案。依托現有的MES 系統,完善部分軟件硬件,實現了裝置自控率監控和平穩率監控,使裝置的控制系統更加強大。此外,他針對裝置的每個回路,根據對象特性和選定的PID 控制形式進行PID 參數整定,再將整定后的參數導入系統,實現了裝置一鍵操作和黑屏操作,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郭寶吉看來,不順手的地方就是應該改造創新的地方,花費大的地方更是蘊藏著巨大的創效機會。幾年來,他的腦海里無時無刻不在琢磨創新優化生產的方法。
二套ARGG 裝置已進入生產周期的運行末期,為了在平穩生產的同時優化提質降本增效,他組織實施了裝置增設頂循除鹽設施、富液過濾器換型、氣分丙烷氣相補高瓦等15 項提質增效措施。改造過后,汽柴油分離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汽柴油重疊度由18.4%下降至8.1%、汽油收率增加0.58 個百分點,每小時可節約蒸汽0.8 噸,全年降本達到1788 萬元。
郭寶吉善于把效益增長點擴大到每一個細節上。換熱器E10204、E10308 在生產過程中容易產生介質沉積和雜質堆積,影響換熱效果,不僅增加了循環水使用量而且間接影響到裝置的長周期運行。他在考量了裝置處理量大小、介質變化等指標后,定期對每臺換熱器的溫度、流速進行檢測,進而確定反沖洗時間段,對7 組換熱器分時間段進行5 次反沖洗,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追求創新創效的道路上,郭寶吉著了迷似地一心撲在解決生產的疑難雜癥上。經他參與的項目成果顯著:低溫熱系統改造,增加油漿汽包產氣量的同時降低蒸汽及循環水耗量,年降本238.2萬元;一個巧妙的催化劑罐增加雷達料位計構思,每周節約非凈化風2000Nm3;根據季節變化間歇啟用冷卻器,降低了裝置單位加工費,全年節約循環水588萬噸,增效282 萬元……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
2022 年,郭寶吉擔任催化作業區高級主管兼黨支部副書記。從一名學徒到作業區高級管理者的成長經歷讓他深知,一個人的能力水平再高,力量也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將作業區所有員工的力量凝聚在一起,變一人強為個個強,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能。
郭寶吉注重在實踐中將自己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更多員工,同時想方設法、變著花樣地來調動員工的學習積極性,把員工們的智慧轉化為生產力。
對新來到作業區的大學畢業生,他經常利用加班和值班時間帶領他們深入裝置現場,在具體的設備、管線前講解工藝原理和操作細節;在主控室的DCS電腦大屏前,將總結的經驗和技巧傳授給他們,讓他們能夠盡快熟悉并掌握操作系統。他還將畢業大學生與作業區高級主管、主管結成師徒對子,跟蹤培養。通過定期向畢業大學生下發技術性任務,如繪制CAD 流程圖、錄入裝置技術參數、分析DCS 參數曲線生產問題等,培養他們早日在各自的崗位上獨當一面。
大慶煉化煉油生產二部催化作業區有著光榮的傳統和驕人的業績。在這個作業區,既有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中國石油集團公司催化裂化專業技能專家,又有中央企業知識型員工,還有黑龍江省工匠、公司級工匠和首席技師。
大慶煉化赫赫有名的“王東華勞模創新工作室”就坐落在催化作業區。工作室目前已發展壯大成為集人才培養、難題攻關、技術革新、成果轉化于一體的“創新創效聯盟”,2023 年被集團公司認定為“中國石油王東華技能專家工作室”。
作為工作室的骨干成員兼管理者,郭寶吉充分發揮工作室優勢,助力員工技能提升,培養出大量的技術人員、班組長、高級技師、技師等技術、技能骨干,成為裝置生產上的“頂梁柱”。他充分發揮技師、助理技師等高技能人才“傳幫帶”作用,開展“名師帶名徒”活動,根據每名學員的特點,制定詳細的技能提升方案,讓學員從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干,以獨特的方法和嚴格的管理帶出精兵。
員工在奮進,技術人才更不能懈怠。郭寶吉為作業區技師定制分派技改技措任務,與技師全程跟蹤項目的實施并做好項目投用前期的技術培訓。他們時常利用下班時間通過釘釘網絡視頻會議,針對裝置生產難題集思廣益,針對如何解決難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催化作業區是公司崗位價值評估的試點單位。郭寶吉將崗位價值評估與培訓工作相結合,實施“5+3+2”獎金分配方式,即將獎金分為工作任務獎、實干獎、會干獎三部分,分別占比50%、30%、20%,鼓勵員工多學習、多實踐,在作業區內形成了“比學趕超帶”的良好氛圍。

●郭寶吉在裝置現場研究技術攻關方案。 攝影/孫慶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