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弟
(甘肅省秦安縣第二中學,甘肅秦安 741600)
新高考最鮮明的兩個特征,一是“3+1+2”模式,即除了語數外三門必選科目外,學生還需要從物理和歷史中任選一門,再從化學、生物、政治和地理中任選兩門;二是“兩依據一參考”,即依據高考成績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和參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錄取學生。這兩個鮮明的特征說明了一個最顯著的問題:不再依靠高考成績一錘定音,而是結合學生的興趣、特長以及日常學習表現情況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讓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進而擇優錄取。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課堂質量呢?信息技術為其打開了一扇大門——推進物理教學的改革,豐富物理教學的模式。基于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探索了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構建高中物理信息化課堂。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新高考最鮮明的特征就是“3+1+2”模式和“兩依據一參考”模式。那么這兩個特征對高中物理教學產生了什么影響呢?
首先,“3+1+2”模式讓學生的可選擇性更多。許多學生對物理的第一印象是復雜、困難,在選擇科目時可能產生逃避心理。因此,如何糾正學生的印象,使學生感受到物理的樂趣,就成為教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其次,“兩依據一參考”中,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包含了“合格性考試”和“等級性考試”兩個部分。在“合格性考試”中,學生的物理成績必須達到合格,而“等級性考試”則是按照學生的成績將其轉化為等級制度,這兩項都沒有對學生的物理成績做出嚴格的要求。“一參考”則對“兩依據”做出了補充——“一參考”參考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包括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水平,也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有一定的空間波動,因此需要綜合素質的彌補,學生平時的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學習表現等等都會成為參考依據。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引導學生。筆者也是基于這一解讀探索了高中物理信息化課堂構建策略。
張載曾經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然而許多學生對物理的認知就是復雜和抽象,在學習物理時總是產生緊張、焦慮的心理。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學生在學習物理時難免感到枯燥,進而形成惡性循環。新高考的模式則需要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主動地、全身心地學習物理。在這一背景下,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優化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教師設計的課堂導入可以是多樣的,比如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一些現實生活中的物理場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也可以將一些物理知識制作成趣味小視頻,讓學生以另外一種形式認識物理。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設計一些物理類型的小游戲,如電子飛行棋游戲。學生隨機擲骰子,有的地方是問題,有的地方是空白格。這些趣味導入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可愛的一面。這樣,學生在探究物理知識時的主動性會提高,在物理學習中會更加積極。
通過不同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是開展物理教學的第一步,然而形式豐富的導入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想要“治本”,教師就要從根本上幫助學生解決在物理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就是將抽象的、復雜的知識形象化、系統化。這樣,學生在學習物理時才能夠游刃有余,不會將物理視作“洪水猛獸”,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物理學習興趣。
那么應該如何將抽象的、復雜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系統的物理知識呢?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如借助電子白板的圖像功能引導學生解析物理概念。在此模式下,學生能夠輕松地掌握物理知識,并嘗試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產生了積極意義。當此學習行為成為習慣時,學生的思維意識、學習表現都會發生變化,即便是在新高考下,學生也可以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教學過程中,實驗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豐富實驗形式時,不僅僅可以從實驗本身出發,也可以滲透到實驗的各個階段。例如在開展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資源明確本次實驗的要求、步驟,還可以在微課中讓學生預測此次實驗可以得到什么樣的結果。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可以提前為實驗探究做好準備。另外,像有一些物理實驗很難在當前的實驗室中進行驗證。教師可以從網絡上搜集相關視頻資料播放給學生,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有明確的認知。在豐富的實驗形式中,學生可以將物理知識與實際操作有效結合在一起,甚至還可以通過實驗過程提出更加深入的問題。這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為學生應對新高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聯系新高考中的“一參考”模式,加強對學生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已成為必然趨勢。雖然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往往因為對教師的依賴,不能主動探究新知識。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就可以借助微課資源給予學生適當引導,同時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綜合素質。
在利用微課資源開展物理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拓寬教學范圍,在引導學生圍繞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探索的同時匯總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或時政新聞,引導學生探究。而在設計微課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趣味性與知識性相結合。比如在講解一些物理知識時,教師可以在微課中插入實驗視頻,或者通過隨機觸發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意外之喜。除此之外,微課的應用也不該局限在課堂或課前,教師也可以借助微課資源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探究,查漏補缺,甚至鼓勵學生在課后總結自己的疑惑并大膽地反饋給教師。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會變得更加強烈,綜合素質也會得到大幅提升。
從表面上看,高中階段的物理知識復雜而抽象,與實際生活似乎沒有什么關聯。這種錯誤的認知也是導致學生缺乏應用意識的重要因素。新高考本身就是選拔綜合素質高的學生,對學生的應用意識自然也有很高的要求。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鏈接生活元素,使學生意識到物理與生活的關系,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甚至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
在鏈接生活元素時,教師也要盡可能地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事例。另外在鏈接生活元素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進行適當的拓展與延伸,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究力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各種力的利用形式,并且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形式,分析人們是如何把力充分地利用起來的。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發現了生活與物理知識的關系,并在遇到熟悉的場景時下意識地回顧物理知識,甚至還會針對自己無法理解的物理現象提出疑問。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在物理學習中的表現也會更加積極。
教師在基于新高考的背景開展物理教學時,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打造交流平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不同,在物理學習中的表現也會產生差異。教師打造一個可以交流的、開放的空間,為學生思維的碰撞制造了機會,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掌握,還可以使學生拓寬視野。
在打造交流平臺時,教師可以模仿論壇帖的形式,即將交流平臺劃分為多個模塊:物理疑問解答模塊、物理競賽討論模塊、物理知識拓展模塊、物理實驗分享模塊……學生可以在不同的模塊中發布帖子,向其他人求助,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一些物理小知識等等。其他學生可以在這些帖子下面就物理知識進行討論。當然,教師具有監督的權利,也可以在這些帖子下面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或者通過整理了解學生的興趣,然后設計相關物理主題活動。這樣的方式更加寓教于樂,也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在平時的評價中,教師還可以此為依據,通過打造交流平臺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認知,同時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天地,最終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
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還可以整合學習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這里的整合學習資源,不僅僅是圍繞教材中的物理知識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還包括整合其他優秀教師的物理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借助這些資源進行自主探究,了解不同的思維模式,鍛煉思維能力。
而要想整合優秀的學習資源,僅僅從網絡上搜索是不夠的,教師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與其他學校的教師建立交流平臺,與其他學校教師分享學習資源。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教師獲得一些網絡上沒有的資源,在分享給學生時也更具有目的性和針對性。例如,在物理實驗方面,教師就可以了解其他學校物理實驗的開展過程,錄制相關的視頻并播放給學生。當然,網絡上的資源并不是沒有應用價值,需要教師篩選和優化。教師也可以設計主題式資源,鼓勵學生結合興趣愛好翻閱不同的學習資源。當學生借助學習資源拓寬眼界、鍛煉思維時,其對物理的認知會更加深刻,在日常的物理學習中也能夠表現得更加優秀。
聯系新高考的“兩依據”我們可以發現,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已經不能局限于物理成績,學生在整個物理學習中的表現都可以作為評價內容和評價依據。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的評價方式、評價內容等也需要做出改變。在這個過程中,信息技術就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教師在借助信息技術優化物理教學的評價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例如,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白板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電子白板中的練習題庫測試學生的水平,以數據的形式了解學生對哪些知識的掌握比較好,哪些需要重點講解。教師也可以借助電子白板發布探究任務,并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表現,甚至還可以將學生的探究討論過程錄制下來,形成電子檔案。另外,教師也可以將課后作業設計為線上作業,并在線上進行批改。而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數據都會成為教師評價的依據。而教師的評價也不再局限于對知識的掌握,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是否積極,是否碰撞出了新的火花,都將成為評價內容。在這樣的方式下,學生也會在潛意識的引導中逐漸適應新高考模式,有意識地全面發展個人素質。
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時,還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促進學科的融合,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例如,在引導學生探究光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物理知識與生物學科結合在一起,并且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生活中一些物理與生物結合應用的案例,給予學生啟發。這樣的學科融合不是給學生增加負擔,而是借助學科知識的交叉,使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應用這些知識,甚至產生創造思維。另外,這種學科融合也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這與新高考的改革目的不謀而合。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科之間的融合,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科之間搭建橋梁,讓學生在探索中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綜上所述,筆者從激發學生興趣、深化知識理解、提升教學品質、引導自主探究、強化實踐意識、促進個性發展、拓寬學生視野、優化教學評價和實現知識遷移九個角度,就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物理和信息技術融合的具體策略進行了探索。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的深度融合,推進了物理教學模式的改革,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物理知識的探索中,形成物理意識和思維,對促進學生更好地應用物理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希望本文的一得之見,可以促進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從而使學生盡快適應新高考模式,最終為國家培養出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