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暉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我國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并表現出持續增加的趨勢,“十四五”時期呈現出新的特點,高齡老人比重增加,老年群體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且個性[1]。據統計,超過80%的老年人仍將居家養老作為其首要選擇的養老方式,不到迫不得已需要被人照顧,更多的老年人選擇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老去。在城市居家老人中絕大部分老人具有較為良好的自理能力,基本能夠獨立完成日常生活,但隨著身體機能的衰退部分老人存在受外力因素而導致的能力受損,使得這部分老人不僅要面對自然衰老帶來的不適感還需克服能力變化帶來的諸多困難。面對這一困境,以動態思維思考適老家具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對延續性家具概念進行定義,通過行為分析挖掘老年人受年齡變化與能力變化產生的動態需求,提出延續性坐具設計建議與原則,從思維維度、方法維度、時間維度三方面構建延續性坐具“適老坐具—延續性設計方法—用戶體驗”一體化設計模型。充分考慮自理型老人衰老變化中的現實需求與未來可能需求,優化自理型老人的坐具長期使用體驗感,提出適老化坐具設計新思路。
延續性指能夠持續存在或繼續發展的特性或能力。所謂延續性家具即以發展的眼光思考人體的衰老,充分考慮老年人年齡與能力的變化,為其長期安定生活而設計的適老家具。延續性家具與可成長家具、可持續家具在概念上有一定重合,均通過設計以期使家具能夠在長期使用中保持功能性與美觀性,但究其本質而言仍有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可成長家具旨在滿足兒童不斷變化發展的身心特征,協調兒童家具與兒童快速成長之間的不平衡[2];可持續家具更側重于提高家具的使用壽命減少對資源的過度使用或倡導閉環式的生命周期設計[3];而延續性家具則基于可成長家具概念,旨在滿足老年群體不斷變化的生理特征與行為特征,協調適老家具與老年能力不斷衰退間的不匹配。延續性家具的目標在于以動態的視角對老年群體需求進行分析,通過可調節設計、模塊化設計、功能附件等手段使家具能夠長期滿足老年群體需求(包括當前需求與未來需求),實現家具更好地輔助老年生活。同時還表現出一種繼承性:物質形態的繼承性表現在家具使用功能滿足用戶長期且可能產生變化的需求;意識形態的繼承表現在家具所承載的人文情感,家具可以是老年群體珍貴回憶的物質寄托(表1)。
■圖1 城市居家老人所使用坐具種類分布情況
■圖2 城市居家老人坐具種類平均使用時長(單位:小時)
■圖3 老年人坐具使用行為分解
■圖4 居家自理型老人用戶金字塔模型
■圖5 延續性坐具設計模型
表1 區別延續性家具、可成長家具與可持續家具
當前我國適老家具的開發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市場單一、樣式陳舊、功能尺度欠缺考量、缺乏人文關懷等諸多問題[4]。盡管近年來我國開始出現大量針對適老家具的設計實踐,但多聚焦于失能失智等需要特殊陪護的老人,對于自理型老人的設計研究比較欠缺,存在過于適老或者不夠適老的問題,并易將老人看作弱勢群體進行特殊設計。然而事實上,老年學研究發現大部分老人是健康快樂的,越來越多的高齡老人依然保持健康,直至百年歸老都沒有出現太大的疾病。除此之外,人的衰老是一個漫長持續的過程[5],除了年齡上的逐漸衰老還有可能存在能力變化的風險[6],如肢體損傷造成其使用家具不便,因此,如何使適老化家具的設計能夠更廣泛多包容各能力層次老人的需求,提高適老化家具使用的延續性顯得尤為重要和急切。
我國將老年人的起始年齡界定為60周歲以上,依據生活自理能力將其分為自理型老人、介助老人及失能老人。據2020年我國人口老齡化調查數據可知當前我國自理老人共2.23億占老人總數的84%,所謂自理老人即日常生活不需要他人輔助可自主完成,擁有正常思維與基本活動能力的老年群體,不排除只需借助輔助型器具(如拐杖)即可完成基本生活的老年群體[7]。衰老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它卻是一個連續不斷喪失的過程,即便是自理型老人也仍然無法像過去一樣依靠自身行動的自主性,面臨慢慢失去對生活掌控力的無力感,而家對于每個老年人來說是一個可以讓自己感到有掌控力的地方,正因如此,很少有老年人愿意選擇離開家去養老機構度過晚年,這仿佛意味著放棄自己過去十幾年為自己營造的生活。家具是“家”空間的延續,是老年人對生活掌控力的物質載體,家具的適老化與延續性設計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需要迫切地關注與思考。
人的衰老是一個自然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可分為正常老化過程和非正常老化過程[8]。正常老化即隨年齡增長符合正常老化規律而出現的身體機能的下降;非正常老化則指受外力因素而導致的身體機能的突然性衰退,最常見的有老年人摔跤導致的肢體受傷,需借助拐杖等輔助工具進行生活。由此可見,在考慮老年人衰老變化的過程時,年齡的變化不是唯一因素,能力的突然變化也應充分考慮。基于此以動態的視角思考自理型老人的衰老,將其分為兩條路徑,即年齡衰退帶來的變化和能力衰退帶來的變化,以便更為全面地思考城市居家自理老人的延續性需求,即老年群體的現有需求與未來可能需求。
2.2.1 正常老化——年齡衰老的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人體各系統及器官將出現不同程度功能衰退或減弱的現象,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等都會出現功能退減,導致老年群體身體機能及感官行為發生較大變化,表現為記憶力衰退、五感感知下降;骨骼肌力減弱使得反應遲鈍與動作協調性變差,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2.2.2 非正常老化——能力衰退的變化自理型老人能力衰退大多由老年性疾病或突發性跌倒導致,以肢體損傷和五感受傷為主,其中肢體損傷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響最大且占比更高[9]。他們雖然仍能夠獨立生活,但不同程度地需要醫療器械的輔助。肢體損傷依據受損部位可分為手臂受損、腿部受損及手指殘疾,手臂受損的老年人雙手難以一起使用,身體協調能力減弱;腿部的損傷使得老年人活動范圍銳減,動作遲緩,且身體的移動需要器械輔助;手指殘疾致使老年人抓握功能受損,生活中操作能力急劇降低;除肢體損傷外,五感受損也是導致老年人能力變化的重要因素,最明顯的如視覺受損帶來的行動遲緩、協調能力降低、操作準確性降低及對尺度的判斷能力降低。能力的突然變化導致此類老人不僅需要承受自然衰老帶來的不適,還需要克服能力受損所帶來生活上的不便,造成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損傷。
隨著社交與生活范圍的縮小,城市中居家養老型老人普遍在家時間長,對于各類家具的使用更為頻繁,尤以坐具為主。坐具陪伴老年人日間的大部分活動,它是否可以持續地滿足老年人變化的需求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10],因而對坐具的延續性適老研究尤為重要。
對不同年齡與能力層次的18戶居家自理型老人進行入戶觀察(表2),將其使用坐具的種類進行統計得出圖1城市居家老人所使用坐具種類的分布情況及圖2城市居家老人坐具種類平均使用時長。由圖1可知,沙發、餐椅、躺椅為居家老年群體經常使用的坐具。其中沙發占比最高,說明沙發是居家養老家庭不可缺少的重要坐具,使用時間最長,其主要用途是為居家老人收看電視、休閑閱讀、居家接待等日常生活服務;絕大多數居家老人使用餐椅尤為頻繁,在功能上餐椅承接居家老人就餐進食、處理食材等活動;躺椅和搖椅雖不是居家養老必備坐具但其使用時間長,部分居家老人選擇在躺椅搖椅上午睡或閱讀;高凳與矮凳使用率較低,在部分老年家庭中承擔餐椅的職責,還可應付各種臨時需求,如墊高臺、腳架等;部分老年人在處理家務時使用靠背矮椅,如擇菜、收撿物品等。
表2 部分入戶觀察坐具種類使用明細表
依據使用目的對坐具使用行為進行分類,大致可分為任務性行為與休閑性行為。任務性行為以餐椅、高凳、矮凳、靠背矮椅為主,滿足居家老人帶有任務性傾向的日常事務,如就餐、處理食材、收撿雜物等;而休閑性行為則以沙發、躺椅、搖椅為主,滿足居家老人社交娛樂,閱讀小憩等休閑需求。
基于18名城市居家老人坐具使用行為的觀察,將城市居家老人坐具的使用歸納為五個步驟(圖3):(a)入座;(b)落座;(c)身體調整;(d)執行目標任務;(e)起身離開。對各步驟行為進行分解:入座時,相比于青年人老年群體需要更大的入座空間,空間范圍與身體機能的衰退成正比,因此當座椅前有事物遮擋時(如餐椅受餐桌的遮擋),需要在入座前對坐具進行調整,通常將座椅后移以方便落座。在落座這一過程中,老年人腿部肌力的下降導致對力量的控制逐漸變弱[11],落座時受自身重力影響向下向后的慣性增大,因此在理想情況下老年人應有一處手部支點以緩沖過快的落座慣性,隨著能力衰退,緩沖力量的支點在老年人落座環節愈發重要。落座后,老人會下意識調整自己的坐姿,選擇舒適的坐深并將腿部放置在舒適的位置;此時由于先前入座需較大空間導致出現座椅距離目標事物較遠的情況,老年人還會適當調整座椅位置,如就餐時將餐椅向餐桌挪動。對坐具及身體進行微調后,老年人開始執行目標任務,這一階段老年人將保持長時間的坐姿形態,隨著坐長的增加,腰部負荷增重,大多數老年人會對上半身重心進行前后調整以緩解腰部久坐的不適。起身環節,同樣受身體肌力衰退的影響,老年群體起身時長隨年齡遞增;這一階段,老年人需要有足夠的空間以便順利起身,老年人會借助身體力量將座椅向后移動,腿部向座面底部空間后縮,利用手部力量輔助其起身。
基于上述對居家自理老人坐具使用行為動態變化的分析探究老年群體使用坐具的動態需求(表3)。延續性坐具可由核心元件和功能配件兩部分組成。圖4為居家自理型老人用戶金字塔模型,延續性坐具設計自上而下進行需求分析[12],以能力障礙型自理老人需求的滿足為延續性坐具的最終形態——“核心元件+功能配件”形式,在此之上依次進行減法設計,將老年人未來需求通過潛伏設計進行功能預留。
表3 坐具使用各步驟行為分析
核心元件是延續性坐具的基礎形態,其設計應符合基本的適老化原則:造型簡潔大氣,符合人體工學原理,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支撐與舒適性;色彩溫暖舒適,能給老年人帶來愉悅和安心的感覺,柔和的色調與自然的色彩更受老年人的喜愛;結構穩固可靠,能承受老年人的體重與使用壓力;材料的選擇充分考慮耐用性與易清潔性,方便日常維護與清潔;尺寸適中,不過于龐大,能夠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支撐,座位寬度與深度能夠容納老年人的靜態尺寸與動態尺寸,同時較高的坐高與扶手設計更加貼合老年人的起坐需求。
功能附件是延續性坐具的關鍵構成,其設計服務于老年人能力退減所產生的變化需求(表4)。
表4 延續性坐具功能附件設計建議表
基于以上針對居家養老老年群體延續性需求變化及坐具使用行為的分析,可以概括出在進行坐具延續性設計時的總體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項。
(1)安全易用性原則
安全易用是延續性坐具設計的前提。年齡與能力的變化都迫使老年人的身體協調能力與控制力減弱,對外界的敏感度下降,這使得其在使用家具時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在延續性坐具設計時應尤為注重坐具的穩定性,包括核心元件自身結構的穩定及可調節功能、功能配件拼接的穩定。核心元件的設計應注重結構的穩定性,避免重心不穩而導致的不安全因素;減少核心元件的過度設計,留出更多的空間以便老年人的活動。拼接使用卡扣式結構,通過旋轉自鎖方式提高拼接穩定性,并合理隱藏卡扣接口以防夾手,最大程度確保老年人使用的安全。在核心元件與功能配件的組裝上,操作的易用性至關重要,拼裝需簡單,拼接口應盡量做大易于老年人的拼接,可通過磁吸等手段輔助老年人的拼接。除此之外,還應兼顧老年人使用時的心理安全感,如坐具椅腿的尺寸可略微偏大,給人厚重穩定之感;減少尖銳造型的使用,多用曲線圓角給老年人柔和安全之感。
(2)健康舒適性原則
健康舒適是延續性坐具設計的重點。以老年人的身體特點和健康需求出發,在核心元件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人體工學,為老年人提供良好支撐與舒適度,避免久坐造成的不適感;材質應選擇環保、無毒、無刺激性的材料,如自然親膚的木材、竹材,具備良好透氣性,避免滋生細菌和異味,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在功能配件的設計上注重配件安放的位置,避免配件的添加影響老年人坐具的正常使用,增加使用的不適感。
(3)功能預設性原則
功能預設是延續性坐具設計的基礎。從老年人的生理變化所帶來的生活變化出發,分析其衰老過程中需求的變化,在滿足其現有需求的基礎上對坐具功能進行潛伏設計,以實現適老坐具的延續性。在坐具核心元件結構、材料的選擇都需要進行預先的規劃與設計,同時延續性坐具的外觀與品質都需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為延續性設計提供基礎支撐;在功能配件的設計上需注重功能的合理性與確實性,需直擊老年人的痛點,減少不必要的功能及服務。
(4)積極引導性原則
積極引導是延續性坐具設計的關鍵。通過捕捉老年人使用家具的無意識行為對核心元件進行引導性設計,使核心元件具有豐富的可供性引導老年人使用坐具[13],提高其使用的幸福感,如椅背的鏤空設計暗示老年人可將其作為扶手輔助其平衡身體,再如利用凹槽或曲線設計暗示老年人可將拐杖放置其中。除此之外,延續性坐具設計還應以老年人生活為靈感源泉,以提高其行為操作能力為目標,讓坐具的設計更貼合其使用用途,幫助老年人完成其目標任務,提升老年人在生活中的成就感。
從系統的角度出發,以家具功能論設計方法為基礎,從三個維度進行思考[14],包括思維維度上的功能重要性遴選、方法維度上的蘑菇式倒推構建法及時間維度上的自理老人行為分析,綜合考慮“適老坐具—延續性設計方法—用戶體驗”三方面,以此構建延續性坐具設計模型(圖5)。
(1)思維維度:在延續性坐具設計中,功能是實現可延續性的關鍵要素,而家具的功能往往包括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兩方面,這也對應延續性坐具的雙重繼承性即物質形態的繼承與意識形態的繼承;功能的多維性與復雜性要求設計師應在厘清功能、理解功能、分析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坐具功能延續性設計,能夠從老年人生活行為分析中提煉需求及所需功能,對諸多功能進行“分析—綜合—評價—新分析—新綜合……”以此反復,最終在分析中有效排除坐具的不必要功能,實現坐具良好的實用性。最后將功能分解與造型單元的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坐具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的統一。
(2)方法維度:基于標準化設計思想中“蘑菇式”構筑模型[15],同樣將延續性坐具設計分解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延續性坐具核心元件的設計——坐具的核心部分,該階段的坐具具有基本的適老化,滿足老年人群最為基本的使用;第二階段是延續性坐具功能配件的設計——坐具的可延續部分,該階段在適老功能遴選基礎上將其與核心元件結合,滿足自理老人年齡能力變化帶來的可能需求[16-17]。但不同于“蘑菇式”構筑模型的不斷增加,延續性坐具設計方法則是在做減法,從能力程度最低所需的延續性坐具出發,將其功能配件逐一減去,以潛伏設計的方式對其進行預設,從而實現延續性坐具設計[18-19]。
(3)時間維度:設計過程是一個循環迭代的過程,基本包括研究分析、概念設計、模型設計、原型制作、測試評估、生產制造及上市反饋七個步驟[20]。在延續性坐具設計過程中,了解老年用戶需求是第一要義,通過老年生活的體驗,老年行為的分析與收集了解用戶需求與痛點,再將其轉化為設計概念與模型,不斷對其進行評估與實驗最終推向市場,在老年用戶使用與反饋中了解延續性坐具的實際表現和改進空間,以此往復,最終以達到為老年人生活而設計的設計目標[21]。
當前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適老坐具設計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和廣闊前景的研究領域。坐具與老年人居家生活的質量息息相關,提高適老坐具的使用舒適度十分重要。功能是坐具設計的重要構成,從老年人行為需求出發,充分考慮老年人衰老過程中的各種可能需求,可使設計更加人性化。本文提出延續性家具概念,倡導以動態的視角挖掘老年人變化的需求與特點,構建延續性坐具設計研究方法模型,希望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質,促進老齡化社會的良好發展。此外,老年人的個體差異性和多樣性需求需要更加細致地設計和定制化服務,如何降低延續性坐具成本實現延續性使用也需要進一步思考和解決,在未來的研究應更加注重智能化賦能延續性坐具設計,幫助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