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峰
人生有沒有捷徑?哲學家斬釘截鐵地說,沒有。我們普通人有時盼望捷徑,大半不是偷懶耍滑,而是遭了實在難耐的煩或苦。
所謂捷徑,大體是縮短與目的地間的時空感。智能技術的發展,似乎悄悄實現也助長著類似的愿望。
以前,人們出行常會走錯路,現在,電子地圖和智能導航不僅能精準地將你帶到目的地,還能根據路況調整路線,確保你以最經濟的方式抵達。于是,你與目的地間的“縫隙”消失了。在這些“縫隙”中,可能隱藏著一些別樣的風景。
有一年夏天,我們一家人雇了車,在青海、甘肅閑游。茫茫草原之上,當地的司機或以為路已熟稔于心,便關了導航。不料,老馬失途,轉錯了山包,到了一個路線外的小鎮。
這是一個極潔凈的鎮子,夕陽下,老人在閑聊,孩子在打鬧,生意冷清的小雜貨店老板趴著打盹兒。我們這輛冒失闖入的車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生活就這樣以它本初的樣子毫無防備地舒展在眼前。我一路追尋美景的心忽然放松下來,如沉入了山泉般的清爽。
司機發現走錯了路,趕緊重開了導航,在“已為您重新規劃路線”“路線切換成功”的甜美女聲中,我們轉回既定的道路,向目的地加速駛去。
我至今不知這個鎮的名字,只記得它在茶卡鹽湖與祁連山之間。而每想起這趟旅行,首先想到的便是這個小鎮。
因為它是智能時代我邂逅的一道“縫隙”,就像一捧米中發現了一粒谷,雖平常,卻罕遇。如把生活比作一間木瓦房,現代科技如一位泥水匠,東涂一下,西劃一把,屋頂、壁墻上的坑坑洼洼、溝溝縫縫,全被妙手填上了,拉攏了,彌合了。
屋子堅固了,住起來當然更安全。不過,刮風了,風找不到縫隙,只好在屋外呼嘯;下雨了,雨找不到縫隙,徒勞地在房頂摔跤;太陽出來了,光也找不到縫隙,只好在墻上折返跑。而我們這些前智能時代的移民,生活里總還貪圖一些縫隙,用萊昂納多·科恩的話說,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摘自《雜文選刊》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