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亦靜

2021年A股已有1200多家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共建。出海浪潮中,中國建筑、中國交建、中國中鐵等建筑央企主打大基建項目,中國中車、中國通號、中國中鐵等軌交公司致力高鐵等基礎設施,種業龍頭隆平高科幫助東南亞、非洲國家提高糧食畝產,寧德時代、比亞迪和OPPO、vivo等制造廠商在伙伴國設立工廠,阿里巴巴、拼多多、極兔、順豐控股等則深耕電商與物流,為“數字絲綢之路”添磚加瓦。
如今,“一帶一路”合作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中國與共建國家和地區不僅基礎設施的互通不斷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也持續加深。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于2023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耙粠б宦贰毕乱粋€金色十年的藍圖徐徐展開。
今年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第十年。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一個月內,他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由此啟航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后已成為最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最大規模的國際合作平臺。
十年來,中國與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230多份共建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形成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4000萬人擺脫貧困。
同時,“一帶一路”倡議致力推動全球綠色發展,中方同有關方簽署了50多份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文件,建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同31國共同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伙伴關系倡議。在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數字絲綢之路”則成為推動新型全球化的數字橋梁(表1)。

資料來源:一帶一路網
“一帶一路”倡議的高質量推進中,上市公司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出海,是中國企業近十年的一大趨勢。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9月,A股上市的5284家公司中,3279家披露2022年獲得了海外業務收入,合計為7.89萬億元,占這些公司總收入的18%。其中,559家公司的海外收入占總營收的比例在50%以上。對比2013年,僅1890家公司擁有海外收入,占營收之比超過50%的公司僅為340家。Choice數據進一步顯示,2023年上半年,有2501家公司取得境外收入(含港澳臺),其中,1390家公司的境外收入實現了同比增長。
“一帶一路”倡議,為上市公司出海提供了機遇,使之通過促進共建國家經濟發展、就業民生,獲得自身的業績成長。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曾在2021年對上市公司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情況開展調查,對象包括3000余家A股上市公司。結果顯示,共有1264家公司表示2020年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其參與共建的業務產生金額總計達4.38萬億元,在合作伙伴國家的銷售、采購兩項金額均超過8000億元,其中,有1068家公司向共建國家及地區銷售商品和服務,占開展業務公司的84.5%,銷售總額達8973億元,與2015年相比增加了1474億元,年均復合增速為3.7%。
上市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主要通過開展商品采購、產品銷售、承攬工程、金融服務、投資和融資六項業務實現。以六項業務的總發生次數計,東南亞國家占比最高,達31.6%。分國別來看,越南最受青睞,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也是上市公司的優先選項。
構建“一帶一路”立體互聯互通網絡,是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行動之一,也是中國公司積極參與的領域。運營經驗多、服務性價比高、資金實力強的中國企業,通過承建基礎設施項目,助力共建國家提升基建水平,改善公共服務。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2022年,我國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承包工作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累計分別超過1.2萬億美元、8000億美元,占對外承包總額的比重為51.2%。2022年,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5514份,新簽工程合同額和完成工程營業額分別為1296.2億美元和849.4億美元。而在2015年,對應的三項數據分別為不足4000份、926.5億美元和692.6億美元,僅為2022年的72.3%、71.5%和81.5%(附圖)。

數據來源:商務部
在與共建伙伴的建筑類工程合作中,中國公司從高速公路、高鐵、港口、機場等大基建項目,到“小而美”的民生工程均有參與。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相關交通項目實施后,到2030年有望增加0.7%-2.9%的全球收入,幫助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這些基建項目的承建方,多為建筑裝飾行業的央企和地方國企(表2)。

資料來源:Wind,新財富整理(數據截至2023年9月25日)
在眾多建筑類上市公司中,中國建筑(601668)是市值、營收和海外營收的三料冠軍。2022年,其海外新簽合同額1656億元,同比增加1.3%;實現海外營收1080億元,同比增長20.9%,占公司總營收的5.3%;經營的國別和地區增加至73個,培育了新加坡、埃及、阿聯酋等20個營業額過億美元的境外市場。
在“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國家中,中國建筑參與的項目種類繁多,包括肯尼亞的國際體育中心、泰國曼谷的大橋、馬來西亞的交易塔、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科威特的中央銀行大樓、文萊的跨海大橋、埃及新首都的中央商務區等。
此外,中國中鐵(601390/00390.HK)、中國電建(601669)、中國交建(601800)等共同承建了印尼雅加達至萬隆的雅萬高鐵、孟加拉國迄今最大鐵路項目?帕德瑪大橋鐵路連接線達卡至邦嘎段;中國交建參與修建了馬來西亞的東海岸鐵路、尼日利亞的巴卡西港、印尼的三寶壟公路等;中國鐵建(601186/01186.HK)參與修建了卡塔爾世界杯主體育場?盧塞爾體育場;上海建工(600170)在柬埔寨承建了巴薩河大橋、湄公河大橋和金邊港集裝箱碼頭,在俄羅斯承建了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項目等。
中國中冶(601618/01618.HK)在2022年年報中提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業務對其海外業務發展的貢獻度高,包括越南的鋼鐵基地項目、哈薩克斯坦的焦爐項目、印尼的鎳鐵項目等。中國化學(601117)的年報則披露,其目前在共建國已經累計完成合同額超過1000億美元,2022年又新增了8個共建國家的市場。
建筑類企業揚帆出海,設備領域的公司也緊隨其后。
雅萬高鐵全線使用中國技術,除了工程承建方,中國中車(601766/01766.HK)、中國通號(688009)、中國中鐵(601390)等多家軌道交通設備公司參與了動車組和鐵路鐵軌的打造。

“一帶一路”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創造42萬個工作崗位,幫助4000萬人擺脫貧困。
此外,中國中車2023年中報披露,其實現了首列新能源輕軌列車的出口,該列車將服務于阿根廷胡胡伊省的烏馬瓦卡景區。中車的客運內燃動車組也首次出口至阿聯酋,其還與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簽訂了首個全壽命周期項目。
中國通號在2023年則繼續推進多條海外列車線路的控制系統建設工作,包括匈塞鐵路塞爾維亞貝舊段開通、泰國鐵路信號系統改造項目等。2023年上半年,其在海外的新簽合同額達13.84億元,同比增長2390.1%。
從項目成果看,在公路鐵路橋梁方面,“一帶一路”合作為東非帶去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為馬爾代夫建起了第一座跨海大橋;中歐班列成為了聯通亞歐的“鋼鐵駝隊”,通達歐洲25個國家的216個城市,運營班次累計達到7.3萬列;中老鐵路自開通至2023年8月的一年多時間,已累計發送旅客2009萬人次,發送貨物突破2614萬噸。在航運港口方面,巴基斯坦瓜達爾港、阿聯酋哈利法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以色列海法新港等建設運營的成效顯現。在能源方面,中巴經濟走廊帶來一批能源項目建成投產,巴基斯坦的電力緊張局面得以改善。
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當地提供了更多工作機會,也帶去了便捷的生活。據報道,2023年9月剛剛開通的雅萬高鐵,將雅加達和萬隆之間的旅途時間由3.5小時壓縮至40分鐘,印尼邁入高鐵時代;阿爾及利亞的南北高速公路項目不僅在當地打造出“南北經濟走廊”,中建還聘用了逾萬名當地員工,并通過培訓傳授先進施工經驗“授人以漁”;菲律賓的卡拉延大橋修通后,極大緩解了馬尼拉的交通擁堵狀況,使附近兩市的交通時間從1小時縮短至12分鐘;借助輻射至老撾、泰國、柬埔寨、新加坡等12個共建國家的中老鐵路,順豐控股(002352)能將東南亞的榴蓮等鮮果快速運抵云南,時效較傳統陸運模式提升2天左右。
產能合作,堪稱“一帶一路”建設中持續深化的新亮點。其主角,是正在向智能制造升級的中國產業龍頭。這也使得,“一帶一路”上的產能合作,并非過剩或落后產業的轉移,而是新興產業鏈、供應鏈的全面出海。其模式,以綠地投資為代表。
近年,綠地投資逐步取代跨國并購,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數據顯示,2004到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中,并購所占金額的比重已經從54.5%下降到21.1%。據亞洲開發銀行(ADB)公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企業在除中國外的44個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綠地投資高達549億美元,比2017年增長198%。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一項研究也顯示,2021年,中國的綠地投資占總投資流量的比重超70%。
“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成為中國企業綠地投資的主要目的地。新能源汽車、光伏風電、智能制造、互聯網,這些中企近年海外投資增量所在的新興產業,則貢獻了重要的投資主體。在這些行業,中國領先企業已經擁有較為先進的技術、管理手段及供應鏈等優勢,通過綠地投資,可以實現更高效的產業競爭力輸出,同時更接近海外消費市場。
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也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境內投資者在共建國家設立的境外企業數量超過1.1萬家,約占中國境外企業總量的1/4。2021年實現直接投資241.5億美元,較2012年翻一番,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13.5%。這些投資主要投向制造業(39%)、批發和零售業(13.8%)以及建筑業(10%),三大行業占比超過60%,投資地則集中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家。
制造業上市公司,同樣是“一帶一路”上綠地投資的主力。
據新財富統計,2023年上半年,共有65家A股公司的境外業務收入超過100億元,其中41家實現同比增長,增幅前10名包括寧德時代(300750)、陽光電源(300274)、長城汽車(601633/02333.HK)、比亞迪(002594/01211.HK)等(表3),集中在動力電池、光伏設備、新能源汽車、機械設備等智能制造領域。

數據來源:Choice數據,新財富整理
境外營收增幅最大的新能源公司,是陽光電源。截至2023年6月底,其累計開發建設光伏、風力發電站超3500萬千瓦,蟬聯光伏電站開發商序列全球第一。目前,陽光電源已在海外建設了超20家分、子公司,主要分布于印度、新加坡、泰國等“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國,其印度生產基地和泰國工廠產能已達25GW。陽光電源還與卡塔爾、南非、巴西、智利等共建國開展光伏開發項目,在以色列、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打造儲能項目。
晶科能源(688223)截至2022年底已在馬來西亞、越南、美國設立了十余個海外生產基地。其年報表示,2023年將抓住不同市場間的輪動機會,美國、中東等市場有望實現份額提升。值得關注的是,晶科能源、陽光能源等光伏企業的境外營收占比已過半,海外市場已成為這些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
市值最高的光伏設備公司隆基綠能(601012),2023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為283億元,增幅42.4%。從其中報披露數據看,收入增幅最大的是中東、中亞、非洲市場,同比增長184.3%。其在馬來西亞、越南布局了生產基地。
中國正在持續促進綠色發展,新能源產業鏈上的眾多上市公司正在加強對“一帶一路”合作伙伴國的投資布局。贛鋒鋰業(002460/01772.HK)在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規劃產能;中偉股份(300919)在韓國布局11萬噸鋰電池正極前驅體材料項目;恩捷股份(002812)的海外首個鋰電池隔膜工廠設在匈牙利;國軒高科(002074)在越南和印度成立公司,并計劃成立泰國合資公司,同時計劃在北非的摩洛哥建設年產能100GWH的電池廠;億緯鋰能(300014)投資約4.2萬美元在馬來西亞設置工廠,并在匈牙利、泰國等國開啟了生產基地項目建設;動力電池獨角獸蜂巢能源則投資12.5億泰銖在泰國建廠。
產業鏈出海,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走出去的一大模式,一批龍頭企業正從過去“產品出口+收購并購”為主的出海模式,加速向在海外布局產能和研發中心轉型。

中國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基礎設施互通不斷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合作也持續加深。
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2023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達656.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95.15%,已占總營收的35.5%。2023年1-5月,寧德時代的海外動力電池使用量市占率達27.3%,同比提升6.9%。2022年8月,其宣布在匈牙利的德布勒森建設電池產業基地,規劃產能100GWh,項目投資總金額73.4億歐元,工廠計劃于2024年試運行。這是寧德時代在海外布局的第二座工廠,也是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布局的第一座。此外,寧德時代也錨定了共建國家的電車龍頭,其與有越南“特斯拉”之稱的Vinfast(VFS.O)達成全球戰略合作,以CTP(CelltoPack)電池供應方面的合作為基礎,推進滑板型集成底盤等項目的合作,共同開拓東南亞市場。
純電車龍頭比亞迪在2023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達644.1億元,同比增長近一倍,占全部營收的1/4。2023年3月,其首個海外乘用車工廠在泰國奠基。據年報,其新能源乘用車已銷售至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泰國、以色列、新西蘭、新加坡等國成為純電車銷量冠軍。
智能手機制造商中,傳音控股(688036)的業務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其多年來扎根非洲,設計出了適宜當地人的軟硬件功能,成為“非洲之王”。目前,其在埃塞俄比亞、印度和孟加拉國三地設立了工廠。
此外,榮耀、小米集團(01810.HK)、OPPO、vivo、TCL等在海外占據較大市場份額的廠商,也紛紛從多個方面布局“一帶一路”共建國。比如,OPPO在全球擁有10個智能制造中心,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海外工廠;vivo則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尼、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國家設立了制造中心。
民營機械龍頭三一重工(600031/06031.HK)也在持續布局海外。2022年,其位于印尼的第一座海外燈塔工廠投產,截至2022年底,三一重工累計推進31家燈塔工廠建設,已實現25家燈塔工廠建成達產。2023年中報顯示,其海外收入達224.66億元,同比增長35.9%,海外收入占其營收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56.9%,在“一帶一路”共建國較多的南美洲,其實現銷售收入30.7億元,增長63.8%;非洲的銷售收入則達28.5億元,增長35.4%。
裝備制造企業中聯重科(000157/01157.HK)則在哈薩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泰國等共建國打造了工業園或生產基地,實現了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本地化運營戰略。2022年報稱,其工程起重機械成為中東、俄語區市占率最高的品牌,建筑起重產品保持土耳其、印度、韓國市場第一地位。2022年,中聯重科營收的24%來自境外,達99.9億元,同比增長72.6%。其2023年中報披露,海外收入達83.7億元,同比增長115.4%,占總營收比例進一步提升至34.8%。
值得一提的是,中聯重科的工業和農業機械已全面進入非洲市場,提高了當地的機械化率。據報道,為適配非洲的耕作環境和氣候條件,中聯重科還對其農機產品進行了改造。
事實上,近年,農業企業在出海方面也迎頭趕上。
種業龍頭隆平高科(000998)的育種體系已覆蓋國際市場。其水稻研發以海南為窗口,輻射菲律賓、孟加拉、越南以及巴基斯坦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雜交水稻也拓展了菲律賓、巴基斯坦、越南等市場。數據顯示,巴基斯坦的雜交水稻種植超過1200萬畝,該國已成為全球排名第四位的大米出口國。隆平高科年報披露,在非洲,其通過援助岡比亞,使水稻畝產提升到了當地產量的近3倍,還培訓了1300多名農業技術人員,助力當地應對糧食安全問題。
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天然植物提取公司晨光生物(300138)則在印度、贊比亞等地建設工廠,打造產業基地種植辣椒和波斯菊,為當地人提供了7000余個就業崗位。
這些新興產業龍頭的綠地投資,一方面可以利用共建國的資源稟賦優勢,另一方面更可以帶動當地產業的重塑,幫助其納入新興產業鏈,實現產業升級的全球協同。海關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出口中間產品4.44萬億元,增長23.9%,占同期我國對共建國家出口總值的56.3%,2013年,這一比重為49.8%。其中,電子元件和汽車零配件出口分別增長21.1%和24.6%。
產品出海,離不開渠道,跨境電商、跨境物流等服務的蓬勃發展,開啟了中國公司與共建國家服務貿易的新篇章。
近年大爆發的東南亞跨境電商市場,中國企業多有布局。2015年在新加坡創立的電商平臺Shopee(蝦皮),業務已經覆蓋東南亞和南美洲的十余個國家,2022年其總訂單量達76億單。Shopee的母公司SEA(SE.N),最大股東是騰訊。阿里巴巴則在2016年控股了另一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來贊達)。
2022年,抖音海外版TikTok也宣布上線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四國的tiktokshop跨境電商業務;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TEMU則在打開北美市場之后,開始布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包括韓國、智利、菲律賓等。
電商市場的活躍,進一步帶動了物流企業的出海。極兔速遞(01519.HK)最初在印尼市場取得快遞業務的成功后,將市場擴展到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目前其包裹量在東南亞排名第一。順豐控股年報顯示,其海外快遞業務已覆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尼等東南亞國家,跨境電商包裹業務已覆蓋208個國家及地區,空運運營國際航線67條,鐵運開通國際班列385條。圓通速遞(600233)在年報中提到,其業務已覆蓋韓國、阿聯酋、新加坡、泰國等共建“一帶一路”國家。
電商、物流環境的優化,也吸引361度(01361.HK)、森馬服飾(002563)等眾多公司攜國貨品牌拓展東南亞市場。例如,361度自2013年實行出海戰略并于當年在海外設立全資子公司,近年借助Shopee、Lazada等平臺,實現了菲律賓、越南等市場的銷售額倍增,其海外收入從2014年的3980萬元增加至2022年的1.24億元。
商品的流動,并非單向。據海關統計,2013至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的貨物貿易額從1.04萬億美元擴大到2.07萬億美元,年均增長達8%,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進出口年均增長8.6%,2022年從共建國家的進口額達5.94萬億元,其中,能源產品、農產品進口額分別為2.46萬億元和3704.1億元,增速為58.8%和13.4%。
此外,這10年間,中國與共建國家的雙向投資也累計超過2700億美元,中國企業對共建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從115億美元上升至209.7億美元,占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從12.5%上升至17.9%。
為推動雙向貿易與投資,相關方面作出了便利的經營安排。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9個自由貿易協定,這些國家遍布亞洲、大洋洲、南美洲、歐洲和非洲,共建國家的貿易自由化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23年6月,中國海關已與3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AEO(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協議。
中國正在支持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中方計劃創建“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未來5年(2024-2028年),中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進出口額有望累計超過32萬億美元、5萬億美元。
跨越十載春秋的“一帶一路”,正越走越寬廣。共贏互利的高質量共建中,上市公司還將有更大作為空間,如何深耕細作,打造更多合作成果,值得探索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