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珊珊,王乙童,侯彬彬,林圭佳棟
(1.蘇州百年職業學院,江蘇蘇州 215000;2.蘇州有點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蘇蘇州 215000)
高職院校開展教學實踐工作時,圍繞產業鏈建設專業群能整合現有教學資源,通過辦學實力強的優勢專業帶動其他專業,保障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可以對于共同基礎專業進行集成,統一發展,通過專業群之間各專業的相互協調補充,進而實現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高職院校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對于專業群建設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與認同,也積極探究立足專業群建設背景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策略。
專業群與產業鏈之間有著相互依賴、相輔相成的關系。專業群在開展專業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時,要基于產業鏈,立足于社會的人才需求變化,對于專業進行靈活的設計。高職院校要服務于產業,服務于區域經濟,因此要基于產業需要,優化調整教育教學方式,以教育的持續優化為社會建設區域發展輸送高素質人才[1]。
同時,高職院校一系列專業課程的設置離不開社會實踐工作的變革。地方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往往會帶來新的崗位以及專業方向,因此專業群與區域產業鏈之間的對接可以發揮高校教育優勢,為社會建設輸送力量。區域產業發展催生新的崗位可以指導高職院校轉型升級、優化調整。
專業群與產業鏈的互動,有助于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也有助于區域的經濟發展。從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視角分析,高職院校可以根據建筑設計專業群各個工作崗位專業職能的差距,緊扣人才需求變化,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為社會輸送專業人才。同時,當建筑行業在快速發展時,技術的革新、管理模式的變化,使得企業催生新的技術崗位。在這一階段,高職院校可以結合市場需求設置專業,開展人才培養,進而通過高校人才教育服務于區域產業發展,形成區域產業與專業建設之間的良性互動。
高職院校要基于產業鏈,立足于院校辦學優勢,形成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基于產業鏈,高校要在搭建專業群時把握組群原則。
從建筑行業來看,高職院校在構建建筑設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時,要考慮到建筑行業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根據人才需求崗位職責的變動,進行專業群布局調整,針對性地培養產業需求的人才[2]。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是為了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專業群的建設可以對于學校現有的設計教學資源進行整合,進而滿足人才培養需求。當產業鏈中人才需求發生變動時,學校可以根據產業發展趨勢完善通識教育、職業能力、專業能力的課程內容,培養產業發展所需的高素質人才。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要圍繞學科基礎,發揮原有優勢。不同學校的辦學基礎辦學優勢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保障專業群的建設質量,高職院校要基于產業鏈的調整趨勢,以學校原有的優勢專業為核心,通過核心專業帶動周邊專業來促進專業群的整體發展。不同學校可能有著辦學優勢上的差距。當學校建筑設計專業優勢極為突出時,可以由建筑設計帶動室內設計以及風景園林設計,反之也可以由室內設計帶動建筑設計以及其他的專業發展。以我校蘇州百年職業學院為例,原有優勢專業為建筑設計專業。在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群建設時,以建筑設計專業為核心專業,和室內設計、風景園林設計三個專業組成建筑設計專業群,共同發展。因此,高職院校要始終把握原有優勢,通過衍生開發、教育資源整合,進而降低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成本,也保障人才培養的質量。
高職院校無法服務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因此要在對于現有資源進行整合的基礎上選取關鍵的核心崗位作為專業群的服務對象。建筑行業包括工程管理、造價管理、預算管理、施工管理等多個環節,而建筑設計作為建筑產業的獨特一環,建筑設計的人才培養與其他崗位存在著一定區別。當高職院校在建筑設計專業方面具有優勢以及相應資源時,可以結合建筑設計崗位的工作職能要求,基于建筑方案助理設計師、建筑施工圖深化設計師、建筑信息模型(BIM)制作師、建筑設計業務管理員、施工員、資料員等不同的崗位需求,優化課程體系,保障人才培養質量。
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時面臨著許多困難,比如課程體系定位不清晰、培養模式需要改善、教學方法不夠科學等。
當前在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中,雖然以高素質的人才培養為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著課程體系定位不明確的問題。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在培養時各有側重點,但在實踐落實時,高職院校無法準確把握技術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方向,很多高職院校雖然理解建筑設計人才崗位需求,但無法結合高職院校的學生專業素質要求,形成與教育階段、教育層次相匹配的課程體系。當高職院校所設定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夠科學時,整體的教學工作難以高質量推進,影響了人才培養的質量。
大部分高職院校在開展教學工作時,雖然認識到了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但在組織教學工作時,卻無法高質量地推進技術的學習[3]。部分高職院校將學習重點放在了基礎知識的講解,卻忽視了專業實踐應用能力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環境下缺乏專業的實踐操作機會,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中,所掌握知識與崗位需求的不匹配,又影響了就業的順利實現。當課堂教學只依賴于課本,未結合崗位的需要進行靈活設置時,可能會出現學生專業素質、專業能力不達標的情況,當高職院校學生無法有效掌握專業技能時,也影響到了未來的就業。
基于產業鏈在開展建筑設計人才培養工作時,要對接崗位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方式使學生掌握崗位所需的專業能力,但當前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中,大部分教師卻無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崗位實踐機會。教師片面地重視基礎知識的講解,忽視了實踐技能的訓練,導致學生專業素養不達標。
在開展課堂教學時,只依賴于教材,未將先進的行業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也影響了現代化人才培養的效率。在建筑工程項目信息化發展背景下,現代技術在建筑設計領域的應用更為廣泛,但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培養建筑設計人才時仍然運用落后的方法,并未應用當前最為先進的現代化技術開展人才培養,學生所掌握的技術與崗位實踐之間的不匹配也導致了學生無法順利就業。
基于產業鏈高職院校要把握建筑行業設計人才的崗位需求,在精準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優化培養模式,創新教學方法。
建筑設計人才要對于設計軟件、建筑行業基礎知識有著充分的掌握,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能力,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在建筑設計專業群建設背景下,為了培養高素質的建筑設計人才,要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搭建出完善的課程體系[4]。
設計專業與普通專業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于學生的原有知識體系專業背景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學校在招生時,要對于學生進行一定的測評,選拔出符合本專業的人才。在學生入校后,學校要在專業群建設背景下,立足高職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需要,從建筑設計專業應具備的職業技能入手,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可持續發展的職業通用能力。
在當前科技與人文并重的教學改革背景下,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既要關注學生專業技能的學習,也要重視學生通用職業技能以及通識教育的優化。學校要對于高職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有著思想上的重視,在提高學生建筑設計專業能力的同時系統地考查學生的團隊協作、口頭表達、身心健康、素質等。從素養、專業知識以及職業技能三個角度入手,明確高職院校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基于產業鏈從工程制圖設計、技術管理、居住房產策劃、建筑設計助理等崗位入手,使學生掌握行業所需的專業技能,也具備相應的職業素質。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展,要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對于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優化,搭建出與當前人才需求相匹配的教學實踐方法。建筑設計專業既要學習與專業相關的基礎知識,也要提高設計能力、審美素養。建筑設計強調實踐能力的訓練,因此建筑設計專業教學要對于現有的知識內容進行完善,根據建筑行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加入當前最為先進的現代化技術。以BIM 技術為例,它貫穿于項目整個生命周期,而在開展建筑設計時,要應用這一當前廣泛應用的技術開展專業性的教學。以建筑設計為核心,將虛擬項目與專業學習相結合,使學生對于基礎概念、軟件操作、專業應用等方面有著充分的了解[5]。
同時,在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改變教學以及考核方式。建筑設計專業不能僅僅依靠課本上的知識,也需要大量的實際設計經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通過所學知識融入于作品設計,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并結合大批量的實踐訓練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設計興趣。在開展考核時,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應試教育方法,對于學生的設計過程進行考查,也對于設計成果進行評價與分析。借助于考核評價體系的更新,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
最后,高職建筑設計專業也要搭建出雙主體辦學模式,教師可能存在著社會實踐經驗不足的問題,對于最新的技術軟件缺乏深層次的掌握,也難以培養出產業鏈所需的高素質人才。因此為了保障建筑設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的有效性,學校可以基于現有的資源優勢,搭建出雙主體的辦學模式,在學校專任教師與企業外聘專家相互配合的基礎上打造出多元化的教學空間,進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優化,要立足于現有教學資源更新的教學改革背景,在完善體系優化模式的基礎上更新教學方法。首先,學校可以通過現代學徒制的應用,在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各自教學資源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學校教師、企業師傅、學生三個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建筑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效果。
此外,學校在開展專業教學時也要更新教學方法。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時忽視了實地教學,只是片面地關注基礎知識機械講解,這種教學模式并不符合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因此,在產教融合、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院校也要加強實地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對于基礎課以及專業課進行科學的課時分配,在課程教學中也有意識地穿插項目訓練、實踐設計,進而增強學生的操作能力[6]。
目前高職建筑設計專業群在人才培養的方法、體系、內容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教學優化中可以通過課程體系的完善、教學模式的改善、教學方法的更新對于現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利用,并結合產業鏈的人才培養需要,打造出高素質的社會建設者,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產業鏈的人才培養需求,通過產業鏈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來改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職院校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