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剛
(甘肅省鎮原中學,甘肅鎮原 744500)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基所在,擁有強大的凝聚力。新課改后的高中語文更加注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文言文、古詩詞在其中占據了較大的比重,為傳統文化滲透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著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利用不充分、重視程度不足等問題,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局限在了理論知識的學習上,導致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不強,影響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為此,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觀念,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結合學生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他們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民族自豪感。
培育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是當代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在傳統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把教學內容局限在了教材知識的講解上,忽視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導致培養出來的很多學生只有高知識,卻沒有高能力、高素養,難以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教師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漢字學習讓學生領悟中華民族的哲學觀念、文化意識及感情氣質;通過詩詞、文言文誦讀增強學生的語感,讓學生領悟其中所蘊含的哲理與深意,實現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高中生正處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時期,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潮的侵襲。從整體上來看,絕大多數高中生的思想是健康的,行為習慣也是好的,但仍有部分學生存在思想偏激、道德行為不規范等問題,對學生的未來成長與發展是不利的。在高中語文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還有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教導學生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勤奮努力,還可以用古代先賢的故事教育學生,完善其思想品性,養成愛國情懷,引導他們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是否能夠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堂導入。成功的課堂導入能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使他們在課堂教學之初便對學習充滿熱情。為此,在課堂中教師需要把握好課堂導入環節,利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新知的導入,增強語文課堂中的傳統文化氣息,讓學生帶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向往快樂地融入語文知識的探索之中,培養傳統文化意識,落實語文教學目標。
音樂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具有較強的感染力,也是深受高中生喜愛的藝術形式。古典音樂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高中生的思想境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古典音樂創設教學情境,進行課程導入,讓學生伴著悠揚的旋律,展開意境的聯想與想象,激發學生對未知學習內容的渴望。比如,在教學李清照的《聲聲慢》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琵琶演奏《漢宮秋月》,利用視頻、圖片等形式展現古代宮女哀怨悲秋的情緒和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學生在優美動人的旋律中獲得精神的陶冶和心靈的凈化,通過宮女和李清照的對比,體會李清照孤單凄涼的狀況,從而引出本節課要學的主要內容。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詩詞都涉及一些民俗活動,而這些民俗活動正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利用物候、民俗資料進行課程導入,并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現代民俗與古代民俗之間的異同。比如,在教學杜甫的《登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古詩題目推測這首古詩創作的時間,引導學生了解重陽節登高的習俗,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重陽節賞菊、飲酒的視頻,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如今過重陽節都有哪些習俗。通過古今對照,教師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鼓勵學生在課后搜集關于重陽節的古詩詞,一方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另一方面為語文寫作積累素材。
語文教材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根本,也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內容,有的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直接宣揚,有的則比較隱晦,需要學生在教材研習中自我感悟。以前,教師只顧照本宣科,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反復的講解,不僅學生學得累,而且教師教得也累,不利于高效課堂的構建。為了讓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刻的了解,教師要對教材內容進行研究,讓學生在知識學習中領略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
比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篇課文本身就屬于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古代記敘文中的代表。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對這篇課文的出處《左傳》進行講解,讓學生知道《左傳》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既是先秦優秀的散文著作,也是后世敘事文學的典范,激發學生對古典文學的熱愛之情。然后再讓學生進行朗讀與思考,在讀中思,在思后讀,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文本意思,在讀中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要帶領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深度剖析,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字、詞、句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感受燭之武不計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憑借過人膽識挽救自己國家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此外,教師還要借助不同渠道搜集資源,對內容進行拓展,引導學生去了解教材以外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儲備。比如,在曹操的《短歌行》中,“酒”被賦予了獨特的審美內涵,作者用“對酒當歌”的形式感悟人生,表達出了他的個人追求,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教師可以借此與學生討論中華民族的酒文化,推薦很多與酒有關的古詩詞,開拓學生的傳統文化視野。
古言道“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課外閱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既可以幫助學生扎實語文基礎,又能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文化品位。為此,教師要在教學時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創造閱讀條件,讓他們在書海中自由探索、自主沉淀,從中積累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在課外閱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讓閱讀成為一種快樂享受而不是負擔,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也可以結合社會生活,為學生推薦一些貼近生活、蘊含豐富傳統文化的美文供學生在課后閑暇時間閱讀,豐富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為了發揮課外閱讀的價值,教師可以課本為基點,組織學生開展輻射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整部著作,培養學生的語感,發散語文思維。比如學完《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后,教師可以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水滸傳》的整本書閱讀,在閱讀中感受梁山好漢的人物形象,體會起義英雄的反抗精神,從中領悟忠與義、天人合一、患難相扶等中國所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引導學生構建生命的價值體系。教師還可以某一篇作品為基點,向同一體裁的其他文章輻射。比如,在學完《靜女》后,教師可讓學生去誦讀《詩經》中的其他篇章,把語文課堂中孤立的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在經典誦讀中激發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崇敬與熱愛之情。為了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教師可以定期舉辦讀書交流活動,讓學生相互分享自己的讀書筆記、交流自己的閱讀經驗、互相推薦國學經典,還可以暢談自己在經典閱讀中的感悟,通過分享交流進一步深化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促使他們養成良好閱讀習慣,鍛煉思辨能力。
語言表達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和口語交際是語言表達的主要形式。教師要立足于文本,引導學生從文本教學中積累優秀的傳統文化素材,不斷充實自己的寫作素材庫。教師還要聯系學生發展實際,組織學生對文本內涵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接受美育、德育、情感教育,把優秀傳統文化精髓植根于學生心中,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比如,在教學《陳情表》時,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總結其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思想美德,并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深入探討。經過一番討論,學生總結出了謙和、包容、善良、自重、樸素、勤勞、博愛、忠孝等多方面的美德,無形之中對學生進行了教育,有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提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從這些美德中選取一方面進行寫作訓練,聯系自身實際將自己的閱讀感悟上升為精神與情感,使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熏陶下對生活和外界事物產生更多的理解,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詩詞和文言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不僅具有悠遠的意境,還具有簡練的語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拿出一定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聯想、想象活動,讓學生根據詩詞內容和教師的講解想象詩詞中所描繪的意境,并用語言描述出來,既能深化學生對詩詞內容的理解,又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有效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將古文轉化為白話文的練筆活動,讓學生用現代化的寫作方法將古文情節和意境描寫出來。比如講高中語文《書憤》時,為了感受先賢對國家的摯愛和對理想的執著,教師要求學生將古詩轉化為白話文,學生都踴躍參與,寫出來一篇又一篇優質的文章。學生可以加入一些現代化的素材,把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感悟,認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力量。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時不能單純依賴課堂教學,還需引導學生親自實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具有趣味性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傳統文化內容,改善課堂氛圍。語文教師需積極融入文化活動中,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一方面增強師生關系,另一方面生成更多知識。
在每節語文課前,教師可以開展成語積累活動,讓學生輪流在黑板上寫一個成語,并化身成“小先生”,對成語的出處、含義、典故等進行講解,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將成語記錄到筆記本中。通過日積月累,學生的詞匯量會大大提高,為靈活運用做好鋪墊。教師還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利用成語進行造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成語的理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教師可以效仿電視中的“百家講壇”節目,組織學生點評教材中涉及的歷史文化名人,從生平、成就、時代等方面做出細致的評價,在人物分析中讓學生和優秀傳統文化“親密接觸”,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語文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開展角色扮演活動,通過人物角色扮演,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傳統文化。比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分角色表演活動,有的學生扮演鄒忌,有的學生扮演齊王,學生在表演中深刻體會到文章中的情感及故事情節,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內涵,鍛煉了語言能力。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走出去”,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利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對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比如,在重陽節到來之際,組織學生深入到敬老院中開展慰問活動,培養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在端午節組織學生開展包粽子、編彩繩、劃龍舟等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還可以為學生講述屈原的故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歷史博物館、拜訪民間藝人、參加書法藝術展等活動,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優秀傳統文化。
總之,“文以載道,文以化人。”作為學生思想的引領者,高中語文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把傳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來抓,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讓學生與古代圣賢進行“對話”,接受文化浸染。另外,教師還需創新教學思想,設計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完善學生民族意識,厚植其文化底蘊。