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建偉
(甘肅省武威第六中學,甘肅武威 733000)
思維導圖屬于一種思維工具,主要是借助符號、圖像等元素將相關的知識內容整合到一起,不僅強化了記憶力,也鍛煉了個體的思維能力。在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信息技術教學效果不佳,甚至存在諸多弊端,難以滿足新課程下的要求。鑒于此,通過思維導圖的應用,利用其圖文并茂的特點,將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結構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和視野,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智力的開發。因此,面對新課程下信息技術教學要求,積極推進思維導圖的融入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和要求。
在素質教育大環境背景下,雖然一直倡導教學改革、學科平等,但在踐行落實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不足。具體來說,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師生雙方在學科認知上存在偏差。教師和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雙方對學科的認知態度直接決定了教與學的效果。目前,從信息技術學科在高中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上來說,由于其不屬于考試科目,在學校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一方面,從教師認識上來說,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的主流,但教育觀念的轉變實屬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變革。同時,受到當前高考制度的影響,依然無法改變考試篩選學生的本質,導致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時,依然以考試為中心,將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考試科目上。另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上來說,學生受到考試壓力的影響,在學習中也會出現習慣性地取舍,致使其常常忽視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學習。
第二,課時分配上存在問題。課時保障是課堂教學的基礎,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針對高中階段來說,課時不夠用是最為明顯的特點,尤其是信息技術處于副科,在考試的影響下,常常出現被考試科目借用的現象,致使信息技術課程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出現了名存實亡的現象。可以說,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的課時比較少,僅僅一周一節、兩節的課時難以保障教學的有效進行,不僅難以拓展教學內容,甚至無法完成教學計劃,致使課堂教學實踐難以在課堂上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常常采用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實現學生的發展。
第三,教學內容存在局限性。當前,高中信息技術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依然局限于教材內容中,出現了“一本教材打天下”的現象。這致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存在極強的局限性,甚至遠遠落后于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要求。尤其是信息技術這一學科地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核心素養則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而當前以教材為標準的教學致使教學內容無法拓展和展開,難以保障課堂教學效果。
第四,教學模式十分單一。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生本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受到了應用的重視。同時,在這兩種教學理念的基礎上也衍生出諸多新型的、具備特色的教學模式。但在調查中發現,當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十分單一,致使課堂氛圍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十分低下,嚴重制約了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1]。
良好的課前預習是保障高質量學習的基礎和關鍵。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常常忽視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或者沒有掌握課前預習的方法,致使課前預習效果不佳,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鑒于此,在優化信息技術課前預習環節中,教師應指導學生靈活運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以框架的形式,將課前內容直觀形象地呈現出來。具體來說,在課前預習的環節中,為了促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課堂的新知識形成整體的感知,就可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按照教材上的內容設計思路,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繪畫提綱,使其逐漸形成一張思維導圖畫像,將本課中所有的知識點呈現出來。同時,鑒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限,學生在課前預習的環節中常常存在大量不理解的知識點,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醒目的顏色將其展現出來,以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快速找到重難點,為更好地開展課堂學習做好精準鋪墊。需要說的是,在繪制預習思維導圖時,應以章節內容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關鍵詞,在第一分支主要圍繞自己的預習,對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全面、系統化地梳理;在第二分支中主要是區分自己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點,哪些知識點是自己不理解的,并將其標注出來;在第三分支中則主要圍繞各個分支進行補充,使得思維導圖更加完善。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課前預習中,教師可為學生布置繪制思維導圖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以自主預習作為中心,在第一個分支中設計“查一查、想一想、搜一搜”三個分支,作為第一層級知識點;接著,以每一個層次知識點為中心,再次進行拓展和延伸。在“查一查”的環節中,主要圍繞“信息”這一詞匯的概念進行,明確其解釋;在“想一想”的環節中,主要是思考身邊有哪些信息,并舉幾個例子;在“搜一搜”的環節中,主要圍繞“上海世博會信息通信館中的相關資料”進行。如此,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學會了從多個角度對信息的特征進行歸納分析,對學習、生活、社會中存在的各種信息進行查找,有效提升了課前預習的效果[2]。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如同“導航”般的存在。無論哪一個學科教學,唯有具備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保障課堂教學順利開展。因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借助環環相扣的思維導圖,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呈現出來,保障教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學習的方向。同時,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教師可根據具體的目標科學設計相關的教學環節、教學任務等,避免了盲目教學、教學偏離方向的情況,高效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組織和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必須要花費一定的精力和時間,對教材內容進行全面、深入地研讀,在熟悉教材、掌握教學重難點的基礎上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將教學目標呈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從中心向四周發散,并結合不同層次的目標,運用不同的顏色呈現,旨在吸引學生的關注。
例如,在“算法及其描述”的教學中,在開展教學設計之前,教師可基于核心素養的要求,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掌握數字化學習方法、運用數字化的工具組織和開展學習、能運用軟件工具完成數據的整理和計算;依據需求設計出簡單的算法。在具體的教學中,為了將這些教學目標層次化地呈現出來,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以教學目標作為中心,以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作為三個分支,并對接不同的教學目標將其呈現出來[3]。如此,借助思維導圖的輔助,整個教學目標清晰而明確,真正保障了課堂教學的方向。
在日常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由于知識點復雜、凌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面對這一現狀,在優化課堂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好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基于其“提示”“索引”的價值,使得原本復雜、凌亂的知識點變得更加結構化、流程化,使得學生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對教學內容形成全面、深刻的感知,以便于快速掌握相關知識和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對教材上的內容進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將教材中關鍵詞、關鍵語進行提取、識別和凝練等,最終形成思維導圖,完成知識的呈現。同時,教師還可結合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對相關的內容進行延伸和拓展,最終促使學生借助思維導圖快速抓住教學重難點,并將繁雜的知識點結構化、系統化。例如,在“物聯網中的傳感與控制機制”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對本章節內容形成全面、深刻的認知,教師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以本章節內容作為中心關鍵詞,運用感知層、網絡層、應用層三個分支,將本章節教學內容展示出來。接著,以每一個次級知識點作為中心,將與其相關內容呈現出來。在感知層這一次級知識點中,又對其進行延伸和拓展為傳感器、執行器、RFID、二維碼、智能裝置等,明確其主要功能為“智能感知識別”;在“網絡層”中,則延伸出延伸網、接入網、核心網等,其主要功能則是“信息傳輸與灌輸”;“應用層”中主要包括信息處理、應用繼承、云計算等。如此一來,通過思維導圖的應用,能將本節課相關內容系統化、結構化地呈現出來,以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4]。
新課標不僅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這一目標,同時也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為了提升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唯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圍繞重難點知識展開思考、談論和探究,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討論中常常出現各種問題,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鑒于此,教師就可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捋順討論的思路,并結合學生的討論進行補充和拓展,真正促進所有知識的內化。例如,在“信息系統的組成與功能”教學中,結合本節課的內容和目標,為了幫助學生對“信息系統的基本結構和要素”形成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一個“自主探究與實踐”的環節。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按照分組原則,將全班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熟悉的App、網站對信息系統的基本結構進行探究。在具體的探究過程中,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為學生展示出五個具體的探究任務,即:對系統的功能進行簡介?系統的硬件和軟件的組成進行探究?如何開展業務?如何對系統中的數據進行管理?在整個系統都使用了哪些規則?接著,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思維導圖展開討論,待到學生討論完成之后,再次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補充和延伸。如此,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擁有了明確的方向,規避了學生在討論中出現了思維混亂、盲目、卡殼等現象,真正提升了學生交流討論的效果。
信息技術與任何學科都一樣,學生在經過一定階段學習之后,都需要經過有效的課后復習。但是在當前的課后復習中,學生的復習方式僅限于基本的課堂筆記、教材上的知識等。這種復習模式效果不佳,學生很難通過復習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化。鑒于此,在優化信息技術課后復習效果時,教師必需靈活運用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將所學的知識點直觀、系統化地呈現出來,以便于學生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查漏補缺。例如,在“信息系統的軟件與應用”復習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復習效果,教師可指導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并繪制相關的思維導圖。在具體繪制的過程中,有的學生以“信息系統體系構成及工作過程”為思維導圖的中心,圍繞“操作系統、數據庫系統、中間件”作為分支。接著,分別以每一個分支作為中心,再次進行延伸和拓展,在“操作系統”中,主要圍繞處理其管理功能進行了補充;在“數據庫系統”中,則主要圍繞MySQL 進行補充,是一個可共享的數據集合;而“中間件”這一分支中,則主要運用對各個部分進行銜接,旨在實現資源共享。如此,通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學生不僅對所學的知識點形成了全面、系統化的復習,也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進行查漏補缺,從整體上把握了所學的知識。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課程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并承擔著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重任。但在調查中發現,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制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不佳,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鑒于此,唯有基于思維導圖的特點和優勢,將其與課堂教學整合到一起,靈活運用思維導圖開展課前預習、呈現教學目標、梳理教學內容、開展課堂討論、優化課后復習等,充分發揮思維導圖的助力,全面提升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