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俊 李富敏
關鍵詞:生物課堂;跨學科教學;策略探討
初中生物新課標要求中明確指出生物教學要貼近學生日常生活,提倡跨學科融合學習??鐚W科實踐教學是幫助學生豐富生物知識,加強知識理解,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一種有效方式。生物學科是綜合性較強的科目,初中生物教師應注重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加強跨學科教學設計,引導學生探究性學習。本文將從多個角度重點探討初中生物跨學科的實踐活動案例。
生物學跨學科實踐是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和實踐能力,提升生物學核心素養。通過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可以加深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培養實踐技能、綜合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生物學跨學科實踐的內涵體現在知識整合與應用、實踐能力培養、綜合思維與創新能力以及社會意識與責任感等方面。知識整合與應用,如運用數學知識計算生物數據,運用化學知識解釋生物現象,運用地理知識分析生態系統等;實踐能力培養,通過實際操作、觀察和數據分析,學生可以加深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養觀察、實驗設計、數據處理和科學推理等實踐技能;綜合思維與創新能力,生物學跨學科實踐要求學生進行綜合性思考、分析和創新。學生需要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探索新的解決方案和創新的思路,培養系統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社會意識與責任感則是通過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可以認識到生物學與社會和環境密切相關,培養保護生物多樣性、弘揚生物倫理觀念以及關心保護環境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感。
將生物和歷史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認識和理解科學歷史,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例如:當同學們學習《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教師可適當地結合課本來設置“科學家的故事”這個欄目,讓教師引導同學們在課前查閱資料講講“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以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學習傳染病的預防,可通過講述“微生物學之父”羅伯特科赫的故事引出傳染病的由來。深入地了解科學家如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進行艱苦探究的過程,以期培養學生克服困難,不怕艱辛的探究精神;在生物課堂中還可將政治知識有機地融入教學中,增強學生對法律知識的理解和培養他們對社會的責任心。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豐富和活躍生物課堂,實現生物的高效教學。
聯系社會實踐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在學習初中生物教材《蒸騰作用》這一課時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植物水分實驗,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和觀測。例如,可以觀察不同植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蒸騰速率,或者比較不同處理對植物水分蒸騰的影響。通過實踐操作和數據分析,學生可以深入理解蒸騰作用的原理和機制。其次,引導學生探究與蒸騰作用相關的實際問題,例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學生可以研究當地的水資源管理情況、水源涵養措施、節水措施等,了解蒸騰作用對水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的重要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數據收集和分析,并進行相應的研究報告或展示。最后,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項目,例如參與植樹活動、綠化環境、關注水資源保護等。通過實際行動,學生可以體驗和實踐蒸騰作用相關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由于跨學科實踐的“實踐性”,該部分教學內容的完成不應僅局限于校內課上開展,還需要多方資源形成合力,為教學提供更為廣闊的實施平臺。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長的重要環境之一,家庭在生物學跨學科實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家庭可以為孩子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環境,如有機蔬菜種植、家庭菜園等,這些活動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生物學知識,并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其次,學校是開展跨學科實踐的重要場所。學校可以通過建立跨學科合作的教研組、制定跨學科課程、組織各類跨學科實踐活動等方式,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學校還可以整合不同學科的教師資源,共同設計和組織跨學科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不同學科的整體和全面的認識。再次,社會資源是實施初中生物跨學科實踐的重要保障。社會資源包括科研機構、博物館、科學園區等機構,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環境和實踐機會,還可以提供專業知識和幫助。
本文通過對新課標下的初中生物跨學科教學進行研究和探究,發現跨學科教學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以及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融合生物概念與其他學科知識、實驗與其他學科的結合、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以及與社會實踐的聯系等策略與方法,可以提供更具綜合性和實踐性的學習體驗。結語部分將對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并對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提出展望。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引導和改進跨學科生物教學,以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參考文獻:
[1]王世英.新課標理念下初中生物跨學科教學的探討與應用[J].數碼精品世界,2021(5):19-20.
[2]姚淑卿.初中生物跨學科教學實踐初探[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3(14):143-145.
(作者單位:1.山東省沂水縣第六實驗中學楊明?。?.山東省沂水縣沂新中學李富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