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敏,任昭賢,黃景勇
(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視覺障礙的定義非常寬泛,由于先天或者后天原因,眼部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導致視力模糊、失明、高度近視、色盲等[1]。本研究主要針對視力模糊、失明的老年人居家養老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我國現有殘疾人8000萬,其中視障人士約1820萬,且人數在逐年上升[2]。人性化一直是現代設計強調的原則,視障老人作為社會中需要被關愛的特殊群體,關注視障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針對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的相關產業并不發達,做飯難、洗浴難、出行難等問題影響到視障老年人的生活,視障老人的起居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我國養老模式主要分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新型居家養老三類[3]。受傳統家庭觀念影響,家庭養老在我國家庭養老模式占主要地位,子女履行贍養老人的責任與義務,但是子女通常忙于工作,在照顧老人與工作之間難以兼顧。機構養老是聘請護工照料老人生活起居,但是機構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服務單一、費用較高。機構養老的老人,身處陌生環境、遠離親屬等因素造成其內心缺乏安全感與融入感。一些傳統思想的老人易產生被兒女拋棄的負面情緒,強烈抵制搬去養老機構。在此情況下,出現了第三種養老方式,即新型居家養老。以社區為依托,專業護理人員為社區內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降低養老成本、節約社會資源。新型居家養老不僅滿足子女維系家庭情感的需要,而且使老人生活和精神關懷得到了安全保障。通過“家庭—醫生—護理人員”進行協同設計,建立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改進居家養老住宅設計,提高視障老人的照護質量,進而提升其生活幸福感。
■圖1 用戶畫像
■圖2 用戶體驗地圖
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的生活起居帶來了許多便利。然而,作為社會弱勢群體,視障老人的生活反而可能遭遇諸多不便。幫助視障老人融入社會,設計出具有人文關懷的產品及服務,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完善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是設計研究人員的首要任務。學術界對此已開展諸多研究,郭會娟等[4]研究了面向視障老人家用醫療產品的服務體驗,通過分析服務觸點和用戶旅程圖,提出了圍繞用戶感官舒適性、產品易用性、情感價值的服務策略。通過感官代償方法,利用多通道交互方式:區分材質、語音控制、手勢觸控等改善產品體驗,引入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技術建立視覺障礙老年用戶醫療數據。孫聰[5]為視障人士及老年群體設計了無障礙藝術體驗服務流程,通過提前預約詢問必要信息,提供伴游服務或者穿戴設備自行參觀,提供觸感機器人輔助參觀講解,使視障人士更多地融入社會。胡鴻等[6]結合Kano模型提出了基于盲人超市購物服務藍圖,借助讀屏技術、圖片識別、語音助手、觸屏反饋、生成定位、同城配送等提升盲人線上購物服務體驗。線下通過盲道、盲杖等引導視障用戶在購物區域行走,在貨架上安裝滑動結構設計的語音播報器同時帶有盲文信息,幫助用戶尋找商品。Zhang等[7]基于Unity 3d制作模擬器,選取白內障、青光眼、黃斑變性、色盲4種典型的視覺障礙進行模擬。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在建筑設計中,使設計師更直觀地了解視障老人的視覺狀況。通過添加明顯標志、優化行動路線等來改善視障老人生活起居環境。Shen等[8]調查了解視障家庭,運用李克特五級量表對問卷問題進行評分,掌握視障人士對飲水機的用戶偏好,提出了三個設計策略:多模式簡化步驟、水質檢測和自適應多通道反饋,通過設計實踐提升視覺障礙家庭飲水機的用戶體驗。Chang[9]等開發一種藥物藥丸識別系統,基于可穿戴智能眼鏡,利用物聯網和云技術,機器深度學習來幫助視障老人及群體減少用藥錯誤帶來的傷害。其圖像識別處理智能藥丸識別盒,通過語音提醒用戶手中藥物是否正確。也可以通過APP允許家庭成員遠程添加用戶設置、藥物和數據,為視障患者提供安全用藥環境和流程。上述研究為視障老人提供服務流程、家用產品開發和服務策略等,部分文獻為視障老人提供了家用產品的可行性設計方案,但沒有解決視障老人居家生活可能遇到的諸多實際問題,如視障老人居家護理服務。
■圖3 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設計系統
我國面向視障老人的持續護理服務尚處于起步階段,根據衛生事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十二五”時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將服務領域擴大到家庭和社區,在老年護理、慢性病護理、臨終關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10]。隨著居家養老模式的發展,為視障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并改進養老住宅設計等問題值得關注。我國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尚未完善,視障老人容易出現摔倒、墜床、燙傷等意外,而護理人員專業照護能力不足,分工不明確,難以滿足視障老人的護理服務特殊需求[11]。本文基于服務設計視角,分析視障老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構建用戶體驗地圖和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總結居家養老服務設計及住宅適老化改進思路,以期解決當前視障老人生活起居難的問題。
視障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諸多挑戰,隨著視障老人的年齡增長,其感知、認知、運動等能力均呈現衰退趨勢(表1)。首先,視障老人的視覺器官存在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還可能患上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12]。同時,其它感知器官功能也在衰退,老年人的聽覺系統退化,出現聽不清、聽不見、耳背等情況。觸覺感知器官遍布全身,隨著年齡的增長,老人對冷熱變化、痛覺感受能力都有所減弱[13]。其次,老人認知能力減退,存在健忘、反應速度變慢,對新環境、新事物適應能力下降,導致不會使用智能家用產品等問題。最后,人體老化導致骨質疏松,肢體活動能力減退,老人容易摔跤導致骨折。肌肉力量減退使得肢體抓握能力減弱,老人行動變得遲緩,出現老齡性駝背等問題[14]。
表1 視障老人生理衰退特征
可以看到視障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挑戰可能進一步加劇。因此,在設計視障老人的產品、服務及住宅時,需考慮產品及服務的易用性、實用性、輕便性;兼顧養老住宅的適老化及無障礙化,以提供更加舒適、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
隨著視障老人年齡的增長,生理衰退逐漸顯現,對他們的身體和感知能力帶來了明顯的影響。這些生理變化不僅影響了他們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還對他們的心理狀態造成了影響,主要表現為自卑感、孤獨感、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特征(表2)。然而,社會對視障人群的關注和支持卻相對不足,這進一步加劇了視障老人的心理困擾。第一,社會缺少對視障人群的關注,例如:導盲犬不能進入公共場所,人行盲道被占用等問題屢見不鮮,造成視障老人出行缺乏安全感。第二,作為弱勢群體,老人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從而產生消極挫敗的情緒,產生自卑感[15]。第三,由于社會對視障老人關心不夠,甚至存在有意疏遠視障老人的現象,加之老人缺少朋友,缺乏與其他人的交往互動,長期處于孤獨狀態。第四,懷舊心理與歸屬感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視障老人適應力降低,存在懷舊心理,依賴之前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人際交往等,試圖尋找歸屬感。這種歸屬感有助于老年人維持自我的關注,減輕憂慮[16]。
表2 視障老人的心理特征
綜上所述,社會應該增加對視障人群的關注和支持,創造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會氛圍,讓視障老人感受到歸屬感和尊重。本節對視障老人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綜合分析,為建立“家庭—醫生—護理人員”一體化居家護理服務系統、視覺增強眼鏡設計及住宅適老化改進提供了依據。在為視障老人設計產品、提供服務及住宅時,必須全面考慮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創造更加舒適、便捷和安全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通過深入了解視障老人的特點,形成視障老人的用戶畫像。下文將更加具體地描繪視障老人的日常生活和需求。
■圖4 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體驗價值分析
■圖5 住宅適老化改造示意圖
■圖6 視覺增強眼鏡
用戶畫像(圖1)對于了解目標用戶群體的特征和需求并有效地設計和傳達信息至關重要。本節將著眼于視障老人這一特定群體,探索其多樣化的情況和獨特的生活體驗。通過描述他們的年齡、性別、視力狀態以及相關需求和興趣,將揭示出如何通過合適的產品和支持措施來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深入實地調研發現,伴隨一些老年慢性病,身體出現退行性變化,記憶衰退、反應遲鈍、行動遲緩等。居家住宅環境存在地面不平整、通道過窄等問題,使老人在家行走缺乏安全性。因居家環境對視障人群不友好,且在生理和心理上發生了很多變化,需對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及住宅適老化進行改進。
通過對視障老人用戶畫像的洞察,進一步分析了其居家養老的用戶體驗旅程。從用戶行為、接觸點、情緒變化、用戶痛點、機會點五個方面進行考量。用戶行為主要包括起床、用餐、娛樂三個階段,在這些日常活動中,總結視障老人面臨的起居生活中影響用戶體驗的諸多痛點。
(1)起床階段:尋找衣物困難、衣物穿反、穿衣時摔倒、洗漱用品擺放位置不明確、洗漱時不慎弄濕衣物等。
(2)用餐階段:視障老人獨立做飯步驟復雜且存在較大危險,因此,其三餐均需由家人或護工負責,讓視障老人產生強烈挫敗感。就餐時,容易造成燙傷、磕碰等問題。
(3)娛樂階段:智能設備使用不便、出行不易、無法久坐、無法快速聯系親人等。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尋找機會點,例如可由社區食堂配送餐食,由專業護工上門服務,為老人設計視覺增強眼鏡產品等。這些措施將幫助解決視障老人的生活難題,提升其生活質量和自主生活能力。
通過視障老人用戶畫像和用戶旅程地圖的分析,深入了解了視障老人的特征、需求和痛點。這些洞察為設計合適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了有益的指引,旨在為視障老人提供更加溫馨、便捷、安全和尊重的生活環境,幫助他們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同時,也呼吁社會關注和支持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及住宅適老化的改進,以創造更加友善和包容的社會環境。
通過用戶體驗地圖分析視障老人在接觸點的情緒變化,觀察老人的情緒最低點,即在日常生活的多個環節中面臨挑戰和困擾。為了優化服務流程,著手設計了“家庭—醫生—護理人員”一體模式下的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
在設計服務系統圖時,采用服務流程和框架系統的可視化表達,通過箭頭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聯系起來,形成多個服務關系鏈,對服務中各類利益相關者、結構關系和行為進行表述,使設計師更容易分析各類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資金、服務、物質流向情況,使用戶更容易理解和操作[17]。在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中,主要包含護理機構、醫院、線上平臺、物流公司、幸福食堂五個部門,而參與人員有老人、親屬、醫生、護理人員等利益相關者。服務系統(圖3)清晰地描述了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復雜的關系網絡。線上平臺在該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作為各部門信息匯總中心,允許親屬查看老人的情況。同時,針對老年慢性病和突發情況,醫生通過線上平臺問診,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診療方案,并通過線上平臺告知護理機構老人的狀況以及診療方案。
除了關注老人生理健康和專業護理外,該服務系統也更加重視老年人心理健康。護理人員和親屬應該多與老人交流,減少老人的孤獨感,對調節老人情緒起到了重要影響。推薦老人進行一些有益的運動和必要的出行,融入社區環境中,幫助老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樂趣。同時,鼓勵機構制定相關制度、職業規范、專業技能考核等,指導護理人員為視障老人提供居家護理服務。該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能夠有效地解決老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和困擾,提供更加全面、便捷和安全的服務,從而幫助視障老人享受更高質量的生活。
根據Norman用戶體驗層次,將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價值策略分為三個層面(圖4):本能層、行為層、反思層[18]。通過本能層、行為層和反思層三個層面的設計策略,將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打造成更加貼合用戶需求的服務體系。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滿足老人的實際生活需求,還能夠促進老人的自主性和幸福感,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舒適和自信。
(1)本能層: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是人類最基礎的感覺器官。然而,視障老人視覺功能受損,因此在設計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時,需要根據其生理特征,結合老人居家體驗過程中的接觸點,采用感官代償的方式。通過提升老人在觸覺和聽覺上的認知,可以改善用戶服務體驗。例如,可以提供有聲標識的家居設備,讓老人通過聽覺來獲取信息,同時,采用特殊材質和觸覺指引來幫助老人更好地感知環境。
(2)行為層:老人具有很強的懷舊心理和行為定式,在設計視障老人的產品、服務及養老住宅時,除了考慮老人的生理特征外,還應當遵循老人的行為習慣[19]。交互方式應符合老人的認知能力,降低使用難度,保障產品功能的同時,滿足老人在服務體驗過程中的舒適性。為了滿足這一層面,可以設計簡單易懂的界面和操作方式,避免復雜的步驟和指令,讓老人更加輕松地使用產品和服務。
(3)反思層:增加視障老人產品服務價值,需要注重用戶的情感體驗。應該改善老人居家體驗中的情感交流、心理疏導,從而使老人在使用服務時產生共鳴。通過建立親切的服務氛圍和關懷的態度,可以安撫老人情緒,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關愛。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視障老人產生良好的體驗感、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調研發現,喪失視覺能力對視障老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居家活動的行動難度可想而知。目前住宅居住空間存在許多問題(表3),對視障老人的居家養老并不友好,因此,室內住宅適老化設計改造尤為重要。
表3 視障老人住宅存在的問題
在選取這個戶型之前,進行了大量的實地調研和數據收集。與多位視障老人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們在居家養老過程中所面臨的困難和需求。同時,參考相關的研究文獻和行業標準,了解了住宅適老化設計的理念和原則。基于這些調研和了解,選擇了該戶型作為示例,力求在實際項目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和推廣。這是老年人居家養老中常見的一種類型,代表了許多視障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居住情況。通過對這一典型戶型的改進展示,可以較好地傳達住宅適老化設計的原則和實施方法,為更多類似戶型的住宅改造提供借鑒。本示例采用無障礙設計方法改造居住空間,從而改善視障老人生活質量。因此,提出以下五點養老住宅改造思路。
(1)利用多通道進行感官代償:視障人士雖然失去了視覺信息通道,但其聽覺、觸覺等感官系統可能會更加敏感。在住宅適老化改造中,可利用不同材質的地面材料,增加對視障老人的腳掌刺激,幫助視障老人區分客廳、臥室、衛浴空間等不同的場所[20]。
添加多通道提醒標識:由于視障老人視力受損,通過添加多通道提醒標識,引導老人辨別空間方位。除利用發聲裝置提醒之外,還可以利用不同的材質標識物提醒老人所在區域,例如:不同住宅空間的門框采用不同的材質,提醒老人即將達到的區域。
(2)空間布局合理化:復雜的室內布局容易使視障老人迷失方向,在室內布局無障礙改造中,將老人的行動路線盡量設計為直線,更有利于老人行走。本研究選取臥室和衛生間說明住宅適老化的初步改造思路,如圖5所示。
臥室改造:在臥室的適老化改造中,需預留急救擔架及輪椅回轉所需空間,原先主臥室進門處狹窄,急救擔架難以進入主臥室。通過適當擴大入口并調整主臥室布局,使急救擔架可以通過,增大急救人員的活動空間。
衛生間改造:根據養老設施建筑設計規范[21],經過住宅適老化改進的建筑空間,應滿足輪椅進入的要求,通行凈寬不小于800 mm,且應留有輪椅回轉空間。為保障輪椅回轉空間,減少部分墻面,擴大衛生間出入口寬度,使寬度≥1200 mm。
消除地面高差:如果室內地面存在高度差,容易造成視障老人摔倒等意外事故,影響老人居家養老的安全性,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應盡可能消除地面高差。對于一些確實無法消除的地面高差,應設置輪椅坡道連接,且坡度≤1/12。當輪椅坡道的高度大于100mm時,應設置無障礙臺階。
(3)設計輔助設施:住宅適老化改進時,可適當增設輔助設施。如:在室內公共空間墻面安裝扶手(圖5),輔助老人居家行走。在臥室、衛生間墻面安裝扶手,幫助視障老人更好地坐下或起身,有效保障其生活自理能力。
通過以上改造思路,將視障老人的住宅適老化設計得更加貼合他們的需求和生活特點。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提升老人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還能增加他們在家中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為了確保設計的有效性,需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與視障老人及其家人密切合作,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優化設計方案,創造一個更加溫馨和適合視障老人居住的居家環境。
在前面的章節中,對視障老人的特征和需求進行了細致的分析,通過用戶畫像卡片、用戶體驗地圖等服務設計工具,進一步探索面向視障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系統,并總結更具體的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設計策略和提出相應的住宅適老化改進策略。本節將重點設計居家使用的視覺增強眼鏡及社區服務APP,詳細闡述視覺增強眼鏡和社區服務APP的設計策略和功能特點。通過將科技與養老服務緊密結合,旨在為視障老人的居家養老服務系統提供實踐層面的支持和幫助。
視覺增強眼鏡是一款針對視障老人的智能輔助產品,通過先進的技術來增強他們的視覺體驗。該眼鏡將結合現代科技,包括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和攝像頭等技術,為視障老人提供更清晰、更準確的環境感知能力。通過對周圍環境的實時識別和分析,視覺增強眼鏡可以將場景信息轉化為聲音或觸覺反饋,輔助老人識別物體、人物和障礙物,讓視障老人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周圍的世界,增強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針對視覺增強眼鏡產品設計,提出了以下三點設計策略:
(1)符合視障老人特征:設計面向視障老人的產品,需考慮用戶與產品的交互方式應符合老人的特征,提升產品的舒適性、易用性和愉悅度[22]。首先,眼鏡的外觀設計應簡潔大方,輕便舒適,符合老年人的審美和喜好。考慮到視障老人對細節的辨識能力較差,操作按鈕應設計大型、凸起,方便老人觸摸辨識。同時,為了降低老人在佩戴和調整眼鏡時的困擾,采用輕量級材質和簡單的調整方式,確保老人可以輕松自如地使用眼鏡。此外,對于可能患有眼疾的視障老人,需要考慮到眼鏡的透氣性和舒適度,減少對眼部健康的影響。
(2)感官代償設計:人類獲取外界信息需要靠最基本的感官感知功能,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多種感覺相互協調、相互配合來傳遞情感和信息。當一種感官受到損害時,其它感官功能則會相應地增強,這就是感官代償現象[23]。視障老人在失去視覺能力后,常常會依靠其他感官來代償。因此,視覺增強眼鏡應充分利用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將環境信息轉化為聲音或觸覺反饋。例如,當眼鏡識別到障礙物或危險區域時,可以通過聲音提醒老人注意,或通過震動反饋提示老人停下來。此外,還可以在眼鏡的鏡腿部分加裝觸覺模塊,通過觸摸感知產品細節,幫助老人更好地辨別物體和方向。這樣的設計能夠增強老人的感知能力,提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和獨立性。
(3)通用產品設計:紐威爾提出產品可用性的概念:“正常的和非正常的人機交互”[24]。視障老人的產品設計要盡可能進行通用設計,使普通人和視障人群都可以使用,同時符合兩者的共性特征。視覺增強眼鏡的設計應當考慮通用性,既滿足視障老人的需求,又方便其他人使用。通用產品設計可有效降低視障老人的心理壓力。在產品界面和交互設計上,采用簡潔明了的圖標和文字,使得所有用戶都可以輕松理解和使用。同時,視覺增強眼鏡的設置和操作應簡單易懂,不僅方便老年用戶,也適用于其他群體。這樣的通用設計能夠增加產品的普適性和市場競爭力。
社區服務APP將成為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該APP將提供多項功能,包括日常生活輔助、護理、網上問診等,以滿足視障老人在居家養老過程中的各種需求。因視障老人群體的特殊性,無法自主完成的任務,親屬可通過APP遠程連接視覺增強眼鏡,幫助視障老人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通過智能化的功能設計和用戶友好的界面,社區服務APP將成為視障老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幫助[25-26]。該社區服務APP的主要功能如下:
(1)護理服務(圖7-A):有個性化護理需求的視障老人,可通過線上平臺下單預約,平臺根據老人的需求自動匹配合適的護工,護理機構負責聯系護工并全程監管護工的上門服務過程,確保護工上門護理過程的安全。護理人員照顧老人時,家人可通過視頻監控全程跟蹤監督,APP也可以發送老人的狀態,讓家人放心。萬一遇到突發疾病等緊急情況時,護工會及時聯系急救中心并通知家屬。
(2)預定餐食(圖7-B):建立社區食堂,為老人提供標準化餐食。老人及其家屬可提前設置個性化標簽,如微辣、中辣、麻辣等。社區食堂提供多樣化食物,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一周七天不重樣,為社區視障老人提供高質量的標準化餐食服務。家屬也可通過社區服務APP在線點餐,廚師根據老人的個性化需求加工制作。標準化及個性化的餐食均由第三方服務機構負責上門派送。
(3)情感連接(圖7-C):上班族早出晚歸,造成親屬之間溝通時間少,老人難免感到孤獨。APP可連接海量視頻、音頻資源,老人通過語音控制,選擇播放自己喜愛的節目。為方便家人聯系,在聯系欄中添加視頻通話功能,家屬在外可以隨時聯系老人,了解老人的身體狀態。加強情感連接和即時通訊能力,有效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確保老人在緊急情況下可以一鍵呼救。
(4)網上問診(圖7-D):線上平臺連接醫院,預約醫生線上就診。一些常見的老年慢性病或者輕癥疾病,醫生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為老人診斷治療,出具診斷報告,讓家人了解老人病情。醫生根據診斷結果開藥和備注醫囑,家人可在線下單購買,物流公司及時送藥上門。避免了在醫院就診排隊時間長,就醫流程復雜等問題。對于一些需到醫院就診的特殊情況,平臺會及時通知家人安排,也可提供一對一陪診服務。
本文圍繞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及住宅適老化改進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對視障老人特征的分析,應用用戶畫像和用戶體驗地圖等服務設計工具,揭示了視障老人居家體驗的痛點和機會點,并設計了“家庭—醫生—護理人員”的服務系統。提出了視障老人居家養老服務策略及住宅適老化改進思路,并且設計了面向視障老人的視覺增強眼鏡和社區服務APP。這些設計策略和產品旨在改善其居家養老體驗,增強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本研究的優勢在于采用多維度的研究方法,從視障老人的特征、需求和居家體驗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為后續設計和實踐提供了全面的依據。設計了面向視障老人的視覺增強眼鏡和社區服務APP,將現代科技與視障老人的需求結合,提供了創新的解決方案。然而,不得不承認該研究也存在不足:
(1)樣本局限性:由于視障老人在整體老年人群體中占比較小,本研究在調查樣本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導致結果不夠全面和準確。
(2)缺乏深入實踐:盡管本研究設計了視覺增強眼鏡和社區服務APP,但對視障老人住宅適老化改進方面僅進行了嘗試性提出,缺乏深入實踐驗證。
未來的研究將持續關注對視障老人住宅適老化改進方面的實踐,設計并實施更合理的住宅無障礙改造方案。進一步收集和分析視障老人及其家屬對產品和服務的反饋意見,持續優化和改進設計,確保其真正符合用戶需求。同時要加強社區協作和跨界合作,整合社會資源,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服務,構建視障老人居家養老的完整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