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婷 周佳
關鍵詞:衛生系統;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組織韌性
此次新冠疫情在全世界的流行,雖然各國采取了科學有力的舉措,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較2003年SARS時增強,但仍然暴露出全球大多數國家仍然缺乏應對沖擊時的有韌性的衛生系統[1]。衛生系統在快速有效應對傳染病暴發的能力方面發揮著直接的作用,加強衛生系統的韌性以改善疫情準備、應對和恢復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埃博拉病毒、SARS和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征等以往流行病的經驗已經不是第一次強調衛生系統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可以發揮的作用,但目前的衛生系統在應對這些危機時還是無法快速地做出有效的應對,這與國家的經濟水平和其他因素都無關,取決于衛生系統是否能夠快速響應[2]。
韌性的概念源于拉丁文“resillo”,表示 “回彈”的意思。它是指個體或社會系統受到內部或外部的壓力或變化時,能夠有序緩和、適應、恢復,甚至超越原有水平的能力[3]。韌性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生態學領域,后逐漸應用在管理學、工程學、災害學、心理學等領域。組織韌性是組織面臨內外部沖擊和破壞性時,所呈現出的臨危不潰和得以復原的能力[4]。衛生系統韌性是一個新興概念,衛生系統的韌性可以概括為三方面:吸收能力、適應能力和轉化能力。根據最近的文獻,本文將衛生系統韌性定義為:衛生行動者、機構和民眾準備和有效應對危機的能力,在危機發生時保持核心功能,并根據危機期間吸取的經驗教訓進行重組。
目前國內外關于衛生系統韌性的研究仍處于探索階段,我國在衛生領域對組織韌性的關注較為匱乏。西方學者不斷呼吁關注醫療系統在傳染病疫情防治中的重要性,倡導增強醫療系統及衛生系統韌性,建設有韌性的醫療及衛生系統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傳染病全球大暴發風險[5],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暴發后,衛生系統韌性成為國際衛生系統與政策研究領域的熱點。希斯、Blanchet K.等人在研究美國醫療體系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發現,事先建立的防范、處理體系和對應的措施,保持“組織韌性”至關重要。Tu W.J.等人在研究北京、上海等地醫院對于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時指出,醫院組織韌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結果。對我國公立醫院組織韌性案例進行梳理發現,至少具體包含了對干擾事件的適應、對潛在危機的調試、對機遇的識別和對變革結果的處理能力等內容。Andrew等指出,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綜合醫院組織韌性形成應對能力的瞬時貢獻可達60%~70%,長期貢獻也在30%以上。學界較多聚焦于衛生系統應急管理環節及其應急能力的評價,Liu Y.等在少數已有研究中,對應對突發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現狀進行過評估,對綜合醫院在新冠疫情群防群控中的獨特作用予以了分析[6-7]。
COVID-19大流行給世界各地的醫療服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不僅物資短缺,人力資源也短缺,COVID-19期間的衛生人力挑戰包括人員配備水平低和地域分布不均、缺乏足夠的個人防護設備、檢測能力有限、培訓不足以及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等。Ellen Kuhlmanny提出要建立一支可以隨時應對大規模流行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隊伍,這就需要對衛生人力進行規劃和管理,提高衛生人員公共衛生能力及準備、應變能力[8]。衛生人員的質量和數量都需得到保證,確保在公共衛生沖擊時不僅能夠提供平時所需醫療救治還能做出應急反應。
雖然各個國家已經建立了各項指標來評估反映衛生系統提供服務和應急準備的能力,但未能真正地反映各個國家所受疫情的影響或者說掩蓋了一些國家準備不足的程度,這讓許多學者重新思考評估衛生系統時使用恰當指標的程度。Diane Meyer等制定了衛生系統韌性清單,以衡量衛生系統的具體能力確保面對疾病暴發和自然災害時的韌性,作為推進衛生系統準備工作的關鍵第一步。清單中將具有韌性的衛生系統確定為10個主題類別,包括核心衛生系統能力、關鍵基礎設施和運輸、溝通協調等[9]。世界衛生組織(WHO)創建了《國際衛生條例》(IHR)聯合外部評估(JEE)工具,這是一個框架和流程,其中包括預防、發現和應對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JEE已被100多個國家采用,現在被用于衡量全球對重大傳染病暴發和其他公共衛生緊急情況的準備情況。Kruk等[10]以衛生系統韌性的特征為核心,提出了25條國家衛生系統韌性的評價指標體系,分別評價衛生系統的警覺性、適應性、多樣性、自我調節和整合性。
COVID-19暴露了世界多個地區在傳染病監測方面的差距。張旭東[11]在研究中也表明醫院對于新發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不足。健康管理信息系統與強大數字化疾病監測系統的構建是建立韌性的基本要素,此外還需要與其他部門的數據結合。對新出現的傳染病進行定期疾病監測對于能夠應對流行病并及早遏制流行病并減輕其影響至關重要,我國在監測系統方面尤其是哨點監測及信息化建設方面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韌性建設工作還需社區參與,制定有效的干預措施,社交媒體傳播有關疫情的正確信息可以進一步地取得公眾的信任。通過讓提供衛生系統服務的社區參與進來,對衡量衛生系統的響應能力也至關重要。在衛生應急響應期間,加強衛生系統和維持基本服務的提供,對于早期發現和診斷、及時治療和有效控制大流行病至關重要[12]。為應對COVID-19而采取的一系列公共衛生干預措施,例如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依賴于社區內的共同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來切斷傳播鏈,社區的參與對于衛生系統至關重要。
全球衛生系統采用三種較常見的方法快速擴建衛生系統基礎設施,即建造新的治療設施、改造公共場所和重新配置現有的醫療設施,矯雪梅等[13]進行了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傳染病醫院在配建標準、用地預留、基礎設施預留和裝配式技術應用等多方面建設模式,平時可正常運轉,重大疫情突襲時可快速擴建的一種模式,也更多被學者稱為“平急結合”或“平戰結合”。立足現狀對醫療衛生服務設施進行查漏補缺,從而規避風險,是提升醫療衛生防疫體系韌性的重要手段。
在當今全球一體化時代,面對新冠這類傳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是其適應能力與轉變能力用衛生系統指標對當前的疫情的準備及應對情況進行更加可靠的評估,防止新發傳染病造成類似于COVID-19的影響,專注于對更加強大及更有韌性的衛生系統的模式進行探索,確定一個通用框架以采取明確的方法來加強。衛生系統的韌性能夠更好地應對傳染病的大流行。各國應意識到有效和適當地應對沖擊只是韌性的一個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各方面的工作來確定其他多個方面。當前人類因新冠疫情的暴發面臨著全球危機,需要更多的研究來了解衛生系統如何從對沖擊的有效反應轉變為更廣泛的系統重組和提高韌性。
參考文獻:
[1]邢麗媛,張紅梅,石志宜.衛生系統韌性建設的研究進展[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28):5376-5378.
[2]Haldane V,Foo C D,Abdalla S M,et al. Health systems resilience in managing the COVI-19 pandemic: lessons from 28 countries[J]. Nature Medicine,2021.
[3]Alexander D E.Resilience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an etymological journey[J].Natural hazard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3,13(11).
[4]史盧少博,王冬,夏怡,鮑曉露.基于組織韌性理論的后疫情時代三級公立醫院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醫院管理,2021,41(01):1-5.
[5]褚曉波,高闖.國外組織韌性的研究現狀:一項文獻綜述[J].南大商學評論,2020(04):153-181.
[6]Andrew S, Arlikatti S, Siebeneck L, et al. Sources of Organisational Resiliency During the Thailand Floods of 2011. Disasters, 2016(1).
[7]Wang L.,Wang Z.,Ma Q., et al.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Public Health in China from 1949 to 2019. Global Health, 2019 (1).
[8]矯雪梅,張曉婧,徐飛.韌性城市理念下傳染病醫院彈性建設模式研究[J].規劃師,2020,36(05):94-98.
[9]Kuhlmann E,Dussault G, Correia T. Editorial. Global health and health workforce development: what to learn from COVID-19 on health workforce preparedness and resil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21, 36(S1).
[10]Meyer D, Bishai D, Ravi S J,et al. A checklist to improve health system resilience to infectious disease outbreaks and natural hazards[J]. BMJ Global Health, 5(8).
[11]Kruk,ME,Ling,EJ,Bitton,A,et al.Building resilient health systems: a proposal for a resilience index.BMJ. 2017; 357 BMJ. doi: 10.1136/bmj.j2323.
[12]張旭東.醫院視角下新發重大傳染病監測預警及防控對策探討[J].中國醫療管理科學,2020,10(03):29-33.
[13]Lal A, Ashworth H C,Dada S,et al. Optimizing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Through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s: Lessons Learned From Ebola to COVID-19[J]. Disaster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2020:1-8.
(作者單位:1.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趙澤婷;2.(通訊作者)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周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