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玄,安 勇,2,肖 曼
(1.湖南三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筑工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129;2.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家具與藝術設計學院,湖南長沙 410004)
茶旅融合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武夷山生態茶園調研時強調要讓茶產業從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變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茶產業要與科技、文化、旅游等多角度融合。伴隨著政策引領,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團隊、學者介入茶鄉進行研究和設計實踐,嘗試通過設計解決茶旅融合中的社會問題,實踐整體呈現出系統性、復合性的特點,多學科交叉與拓展成為常態[1]。在多主體參與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設計背景下,觸媒理論的重要性得到凸顯。“觸媒”視角下的設計,不僅僅是完成一個個傳統意義下的設計作品,而是讓設計成為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策略或路徑,來幫助設計者更好的實現茶旅之間的彌合;城鄉之間的彌合;人與自然之間的彌合。
茶旅融合在1992年被首次提出時的概念是茶文化旅游,自2016年開始,該研究領域的文獻發表數量顯著升高,并主要聚焦于模式探索與思路開發[2]。已有的研究中多側重于理論層面的探究,缺乏實踐層面的分析。在研究對象上,多聚焦于品牌度高、地域特色明顯的茶產區。茶旅融合是一個整體的有機系統,其核心內容是茶產業和旅游產業之間的相互促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以茶興旅,以旅促茶[3]。系統中的元素組成包括茶品牌與旅游品牌、茶產業與旅游產業以及茶文化與旅游文化三個方面。設計參與茶旅融合的社會實踐,往往可以在任一方面中找到落腳點和著力點。

■圖1 大木山竹亭

■圖2 大木山茶室

■圖3 茶山中的工坊建筑

■圖4 夯吾苗寨中的茶商正在收購茶青

■圖5 顧客正在挑選湘西特色茶產品
湖南是中國重點產茶省之一,產茶量居全國第二位。通過對湖南古丈毛尖、安化黑茶、永順莓茶,保靖黃金茶的主要代表性產區進行實地調研后發現,目前茶旅融合的推進情況并不理想,背后的主要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1.2.1 社會資本投入少,開發資金不足
由于茶葉的生長條件限制,茶資源優渥的地區往往處在山區村落。要推進茶旅融合發展需要一定量的資金投入,目前的主要情況還是通過政府主導,新老茶園建設與茶旅配套設計均通過財政扶持資金與少部分企業資金支持。且大部分當地茶企自身實力較弱,在茶旅融合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常出現推進乏力的現象。
1.2.2 復合型專業人才缺乏
無論是經營管理還是設計規劃,專業人才的引進對于茶旅融合的發展尤為重要,但現實中專業人才往往不會長時間留在鄉村。各茶產地常通過舉辦設計工作坊、茶旅融合論壇、旅游發展大會等活動吸引人才下鄉為茶旅事業出謀劃策,但活動結束或某一個項目結束后專家便會離開,茶旅融合無法得到長效可持續的發展支持。
1.2.3 茶旅品牌力較弱,影響力不足
大部分茶產地依靠優越的自然條件,產出的茶葉十分優質。但隨著茶葉規模逐漸壯大,大家使用同一個公用品牌的問題開始顯現。如古丈毛尖與安化黑茶,早年長期出現市場混亂,產品良莠不齊的現象,近年來品牌規范管理后才略微好轉。像一些茶產業稍弱的二線茶區,茶旅品牌的塑造更是難上加難。缺乏有影響力的茶IP與旅游IP,進而導致游客流量不足以維持茶旅融合進行更多元的發展,陷入發展的被動局面。
1.2.4 重產業輕文化,內涵薄弱
當前茶旅融合中,茶文化與旅游的融合仍存在“重資產化”現象。在發展茶旅項目時過多地關注硬件建設與經濟建設,對于茶文化如何結合旅游者的需求缺乏思考。其次,茶旅融合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協同發展的歷史基礎,多年來茶產業和旅游產業均以經濟為目標獨立發展。導致目前的融合模式出現內涵不夠深刻且千篇一律的問題。
“觸媒”(Catalyst)原是化學中的一個概念,意指催化劑。“觸媒”在發生作用時對周圍環境和事物產生影響被稱為“觸媒效應”。1989年,唐·洛根(Dorm.Logan)和韋恩·奧圖(Wayne·Attoe)在其著作《美國都市建筑:城市設計的觸媒》一書中首次將觸媒反應的概念引入到了城市設計領域,追求使用漸進地、策略性地、由點及面的方式推動城市設計的合理性與經濟性[4]。其理論概念為:在一定的供需條件下,通過建設某一具有高強度集聚效應的觸媒點,借助供需關系的作用引發契機,對觸媒體周圍環境的發展產生激發、引導和促進作用。設計觸媒的過程并非以塑造一個觸媒體為終點,而是以此為開端,致力于架構新要素與舊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促使空間環境不斷自我更新與完善,進而引發空間系統整體結構的優化。因此,觸媒理論對于探究設計與茶旅融合漸進式更新,以及兩者的長效協同機制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目前,國外觸媒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舊城更新、歷史街區振興等方面,觸媒理論引入國內之后細化出了多個分支,也被一些學者稱為設計“針灸”,主要以激發片區活力為目的,且應用領域在逐漸擴大[5]。與茶旅融合密切相關的鄉村振興領域整體處在初步階段,其中較有影響力的學者有香港大學的王維仁與臺灣交通大學的龔書章,他們均在觸媒理論的基礎上進行了本土化的思考,并嘗試通過設計的介入解決鄉村的本土性問題。

■圖6 李少波團隊設計的安化黑茶品牌IP形象

■圖7 王佩之設計的安化黑茶包裝設計

■圖8 茶山民宿入口圖
設計觸媒下茶旅融合的發展偏向于動態性、適應性、歷時性和長期主義的演進策略,以茶村居民現實需求為目標,以小微、精準的更新手段來推動整體系統的演進。茶旅融合中設計觸媒的路徑過程可以總結為:建立共同知識平臺——研選觸媒——塑造設計媒介——觸媒反應發生——觸媒反應持續。
設計觸媒參與下的茶旅融合,首先,可以基于文化設計完成文化生產,保證茶旅融合發展過程中文化不失位,內涵更深厚。卡西爾(Ernst·Cassirer)認為,每個人都有通過符號建設自己理想世界的力量,文化是人的符號化。從設計人類學對“過程”的動態理解視角來看,設計實踐中獲得的知識在于人、物、環境互動過程中的“涌現”,是生成性的[6]。英戈爾德(Tim·Ingold)認為,設計的創造力不在于對可感知的環境問題提出預先設想的新奇的解決辦法,而是在于居民對其生活中不斷變化的環境作出的精確反映的能力。設計觸媒過程中的物質中介可以在人與物、人與環境的互動中,激發個體或群體創造力的潛力,讓茶村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7]。其次,設計觸媒是以村民為主體,村民參與共建的“微更新”為主,資金壓力小,操作性強。具體表現在依照各個茶產地的特定條件,通過小體量公共功能的植入或策略的引領,遵循最小干預原則,有機更新,讓茶村的傳統文化元素和茶產業,結合特色旅游,在縣域范圍形成一個文化經濟的社會循環系統[8]。最后,通過共同知識平臺的構建與面觸媒下的品牌打造,解決茶旅融合人才缺乏與品牌力不足的問題。
設計的開始是理解對象,在設計介入前,通過收集目標區域內與茶旅相關的地方性知識,并進行分析和整合,建立起一個共同知識平臺。目的是為各個研究方向的專業人士提供一個學科交叉協同合作的基礎,當不同設計力量再次介入茶村時,知識平臺將可以成為迅速了解當地茶旅情況的切入點,讓設計師對當地的生活方式、茶旅資源和社會形態有一定的認知。從而讓茶旅融合中的設計助力成為一個接力賽的形式,而非一個又一個孤立的項目與活動。這既解決了茶旅融合中人才斷層的問題,還為茶旅融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共同知識平臺”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于對地方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換和數據可視化,這一點對茶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作用巨大。
“共同知識平臺”的概念在季鐵關于設計與社會創新的研究中被提出[9],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第一,本地情境和地方性知識;第二,來自于跨領域和跨學科團隊的知識背景。“地方性知識”,即本土知識,指的是“特定領域中的人民所制造的、與當地地理與人文環境相呼應、深植于地方脈絡、解決當地獨特生活問題的整體性知識”[10],是“本土人民在某一地區與自然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和智慧結晶。”[11]地方性知識主要通過實地考察走訪,以及閱讀當地的文獻資料等方式獲取。將文化資源轉化為可共享的設計知識,建立對茶旅融合有直接促進作用的動態知識系統。
湖南大學何人可團隊助力湖南通道縣、陳飛虎團隊助力湖南安化縣;清華大學孫君團隊助力郝堂縣、羅德胤團隊助力松陽縣的前期階段,均深入研究當地各類資源,構建了“共同知識平臺”。通過找到當地的優勢資源,有針對性的研選觸媒,開始進一步的設計。
點觸媒包括點狀的物質空間(公共空間),也包括非物質空間(文化事件)。引發觸媒的元素通常有一定的創新性與記憶點,且不只提供基礎的功能,還包括吸引居民與承擔文化載體等復合功能,易于多方觸媒聯動[12]。在以地方可持續發展和茶旅融合為導向的設計觸媒中,設計不再是自上而下的精英主導式,而是自下而上的包括本地文化持有者在內的所有人都可能參與的活動[13]。
松陽縣是我國著名的茶鄉,縣內茶園總面積達12萬畝左右,大木山茶園是其中一片。2015年1月,大木山竹亭建成(圖1)。竹亭的造型源于傳統建筑的四坡頂,3種坡度的組合跟茶山產生呼應。2015年8月,大木山茶室建成(圖2)。深灰色混凝土體塊的厚實感,跟渾圓的茶樹、線性的竹亭又形成了明顯的反差。茶園景觀加上竹亭和茶室,大木山茶園就此成為松陽縣對外輸出茶旅形象的一張名片。在設計實施過程中,設計師聘請到當地的工匠,使用當地竹子,其實就是對于地方性知識的再利用。這不僅是地域性的體現,還是村民們構建村莊身份標識的一部分。通過這種低技的、點式介入的、最小干預的工作方式,重建了茶村標識,延續了茶村的文脈。除此之外,茶室等現代建筑只要放在村落里,現代建筑就會和傳統的環境產生某種化學反應,古村就變得不再普通。現代建筑不僅滿足了當地對現代性的想象,更是在引領。通過以設計為橋梁,連接傳統和現代,把歷史傳統和場地特征跟現代性結合,重塑文化形象。讓松陽給外界的感覺,不只是傳統文化厚重的茶鄉,還是對未來有想象力的先鋒陣地。

■圖9 茶山民宿全景

■圖10 茶園學堂全景

■圖11 茶園學堂內部

■圖12 茶亭裝置設計(設計師:安勇、胡海波、周騰)
當設計著重“為人民服務”的民主性時,設計的對象將會發生從“以人為中心(UCD)”向“以社區為中心(CCD)”的轉變[14]。點觸媒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充當觸媒的“啟動器”,即通過成功的“原型”案例,讓村民獲得經濟利益與認同感,主動參與共建。這既讓觸媒的影響力由點到面串聯起來,還能一定程度上解決茶旅融合發展的資金問題。
茶村中的一系列工坊建筑就是很好的設計案例。這些工坊設計上均采用相對簡單且有秩序感的幾何形式。空間設計與工人勞動呈現出的戲劇性效果讓工坊迅速受到外界關注。當地的工人們在關注下越發地加強紀律性,工坊制出的產品價格也獲得了提升。其中最先建成的紅糖工坊便成了觸媒的“啟動器”,讓村民樂意參與到現代建筑中進行傳統勞動,既傳承了文化又創造了文化。在一個工坊的設計成功后,其他類似的工坊設計便能以此為原型與村民共建。以點帶面,觸媒點相互作用激發茶村活力。
“線觸媒”是一種以線性物質空間為表征的觸媒空間形態,也是點觸媒經過連接、組合之后形成連續性的非物質形態體現。如兩處相關場所之間的無形吸引力;在視覺、聽覺等感官層面上給人產生連續性或線性認知的媒介等。茶旅融合中的線觸媒包括線形態的實體空間、功能屬性的整合以及人流活動的無形引導等,如茶旅游線路的設計。
湖南古丈縣種茶有近兩千年的歷史,當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從事茶葉生產,素有“茶葉之鄉”的美譽。因此,當地政府全力撲在茶的相關產業發展上。但古丈縣整體茶旅基礎較差,茶葉品牌多而雜,主打品牌古丈毛尖挺而不堅,多年來茶旅融合也是不溫不火。古丈縣黃牛寨村,近年來通過“隊隊游客苗寨樂,桌桌佳肴美味香。”的策略,與旅行社合作設計湘西旅游線路。吸引到了大量的游客,為當地茶旅產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黃牛寨村是千年苗寨,有6000多畝的生態高山茶園,地處湘西旅游黃金線的中點,擁有上好的旅游資源但游客流量稀疏。黃牛寨村通過為旅游團提供免費苗家特色餐食的“送客入村”政策,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旅游線路的巧妙串聯,將旅游黃金線上的游客都吸引到村里吃免費午餐。然后通過苗寨觀光和銷售古丈毛尖和苗族銀飾等民族特產,帶動當地的茶產業發展。隨著人流量的不斷壯大,黃牛寨村的夯吾苗寨還發展成了茶葉的集散地(圖4),不僅僅與當地的茶商茶農進行合作,還鏈接到了湘西的黃金茶、莓茶等特色茶產品(圖5),真正做到了茶旅無邊界融合。
面觸媒也具有物質與非物質兩種屬性特征,物質層面包括面狀的茶山茶景觀等,非物質層面包括茶村中影響較大的活動或慶典,具有重大價值的指導政策或輻射面較廣的品牌皆可稱為面觸媒。
茶旅融合中的品牌建設是基于區域范圍內的茶文化資源,通過茶旅產業集群塑造具有高知名度和高聯想度的區域品牌。茶旅品牌定位的要點在于差異化,要做到“一枝獨秀”。通過品牌化驅動,因勢利導以品牌為關系紐帶形成系統的茶旅文化產品及服務,增強區域發展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以實現提升旅游品質、弘揚茶文化的雙贏政策。
湖南安化縣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茶鄉,黑茶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被譽為中國“黑茶之都”[15]。安化黑茶的品牌形象是由湖南師大李少波為核心的團隊于2022年設計(圖6),設計團隊充分發揮自身創意優勢,打造出安化黑茶公共文化IP體系與廣告語“安化黑茶,無可tea代”。以當代的新理念、新設計、新體系助推安化黑茶產業發展。以IP賦能茶產業,安化將黑茶文化IP品牌體系衍生至茶具、茶點、茶席、茶器等上下游產業(圖7)。多矩陣建立安化茶旅的名片,讓安化黑茶從傳統中走出來,擁抱當代的人文[16]。
湖南省麻陽縣藍鳳凰景區建筑設計項目位于麻陽苗族自治縣東南部的蘭村,鄰近鳳凰縣,處于吉首、銅仁、懷化三個旅游城市的中間位置。規劃總面積945.76畝,茶葉種植346畝。土地現狀以林地和園地為主,主要產業為雞養殖和茶葉種植[17-18]。甲方希望能夠通過特色茶景觀的打造吸引游客流量,促進當地產業發展[19-20]。
①共同知識平臺的構建:通過田野調查收集數據,整理麻陽縣的主要產業,旅游定位與旅游資源等。麻陽是環境優越的長壽鄉和康養棲息地,自然環境是麻陽縣的優勢資源,目前尚未基于自然資源打造成熟的鄉村度假類親子游樂產品。可考慮通過農業特色帶動旅游,基于旅游流量帶動茶產業,實現茶旅融合發展。②點觸媒:茶山民宿設計(圖8-圖9),民宿建筑選址在視野良好之處,整體造型順著樹木生長向外延申。建筑多采用大面積落地窗,最大限度將茶山景觀引入室內。茶園學堂設計(圖10-圖11),以兒童研學為主的開敞空間,仿生雞蛋的童趣造型,兒童手工與茶文化體驗的參與性設施。茶園竹亭設計(圖12),基于茶葉造型元素設計,運用當地材料構建。民宿滿足家長度假需求,茶園學堂供兒童游玩學習,茶亭串聯茶山。三棟建筑相互聯系,由點成面。③線觸媒:茶山步道與游覽路線設計。④面觸媒:景區定位“長壽鄉中的親子樂園”。
“觸媒”視角下茶旅融合中的設計實踐,對于設計師來說是一種策略的設計。其中的核心不在于設計師如何表達自我,如何呈現多元的藝術表達。而是基于“共同知識平臺”,對于茶鄉資源的再利用、再評估、再發現和再創造。以設計觸媒的方式陪伴茶產地共同成長,根據點觸媒、線觸媒、面觸媒產生的影響,制定一步步的策略。整體把握茶旅融合中管理權力、資本經濟、社會文化之間的漸進式融合和階段性適配,為茶旅品牌形象打造和茶旅產業發展增添規劃性指導作用,也為茶旅融合領域提供了全新的應用視角和實踐方向。其實際應用和理論研究上仍具有很大發掘潛力,值得學界繼續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